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媛,陈冰,何璘
(1.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2.西交利物浦大学,江苏 苏州 215028)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城乡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乡村工作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从200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施行,到2022 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顺利收官[2],教育部提出支持高校深化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改革[3],如何因时谋变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城乡规划人才,已成为城乡规划教育的重要挑战[4]。
乡村所面临的问题是随着城镇化的加剧在不断变化的,虽经过多年探索,主流高等教育模式仍以单一学科或项目类型为基础的“工程师”专业人才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有较强的工程理论基础知识,但实践能力弱,并且缺乏思辨和处理不确定问题的能力,无法适应未来乡村振兴的多元发展需求。
经多年教学探索发现,传统教育机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凸显出以下问题:①教学模式滞后: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模版化”“项目制”的教学方法,难以引导学生真正认知乡村本体特征。②教学环节割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认识调查研究常相对独立,理论、实践和创新环节无法形成闭环。③教学设计不足:侧重对知识和技能的塑造,忽略了对学生创造力、思辨能力、乡建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④教学环境错位:“城市化”的教学培养环境是目前“千村一面”状况的导火索。⑤教学评价单一:唯结果论的教学评价,忽略了学生过程中的成长与变化。
本门课程为五年制城乡规划专业大三学生开设,该阶段学生已完成专业设计基础训练,具有一定人居环境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储备,但对乡村缺乏科学系统认知,需要强化乡村振兴知识及技能,以及跨学科研究能力[5];学生大多拥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思想观念多元,但学习动机不纯、学习动力不足、缺乏集体认同感、缺乏责任感,对未来充满迷茫。急需对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强化职业道德教育[6]。
经前序研究可知[7-8],乡村振兴所需的城乡规划人才,不仅应具备可转换为生产力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应足够了解乡村,有志服务乡村,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应具备思辨、批判精神和研究能力以及面向未来的4C 核心素养,即沟通交流(communication),合作协作(collaboration),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创造创新与想象力(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针对该人才培养目标,以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夏季学期专业实践课“乡村振兴实践”为基础展开教改实践,提出“基于乡村振兴的融合型教学模式”: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研究导向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各自兴趣出发,针对乡村人居环境展开跨学科研究。通过“多维沉浸式”的乡村教学环境营造,点燃学生学习热情;通过“以赛以展促学”等教学方式,激活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网络资源+网络平台+新型技术支撑”相融的教学技术,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更采用“多维多元”的全过程式教学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和个性化成长。
教学方案从早期“以教师为中心”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再演化到“以学习者为中心”[9]。本次课程构建了打破师生界线的“学习共同体”,以师生共同兴趣为基础,促进了研究导向型学习活动的开展,孕育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环境。即在完成专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有针对性地研究乡村现实问题,并探索相关解决方案,以取得“深专”的学习效果。
结合PBL+Bloom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设计含6 个阶段的研究导向实践教学,让学生完成对乡村振兴以及乡建相关规划知识从初级认知活动逐步向高级批判反思的过渡,并形成学习闭环。
第一阶段:乡村专题理论讲座,以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民族文化、乡村产业发展等多主题的专题讲座、讨论沙龙为主,为学习者们夯实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乡村历史及未来研究,基于兴趣混合分组,采用发展(时间轴)的研究视角,系统分析传统村落在聚落规划、公共空间和建筑单体三个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当下对未来乡村展开思考,并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三阶段:案例调研及精神传承,通过联合工作营形式,实地参观考察优秀案例,并与村民等相关责任人群进行充分沟通,比较分析乡村振兴不同路径与方法的优缺点和潜在问题。邀请传统工匠大师在地讲授传统建筑的设计建造工艺,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对特色保护类村庄的振兴策略。
第四阶段:联合驻村调查研究,入驻设计基地,按照三类尺度研究方向对物质空间、生活生产空间、文化、社会关系等方面展开深入调研,学生按照每组均有负责项目聚落规划、公共空间和建筑设计等内容的方式再次混合分组进行研讨。
第五阶段:乡村振兴策略及方案提出,参考当前资本介入乡村振兴的不同路径,每组在“资金短缺、中等资金投入、大规模资本介入”中选择一个方向来探索差异化乡村振兴路径。
第六阶段:多维参与式成果评价,在初期、中期以及最终方案定稿后,都以设计成果作为媒介,邀请乡村两级政府的代表(“政”)、村民和游客(“用”)、乡村振兴行业专家(“产”)、西南乡村研究联盟的学者(“研”),就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持续修改与反思。
通过将真实乡村作为第二课堂,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实现了课程思政的要求,更深度推进了教学、实践、服务的进一步融合。
(1)在乡村学习。通过对在乡村直观的知觉体验,参与观察,完成乡村特征科学认知。
(2)向乡村学习。通过向传统村落和建造工艺学习人与自然的共生发展,“非正式建造”的智慧,了解乡村振兴所需整体运维,促进乡村振兴综合能力培养。
(3)为乡村学习。通过工匠精神的传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了学生家国情怀、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深层次教育也推动乡村建设价值塑造。
(4)让乡村学习。通过与村民共建的活动扩大了“学习者”的范畴,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依托多学科交叉研究,在英国艺术与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AHRC)“中国西南地区可持续创新乡村研究”联盟的平台上,以国内外高校联盟合作教育为契机,开展联合教学——从国际化视野出发,开展在地教学创新,为专业教学提供多学科视野。通过多学科专家学者加盟指导,建立“乡村振兴工作营”。以开展教育扶贫的形式,向西部民族地区输出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教育资源差异化互补。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师生时空转换联动教学及同侪互助,增强教学实践效果。教学团队制作了数字教学资源“贵州民族建筑”网络课程,为乡村基础知识积累学习打下基础;利用QQ 群、微信群、钉钉、腾讯会议等网络授课平台,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远程对教学成果展开评价;在地调研的过程中,采用了无人机地形扫描结合虚拟仿真现实等技术手段,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帮助。学生更在教师引导之下,主动学习新兴的数字化手段python 编程及参数化设计等方式来辅助设计。
3.4.1 赛展同举,激活学习热情
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分组竞赛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深入研学意识;并鼓励以成果参加国内竞赛,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前、中、后期教学成果检验阶段,以“面向公众的开放式展览”+“面向村民、政府、游客等多元对象的成果汇报”作为课程成果的实施监督和评价过程,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并推动乡村振兴及乡建教育可持续向前。
3.4.2 多方参与,真实多维评价
课程评价以过程性考核为核心,引入地方规划设计院、当地政府、游客、当地村民代表等评价者,多方参与,让学生更全面了解乡村振兴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强调多级化参与及多维化观测评价,通过学生自主互评(40%)、教师评分(20%)、专家学者(20%)、政府部门(20%)及游客村民(意见反馈)等多层级参与评分的模式为主要考核方式。
基于乡村振兴的融合型教学模式,以“研究导向型”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的营造、新型教学技术和方法等实施、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真实多维的教学评价,全方位探索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纵深体验,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锻造职业素养,并引导他们形成和选择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通过对课程参与者的后续追踪访谈,结合学生匿名评价,证实经过“融合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得到夯实,专业基础技能素质增强并能持续获取新的知识技能;主动学习及深度研究学习核心能力高效提升;学习思维模式从“固化”转变为“成长”;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强化,自我成长目标清晰;学习目标得到重塑,学习动力有效提升,立志传承大国工匠精神。
通过对32 家用人单位的持续回访证明,通过本次教学创新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更具责任感、创新能力与思辨能力。另外,通过本次课程的在地教学服务,与十余个地方政府联合建立乡村教学实践基地,联合推动乡村振兴。通过教学服务反哺乡村的活动也获得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得到较好的社会关注及认可。
融合型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乡村环境为研究基地,以培养乡村振兴高阶能力为目标展开教学创新,以期培养出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一流乡村振兴人才。助力挖掘师生多学科领域综合研究学习的潜在动力,孕育了生机有序的教育环境,提升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背景下乡建教育的深度研究与建设发展。教学服务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的模式已向多所高校展开推广,并可向广义人居环境学科下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专业展开普及,实现不同区域教育服务体系差异化目标,为全国6918 个传统村落以及更多普通乡村的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综上所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研究导向为教学方法,以真实乡村环境为研究基地,以多资源融合为核心的教学平台建设,以培养乡村振兴高阶能力为目标的融合型教学模式革新,不仅能够培养出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一流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更在于通过教学服务地方,融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和高校智力资源,促进乡建利益相关者的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