夏巍
有关成语的考查,2022年全国高考采用的是主观填空题的形式。成语填空题看似简单,实则有一定的难度。这类题既考查成语的使用,又考查阅读理解,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解答成语填空题,大家需具备丰富的知识,要能在解题的过程中阅读并理解题干的大意,联想、搜索相关的知识点,对比、选择合适的成语,并将成语准确地书写到试卷上。
我们来看一看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中的成语填空题:“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的________变化。”“与过去相比”暗示存在今与昔的变化。“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所填的成语需作定语,且要突出变化之大。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天翻地覆”。天翻地覆:形容变化非常大。有的同学联想到“沧海桑田”。“沧海桑田”多用以比喻“世事(多指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是在较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例如:化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印痕,是这一地区沧海桑田的有力佐证。也有同学联想到“日新月异”这个成语。此成语多用于形容发展迅速,进步很快,新事物、新气象不断出现,强调的是变化速度之快,不符合题干中的语境。当然,此处也不适合填“雨后春笋”这个成语。因为该成语一般用于比喻新事物大量涌现、蓬勃发展,也不符合题干中的语境。
要解答这类题目,我们可以采用三种方法。下面,笔者就结合实例作一些说明。
一、结合语境,选用成语
成语言简意赅,便于使用。也因为这个特点,成语一般省略了一些必要的信息,如感情色彩、使用对象、褒贬态度等。正像电报一样,简洁是简洁了,但省略了大量的关键信息。成语都有一定的意义。这些意义包括语源意义、字表意义和深层意义。而深层意义是成语在被使用的过程中为了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依据某种逻辑而逐渐形成的意义。例如:“鹿死谁手”原本用于“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后引申出“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的意义。我们可以在有胜负之争的语境中使用它。
使用一些成语还需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例如,使用“再接再厉”这一成语的前提条件是某人之前有过好的表现、成绩、功劳等,现在需要激励、鼓励、鞭策他;如果不是这样,就容易出现成语与语境不符的情况。使用“东山再起”这一成语的前提条件是以前有过一定的地位、优势、力量,现在却遇到了困难、挫折、危机;如果不是这样,就容易出现成语与语境不符的情况。使用“未雨绸缪”这一成语的前提条件是事情还没有发生;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再使用“未雨绸缪”就不恰当了。
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一些要点,以帮助我们快速而准确地解题。比如:在使用“按图索骥”这一成语时,我们要注意:①要有“图”可依。“图”应该是“经验”“线索”等可以依据、依托、依靠的事物。②要有“寻”的行为。寻,就是寻找、抓获等,是一种行为。③要有“境”能辨。如在“比喻做事机械、死板、不知变通”时,“按图索骥”是贬义的,多与“效率太低”“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缺乏创新”“守旧”“跟不上发展”等用在一起;在“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找事物”时,“按图索骥”是中性词,说明人们在寻找事物、探索未知时会遵循一定的线索。④有“法”可遵。“法”就是语法。从结构上看,“按图索骥”是一个偏正式的结构,一般在句中作谓语、状语,用于形容人的行为。
二、抓住重点,巧填成语
成语是为文章内容服务的。在解答成语主观填空题时,我们还要学会抓重点,也就是结合语段中的关键词来填写成语。
例题:
……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追寻》将百封家书用震撼人心的讲述和_____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一封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
解析:
语段中的重点是“声”和“情”。从“讲述”“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中,我们可知声音应当是优美的,情感应当是深厚的。声音优美,情感丰富,声融入情,声情共美,感人至深,我们可以联想到“声情并茂”。“声情并茂”指“演唱、朗诵等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所以,我们可以在横向处填写“声情并茂”。
三、找准对象,选择成语
成语的选择和使用都要看对象。对象不同,可用的成语往往也会不同。比如,形容话语的份量重、作用大,可用“一言九鼎”;形容话语的价值极大,可用“一言千金”;形容说到做到、信守承诺,可用“一诺千金”;形容一句话说定便不再更改或反悔,可用“一言为定”;形容关键人物的一句话能影响大局,可用“一言兴邦”。忽视对象,就容易误用成语。
例题: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内涵,真与美就分道扬镳了。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而是把美的价值提高,达到与真________的程度。(平分秋色∕分庭抗礼)
解析:
应选“分庭抗礼”。因为句子议论的是真与美的发展变化。“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而是把美的价值提高”,“达到与真”地位相当、价值相等的程度。用“分庭抗礼”比较合适。“平分秋色”原指秋分或中秋这一天,白天和黑夜平均分占秋天的景色,后多指双方各分得一半。“平分”即“对半分”。因此,“平分秋色”只能用于两家或两个集团等,强调“双方各得一半”,主体是人、集团等,突出利益“平分”,各得一半。“分庭抗礼”原指宾主双方以平等的礼节相见,现一般比喻双方平起平坐、位置一样、价值对等,强调的是平等,突出的是相当。对象有别,使用的成语自然就不一样。
总之,在解答成语填空题时,我们要注意结合语境、抓住重点、找准对象,填写恰当的成语。
(作者單位:新疆和静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