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白 静
“2022 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十位获奖者,有三位女性科学家,唐立梅正是其中之一,她曾随“蛟龙”号入海,又乘“雪龙”号破冰,是第一位到达地球四极中两极(深海、南极)的中国女性。不仅如此,她还用自己不寻常的经历与科研成就,实现了“科考与科普”融合与普及的新维度,其所表现的勇气与韧劲、热爱与坚守,成为时代重要的“她力量”。
唐立梅,女,1981 年11 月出生,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3 年9 月7 日,随着“蛟龙”号完成第72 次下潜任务,国家海洋局二所博士后唐立梅成为我国首位乘“蛟龙”潜入大洋的女科学家,2020年10 月被授予2019 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蕴藏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更是国家强国战略的重要依托。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深海舞台的中央,深海研究需要更多优秀科研人才的接续努力。唐立梅坦言,现在是女性最好的时代,会一直服从国家需要,为深海事业的发展贡献心力和才智,同时,做时代的一束光,照亮更多好奇的种子,探索更多无限的未知。
“读高中时的一个中秋节,我收到家里寄来的一只鸡,那时物质很匮乏,过年才会吃到肉,所以自然开心地都吃了,后来才知道那是家里唯一的一只鸡,父母只留了一个鸡脖子和鸡头……”
这段回忆让唐立梅潸然泪下,那样的画面早已深深刻进她的生命中。
当年,为存够她和哥哥的学费,全家人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老房子年久失修,父母不舍得花几千元翻新,却在她和哥哥上大学时,拿出三万多元的学费支持他们的求学之路。尽管小时候没有丰盈的物质生活,但父母给予的爱和鼓励,成为她生命历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唐立梅出生在河北保定蠡县一个普通农家。据父亲唐四启讲,唐立梅7 岁时便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虽然那个时候,她还无法理解“科学家”所代表的真正意义,但小小孩童树立了远大梦想,就如同鱼儿得了水,让前路充满了奋进的力量。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母亲的话在她心中扎了根,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她卯着劲努力,始终名列前茅正是她对父母的回馈,也是她走向梦想之路的基石。
唐立梅是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10 届地质专业的博士生,可以说,浙江大学是她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她科研之路的起点。她从中学时代就向往浙江大学,可通往浙江大学的路却是让她真正体会了奋斗的不易和追寻梦想的艰辛。
由于高考太紧张,数学考砸,她以十几分的差距与浙江大学失之交臂,被调剂到河北工程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她不甘心,在工作一年后毅然辞职考研,再次向浙江大学发起冲击,由于报考的是心理学,跨专业考试难度太大,她再次落败,被调剂到昆明理工大学地质专业。她体恤父母的不易,读研的几年,始终在勤工俭学,除帮助哥哥支付学费外,她还用打工赚的钱为父母翻新了三间老房,这是让唐立梅至今欣慰的,因为那是她第一次有能力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
尽管前路处处荆棘,但是唐立梅始终自信乐观,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让其在第三次向浙江大学发起挑战后得偿所愿。纪录片《我的高考笑忘书》采访了很多高考发挥失常的人的命运,还一度将唐立梅拿来作励志榜样。
一路走来,她的行囊可谓装满酸甜苦辣,以至于博士答辩结束后,她忍不住蹲在校园的小路上大哭一场,“走过‘千山万水’,终于圆满毕业了”,那一刻,她完全释放了自己,也在这泪眼婆娑中致敬着自己拼搏无悔的青春!
韧性就是在遇到挫折时,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劲头,而这正是作为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素养之一,青年时期便展现出果敢和坚韧的唐立梅,无疑打开了人生的力量之门,这也注定了她未来之路的五彩斑斓!
事实上,唐立梅与地质学并非一见钟情,用她的话说,那是日久生情。
工科背景的她,甚至在刚入学时根本不知道地质学研究为何物,还是在博士生导师陈汉林教授的鼓励与指导下,跟随本科生一起从《岩石学》学起,最终才得以让自己的专业技能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蜕变。
博士毕业前夕,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有两位研究员到浙江大学作报告,唐立梅被其描述的海底世界深深吸引,毕业后,她毅然加入地处杭州的第二海洋研究所,决定将研究领域从陆地地质学转向海洋地质学,自此开始了在海洋的步步探索。
唐立梅研究的岩石样品,有古生代5 亿年的样品,也有中生代的,这些亿万年前形成的古老岩石,常常让她感觉在与地球的过去对话,“破译出地球悠长岁月中的一小段密码,那样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是难于言表的!”能够感受得到,谈及研究领域,如今的唐立梅是真的爱由心生。
她常劝诫身边人:“人生最理想的情况是爱一行、干一行,但热爱并不都是天生的,如果你没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立足当下,把能做的事做好。”
青春有梦,所以无限精彩;青春逐梦,所以生命光芒闪烁。连唐立梅自己都未曾想到,刚刚入职两年,她便有机会参与大洋26 航次第一航段和第二航段在西北印度洋和北大西洋的科考,整整3 个月的经历,也为其日后的数次科考打下经验的基石。
2013 年“蛟龙”号首次科考在即,此次下潜采薇海山西侧,不仅任务非凡,且意义重大。参与下潜科研人员,不仅要有相关课题研究,还要有区域科研背景和大洋科考经历,更要经历技能扩展、心理培训、层层选拔、多轮测验等激烈角逐。
都说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话不假,最终唐立梅在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加入“蛟龙”号三人科考小组,她也是此次深潜任务的唯一一名女性成员。此次,她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地质考察目标,还肩负着生物考察的重任。下潜前,她还特意从船上找来泡沫板,做出热带鱼、小熊、桃心等各种模型,再涂上鲜艳的颜色,绑在蛟龙号外部,让它们经受深海压力,如今这些“压缩模型”都已成为她出差大洋珍贵的纪念品。
有人说她是“驭龙寻宝”的女科学家,殊不知,风光寻宝的背后,浸润的是无数的汗水与泪水,对待事业,她向来一个字——“拼”。当年下潜深海时,由于“蛟龙”号载人舱直径只有2.1 米,内部没有厕所,除大量复杂的设备,只能容纳三人。为让自己在下潜的10 小时内保持最好的生理状态,下潜前夜,她便停止喝水,为对抗想喝水的生理本能,她出行前甚至藏起了水杯。
当年奔赴冰雪覆盖的南极时,女儿只有一岁,从确定入选南极科考队的那刻起,她的眼泪突然多了起来。但内心的波动从来不会成为她科考路上的阻碍,她悄悄藏起柔弱,毅然奔向梦想的征途。165 天的南极之旅,她4 次穿越“魔鬼西风带”,当巨大的风浪裹挟着“雪龙”号剧烈飘摇时,她已不知白天黑夜,史无前例地晕船呕吐长达数日,痛苦难抑。
她常讲:“祖国的强大,科研的进步,让我们普通科研工作者有机会在如此先进的科考平台实现我们的探索之梦,何其幸运和幸福!海洋强国之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的梦想,我必须努力再努力!”
2023 年6 月8 日,第15 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6 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中国首档海洋文化类知识交互节目《海洋公开课》开讲。
借助AR 虚拟技术,唐立梅带着全国电视观众,乘坐深海电梯,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深海之旅,从透光层、中层带,到深层带、深渊带、超深渊……她声情并茂的流利讲解,让海底世界的奇妙,惊叹了一众观者。
利用电视公开课传播海洋知识、开展科普教育,只是唐立梅10 年科普宣传的一个剪影。
10 年来,从接受媒体采访、出席典礼活动,到走上小学到大学的课堂,再到亮相电视、广播、网络平台等媒介,她以足够旺盛的精力和满腔的热情,不知疲倦地进行着各种形式的科普宣讲,据不完全统计,她已陆陆续续参加了200 余场科普活动。
做科普工作不计入工作业绩考核,有人说她“不务正业”,可她却讲:“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就是自己的正业!”她觉得,加强科学普及是作为一名科学家重要的社会责任。
2013 年参加“蛟龙号”首次科考,她通过小小的舷窗,第一次与深海对望,便被海底壮美的景观所震撼,返程后,她便受邀开始了科普讲课。
如果说,她的科普课为很多人打开了广阔世界的一扇门,那对于她本身而言,科普也成了其体验生活、分享感悟的一扇窗。日常科研工作大多单调、枯燥,参与科普活动,让她找到了实验室之外的乐趣。
“孩子们的热情常常感染到我,他们特别有求知欲,眼里会放光,看到或听到惊喜的事物,会尖叫,会去拍手……讲完课后,他们会找我要签名、合影,就像追星一样。”这也是她至今坚持科普的最大动力。
她科普奔赴最多的地方是西部,因为她觉得,那里的孩子更需要点燃科学的梦想。在给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当地小学的少数民族“女童班”上课后,孩子们写来深情的感谢信,坦言“看到了大山之外的世界,更想走出大山看一看,想成为和她一样的科学家。”听过她的科学课后,重庆万州中学20 个学生报考了海洋类大学……
也正因如此,唐立梅珍视每一次讲座或讲课,并会在“教案”上下苦功。在各种科学考察中,她也更加注意标注生动的细节,在她看来,这是撬动兴趣的支点。比如前往南极,她会记下摇晃走来的企鹅群、看到的极光、在罗斯海海域“尾随”科考船的一只虎鲸……她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每次科考,都会用心记录日志,然后整理出来,这些都成为她科普的鲜活素材,加上一手的视频和图片,总能让孩子们充分感受科学世界的神奇。
当然,她也会和孩子们分享“科学家”职业的感受,她会耐心告诉孩子们,“科学家是个相对自由的职业,允许你实现自己的很多想法,持续去探索、解决问题,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她也会坦率地表明,“讲座中只是展示了自己工作中最有意思的一面,在这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苦,而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她还会建议孩子们“早日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志趣,以后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竭尽全力去做,然后接受任何结果”。
2022 年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这为新时代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2023 年2 月23 日,教育部召开会议,强调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强中小学科普和科学精神培育……这些都让唐立梅倍感振奋,十年科普路,她见证了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也感受到孩子们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现在小学生和初中生都很厉害,我觉得需要成长的是成年人,因为现在有很先进的科技都会形成绘本,孩子们懂的越来越多,比如,有学生问我水母是永生的吗,我才知道水母老的时候会返回幼体,有一个蜕变的过程,这些都是我之前所不知道的。”
和孩子们的不断交流,让唐立梅愈发意识到科学传播、科学启蒙的必要性。不过,她并不是鼓励所有人都成为科学家,她希望更多人热爱科学,并获得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
坚持做科普教育的同时,她也在科普创作方面不断深耕,发表过《海底的山脉与资源》《洋中脊》等科普文章;在《百科探秘·海底世界》杂志开设了海洋地质专栏;出版了《伟大的探险家》(译著)等。
2018 年,唐立梅被聘为“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活动科学顾问;2020 年又获聘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并荣膺科普中国——2020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物”之一。
2023 年,唐立梅还受邀担任了“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的星推官,让大家感受科学的好玩和有趣。目前,她正在准备两部科普作品,为青少年揭秘神奇的深海与南极。
对唐立梅而言,科普与教育是自己的半个职业,也是自己全新的“伟大的探险”。“为青少年做科普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我会将这项工作持续做下去。”唐立梅坦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必须加强基础研究,为基础研究培养更多后备人才,是科普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