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的灵秀、华山的险峻、泰山的巍峨、桂林山水的旖旎,神秘恢宏的峡谷,碧波荡漾的湖泊……大自然的美如一幅盎然的淡墨山水画,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人对山河的描写,体会大自然的壮美吧!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 释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理 解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赏 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登太白峰
□唐·李 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注 释
◇太白峰:即太白山。
◇穷:尽。这里是到顶的意思。
◇太白:指太白星,即金星。这里喻指仙人。
◇泠风:和风。轻微之风。
◇武功:指古代的武功县。
理 解
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时分才登上峰顶。太白星向我问候,要为我打开天关。我愿乘那清凉的风而去,飞行于那浮云之间。举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飞行似乎已无山峦阻碍。一旦离别武功县而远去,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长安秋望
□唐·杜 牧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注 释
◇秋望:在秋天远望。
◇倚:靠着,倚立。
◇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指终南山,今陕西西安南。
◇气势:气概。
理 解
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登高望远,天空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
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比一比气势的大小。
赏 析
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赞美了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而诗人在写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自己的精神。诗中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是诗人胸怀的象征。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更鲜明地表示诗人的品格,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终南山
□唐·王 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注 释
◇终南山:在长安(今西安)南五十里,秦嶺主峰之一。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的山峰之一。
◇天都:天帝所居之处。
◇海隅:河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青霭:山中的云气。
◇壑:山谷。
◇人处:有人烟处。
理 解
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住所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回望山下,白云缭绕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却看不见。
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把山东西隔开,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是否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