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最新科技发现和创新技术成果荟萃

2023-10-20 05:51:46本刊综合报道
中国科技产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错义星形科学家

◎ 本刊综合报道

我科学家首次实现纳米线与纳米螺旋之间的多重可逆变化

日前,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强磁场中心与南京大学陆轻铱教授、高峰教授课题组,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依托该院稳态强磁场实

验装置(SHMFF),发现一种晶体结构中微妙的竞争和协作关系,在螺旋和解旋产物晶体结构之间建立了微妙的能量平衡,首次实现了纳米线与纳米螺旋之间的多重可逆变化。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上。这项研究为晶体学研究带来全新视角。

我科研团队揭示电荷储存聚集反应新机制

日前从厦门大学获悉,该校廖洪钢教授、孙世刚院士团队和北京化工大学陈建峰院士团队合作,基于其自主研发的高时空分辨电化学原位液相透射电子显微系统,首次发现了锂硫电池中存在独特的界面反应机制,这一发现或将从全新角度推进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和高储能效率的锂硫电池研发。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自然》上。在“双碳”目标下,研发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储能效率的二次电池体系成为研究热点。

我国科学家提出DNA 数字存储纠错新算法

DNA 数字存储是一种使用生命密码DNA 存储信息的新方法,被视为高潜力的新兴存储技术。然 而,DNA 数 字存储过程中的合成错误、保存错误及测序错误,给数据准确恢复带来了挑战。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基因组学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团队提出DNA 数字存储纠错新算法,成功突破了冗余对纠错能力的限制,将大幅提升DNA 存储纠错能力。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我国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上。

新AI 模型成功预测有害基因突变

日前,英国“深度思维”(DeepMind)公司的人工智能工具“阿尔法错义”(AlphaMissense)已对2 万种人类蛋白质中的7100 万种可能的错义突变进行

了检测,通过找出哪些小突变可能具有破坏性,来帮助医生确定导致遗传疾病的“罪魁祸首”。相关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对医生来说,对某个病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以找出病因极具挑战性,因为可能有成千上万个突变与这种疾病有关。“阿尔法错义”应运而生,旨在预测这些基因突变是否有害。

基因编辑技术将癌细胞变为健康细胞

日前,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科学家在一项新研究中,使 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使横纹肌肉瘤(RMS)细胞内一种特殊蛋白质复合物失效,导致肿瘤细胞转变为健康的肌肉细胞。最新研究有望催生新的癌症疗法。RMS 是一种罕见癌症,主要影响10岁以下儿童。研究团队称,尽管最新发现离转化为疗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抑制核因子Y 的药物已经在研发中,包括那些阻止蛋白质复合物形成或与DNA 结合的药物。

尿石素能逆转免疫系统衰老

日前,瑞士洛桑大学医学院肿瘤科负责人尼古拉·万尼尼领导的团队,在一项针对小鼠的试验中,用名为尿石素A 的天然化合物,靶向细胞的能量源线粒体,结果发现,这种干预不仅使老年小鼠造血干细胞的血液重建能力恢复,还改善了老年小鼠的免疫系统功能。相关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自然·衰老》杂志。科学家指出,最新研究有望开发出针对老年人与

年龄相关健康

状况的干预措施,并为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

大脑中有个“干吃不胖”的控制开关

日前,一项I 期临床试验显示,科学家已经可以成功地减轻高脂肪饮食肥胖小鼠的体重和脂肪量,同时不扰乱它们的食欲。如果人体试验成功,一种新药可能

会彻底改变肥胖症的治疗。研究结果发表在新一期《自然·代谢》上。在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领导的新研究中,团队专注于一种非神经元的星形胶质细胞,他们确定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是肥胖的原因。如果用新药靶向脑细胞中的星形胶质细胞,那么就可通过作用于一组特别的神经元来调节体重。 (文中所有图片仅为示意)

猜你喜欢
错义星形科学家
利用AlphaMissense准确预测蛋白质组的错义突变
星形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传染病信息(2022年2期)2022-07-15 08:55:02
初雪
GJA8基因错义突变致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遗传分析
假如我是科学家
带有未知内部扰动的星形Euler-Bernoulli梁网络的指数跟踪控制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CYP2A13基因8种错义突变与肺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浙江医学(2014年17期)2014-04-13 1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