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与《孙子兵法》札记

2023-10-19 18:17:34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3年3期
关键词:孙武伍子胥吴国

识读《孙子兵法》:既是“兵家圣典”也是“哲学宝典”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与其说《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更不如說它是给予我们生活智慧的“哲学宝典”,其朴素而深刻的辩证思维,从军事领域延伸到了外交、经济、生活的各种角落。

我们现在可见的《孙子兵法》版本约有6000字,分十三篇(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本框架,是先秦时期军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历代军事家对此书推崇备至,唐太宗曾叹服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诸葛亮也评价说“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影响力堪称深远。除中国外,几乎整个东亚都在流传。到了十八世纪,《孙子兵法》还被翻译成法文、俄文、英文,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上许多军事院校都在学习它。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时,特别提到《孙子兵法》中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习近平主席说:“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

写在《孙子兵法》开篇的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孙子还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孙子看来,小战、巧战甚至不战就能征服敌人,才是“善中之善”。

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认识到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这也就不难理解,《孙子兵法》这部战场筹谋的兵书为何会怀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慎战意识。可以说,其军事思想就是建立在“仁德之道”基础上的大智慧、大谋略。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08-07)

| 链接 |《孙子兵法》名句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乎黎民生死和国家存亡,所以在战争决策这个问题上,不能不仔细研究、慎重考察。国家要备战重战,但战争只是获取和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孙子兵法·计篇》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经年累月的打仗,还能利国利民,天下压根就没有这样的事。)

——《孙子兵法·作战篇》

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孙子兵法·作战篇》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外事和兵事都是保护国家利益的手段,能用外事解决的事情不用战争来解决。)

——《孙子兵法·谋攻篇》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孙子兵法·虚实篇》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孙子兵法·军争篇》

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如果不能保证取胜,不能用兵。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也不能用兵。)

——《孙子兵法·火攻篇》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

(要巩固胜利,必须要严肃军纪,军纪不能有一天松弛;并且战后要注意恢复和平,休生养民。)

——《孙子兵法·火攻篇》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孙子兵法·火攻篇》

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兵法·火攻篇》

识读孙武:天纵之才,淡泊之志

军事世家

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军事家、政治家。原是齐国人,出身于齐国的一个军事世家。叔父田穰苴是齐国大司马,以田氏一族兵法精要,融合历代兵法之道,作兵书,后齐威王派大夫集成历代司马兵法,将田穰苴的兵法附在里面,定名《司马穰苴兵法》,后世也称《司马法》。

齐国四姓之乱,田穰苴被人构陷,惨遭陷害,齐景公听信谗言,田穰苴被罢黜,未几抑郁发病而死。

齐国生乱后,孙武辗转到吴国,专心著书。二十多岁作兵法十三篇,并凭此兵书见到吴王阖闾,被委以重任。此后,他用一生的时间来完善和实践其兵法理论,柏举之战大胜后,功成身退,隐居田园,专心修订兵法,为后世留下了这千古典籍。

刎颈之交

春秋后期的楚国号称强楚,国君楚平王宠信奸臣,残害忠良,杀害了太师伍奢及长子伍尚。伍奢次子伍子胥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为报父兄之仇逃离楚国,谁料楚平王画图下令,到处捉拿。传说伍子胥为了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更衣换装后,无人辨识,便过了韶关。

伍子胥侥幸逃出楚国,一路被追杀,落难到吴国,被同样逃到吴国避难的孙武所救。两个同为落魄流亡之人于此相遇,一段传奇故事从此开始。

伍子胥醒后喝粥,无意中发现了孙武正在写的兵书,成为孙武兵法十三篇的第一个读者,并断言此书必能流芳后世。喝完粥后,两人各言其志。

孙武说,兵法之道是田氏一族立身之本,其志向就是专心修著兵法,将田氏一族兵家之道著书流传,以告慰先人。等到兵书修成后,就隐居山林,专心种地、煮粥。

伍子胥痛恨楚王丧尽天良、不辨忠奸,杀其父兄,并对自己一路追杀。他四处流亡,忍辱负重,心怀家仇。其志向就是称名于诸侯,带兵亡楚以报父兄之仇。

两人相遇相知,结为刎颈之交。

离别前伍子胥对孙武承诺:若有一日能得遇明主,必使孙武与之比肩,立不世之功勋,扬美名于天下。

伍子胥后来辅佐公子光登上吴国王位,公子光后世称之为吴王阖闾,上位后拜伍子胥为大夫。伍子胥执掌吴国政事后,一日七次向吴王举荐孙武。

吴王看过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后,称他天纵之才,拜其为将。

孙武勒兵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闾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于是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摘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助吴伐楚

吴王欲使吴国称霸天下,问策于孙武。孙武奏对,当今天下诸侯争霸,为王者若不图强,则难以自保。吴王虽内和臣民,外事晋国,但纵观吴国周边之势,楚国强大,侵凌诸侯,且吴楚战乱多年,有百年世仇。若要图强,当伐楚兴吴。但吴国地处东南,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且仓廪兵库不设,田畴不垦,国势薄弱。民难富、国难安。攻打强楚当徐徐图之,可分三步:强吴、肄楚、决战。

一、强吴

兴立城郭——

吴国蛮荒,城稀地广,极易破城。多筑城郭,以求自保。城郭可聚八方黎民,可藏天下财货,可贸四方风物,可屯军士兵甲。

广积余粮——

仓廪粮满,为富国之大要。广积余粮,以实仓廪。岁有余粮,聚而屯之,可防灾荒,可为兵需。

实兵库——

夫兵者,兵士也,兵器也。广邀能工巧匠,充实兵库。甲必称坚,盾必称固,矛必称利。

二、肄楚

吴楚争霸,三师肄楚,攻敌以疲,伺机决战。

阖闾令其弟夫概将军队分作三队,轮流袭击楚军边界,只要楚军应战,马上撤退。坚持轮番袭扰,穷年累月,楚军必定疲惫不堪,而吴军却可以养精蓄锐,从而内强吴国,外肄强楚。期间,攻克楚之属国钟吾,攻占楚之属国舒,攻克楚地养城,破楚军于豫章。历经数年,大小数十战。吴国主动轮番袭扰楚国边境,楚国疲惫应战,经过六年的“疲楚”战略,两国在战争中的优劣地位悄然发生转换。

三、决战

六年后,吴国城郭林立、仓廪粮满。而楚国不义,竟在当年的秋天悍然出兵攻打蔡国,蔡国向吴王求援。唐国亦不堪楚国欺凌,求援吴国,欲联吴抗楚。孙武认为,唐、蔡虽小,但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结盟可以避开楚国重兵把守的正面。三国结盟,伐楚时机已经成熟。

阖闾亲率水陆精兵3万,任孙武、伍子胥为将,对抗楚国20万大军。三万水陆大军到了淮汭。吴军强项是水上作战,若此时逆水行舟,就不能达到偷袭的目的,兵贵神速,于是孙武精挑细选三千五百名精兵,从陆上快速穿插。

在唐军和蔡军的引领之下,吴军直插楚军后方,快速进军,直入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在大别、小别与楚军作战,屡战屡胜。在柏举迎战楚军主力,又大获全胜。继而挥师前进,势如破竹五战五胜,直至楚国国都郢都城外。

此战是自商周以来规模最大、战场最广、战线最长的著名战役,史称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以少胜多,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它成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经过这样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吴楚之间近百年的战事基本平息。

柏举之战一改此前战争约定日期,一战即见胜负的传统模式,连续作战、运动歼敌、出奇制胜,体现了上兵伐谋、避实击虚等兵法谋略。

四、归隐

吴楚之战,吴国大胜楚国。孙武建议吴王应速速班师回朝,修养民生,修和诸国,以解此战给吴国带来的危险。孙武指出,吴国虽胜,却有四大险:

小国吴,伐大国楚。暴露了吴国的军事实力,天下诸侯警醒,必以援楚为名行打击吴国之实,此为一险;

楚国虽败,实力仍然雄厚,假以时日,必将反扑,久留楚地,必遭其害,此为二险;

君王征战在外,长期不归,吴国朝内空虚,日久必生变故,此为三险;

吴国邻国越国,近年厉兵秣马,吴国长期对外作战,正是越国可乘之机,此为四险。

攻入郢都之后,阖闾因胜利变得骄奢淫逸,伍子胥因复仇而变得丧失理智,掘了楚平王熊居的墓。战争是最考验人性的,楚军败了,吴军却并没有胜。

不久,越国举兵攻吴,秦国派兵援楚,阖闾的弟弟夫概自立为王。阖闾速速班师回朝,收拾危局。局势稳定之后,阖闾依然频繁对外用兵,四处征伐,连年的征战,使民生疲惫。孙武心灰意冷,辞官归隐。

观感

同一个灵魂的一体两面:孙武和伍子胥

⊙ 山嵓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孙子兵法》这一期,孙武和伍子胥刎颈之交的这个设定十分好,甚至有了宿命论的感觉。

两人皆生在官宦之家,衣食无忧;青年之时却都因昏君奸臣而惨遭家族剧变,四处逃难;最终又都逃到了吴国避难。这些相同点注定了两人的相遇、相识、相知并最终结为刎颈之交。但两人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伍子胥决意为父兄报仇,为此甚至可以放弃一切;而孙武则无报仇之念,只是想修著兵书,将家族的思想与精神发扬光大。这也就注定了两人的分道扬镳,也注定了两人截然不同的结局。最后,两人阴阳两隔,但却能人魂相逢,亦如初见之时,一起煮粥、喝粥。此时的两人都已完成了当年的志向,一位报了父兄之仇,一位著成了千古兵书;两人也都完成了最后的约定,伍子胥富贵之时力荐孙武出仕,身死之后,魂归山林,和孙武一起种地、煮粥、喝粥。

当看到伍子胥之魂扛着锄头离去之时,我忽然意识到,也许他们本来就只是同一个灵魂的一体两面,在同一个起点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迎来了不同的结果,但最后相逢于同一个终点,亦如初见之时。此时此刻,这个同时身负各自仇恨和理想志向的灵魂,终于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出走半生,归来仍是那对儿喝粥少年。

(来源:山嵓哔哩哔哩专栏)

经典正读

今天,我们如何“正读”《孙子兵法》

⊙ 黄朴民(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为杰出的兵学著作,被人们尊奉为“武经冠冕”“百世谈兵之祖”,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的很多合理内核,直到今天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借鉴意义,还渗透到军事以外的领域,对商业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体育竞赛等也有深刻的启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孙子兵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那么,该怎样来阅读和掌握这部成书于2500年之前,仅仅六千言左右篇幅的旷世兵书呢?这还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长期以来,《孙子兵法》都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经典,是人们学习兵学的重点之所在。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的现象,充分说明《孙子兵法》的文化魅力与思想影响是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然而,恰恰就是这种大热,也会导致一些人对该书的认知与理解出现偏颇,为避免发生偏离经典阅读基本宗旨的情况,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真正为我们今天的工作与生活提供有益的启迪与积极的帮助,我认为,秉持科学理性的精神,遵循正确合理的原则与方法,乃是尊重经典、合乎逻辑的必由之路。

坚持回归经典文本的整体性原则

南宋学者郑友贤在其《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中指出:“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以奇正相生为变。是以谋者见之谓之谋,巧者见之谓之巧,三军由之而莫能知之。”很显然,《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每篇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篇与篇之间又相互保持密切的联系。前后十三篇逻辑严谨,层层递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全书从战略运筹、战争预测(《计篇》)起步,经战争准备(《作战篇》)、运用选择方略(《谋攻篇》)、发展实力(《形篇》)、创造有利作战态势(《势篇》)、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到解决具体的“处军相敌”(《行军篇》)、利用战术地形(《地形篇》)、掌握兵要地理(《九地篇》)、实施特殊战法(《火攻篇》)、搜集情报、以资决策(《用间篇》)等具体的战术问题,始于“知彼知己”,又终于“知彼知己”,恰好规划了一个完整的程序,其篇次结构序列设计,侧重于按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加以逻辑展开。曾有人这么认为:“十三篇结构缜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减一字,不能颠倒一篇者”(蒋百里等《孙子浅说·绪言》)。在某种程度上说,这话不无道理。这无疑是正确理解孙子十三篇思想及其價值的通衢捷径。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对《孙子兵法》作片面的理解。例如,许多人推崇《孙子兵法》讲谋略,甚至认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同类。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的识见。《孙子兵法》当然讲谋略,提倡“上兵伐谋”,以谋制胜。但是《孙子兵法》更注重实力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战胜对手,前提是做强、做大自己,牢牢“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其后裔孙膑的“田忌赛马”故事,其实最能说明这层关系,以上驷对中驷,中驷对下驷,下驷对上驷,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赢了比赛。这说明,谋略有用,当双方实力相近状况下,谋略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如果三驷皆为下驷,那么,不管怎样运筹,比赛的结果很可能就是零比三,必输无疑。所以,孙子主张“先为不可胜”,认为“不可胜在己”,强调“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胜兵若以镒称铢”。

这里,《孙子兵法》所揭示的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倡既要尊重客观实际,又要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光强调谋略,将“瞒天过海”“借刀杀人”“顺手牵羊”“混水摸鱼”“趁火打劫”之类阴谋诡计奉为圭臬的《三十六计》有着云泥之别。如果仅仅视《孙子兵法》为谋略的渊薮,那显然不能对《孙子兵法》有整体性的认知与把握。

坚持理解经典价值的超越性原则

之所以今天的读者仍喜爱阅读《孙子兵法》,是因为其拥有独特的魅力,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领域,具有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价值。对此,前人早已指出:“言言硕画,字字宏谟,上筹国计,下保民生,实以佐大学治平之未逮者。”(杨谦(《武经三子体·注序》)从本质上讲,《孙子兵法》是一部哲学著作,是一种思想方法论,充满哲学启迪与人生智慧。我认为,这是在当代社会,学习和借鉴这部兵书的关键所在。

概括地讲,《孙子兵法》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它的辩证思维上,和《老子》一样,它充满鲜明的超常思维与逆向思维特征,善于在合理中发现不合理,在正常中发现不正常。

《孙子兵法》的精华集中体现为矛盾的两点论与矛盾的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孙子善于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决定胜负的要素,把握克敌制胜的奥妙。无论是政治与军事主从关系的分析,还是对战略各个层面的协调,都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互补性的特征,如“五事七计”“令文齐武”“奇正相生”“仁诡相济”等等,无一不是以系统综合的视野切入,由全局呼应的途径造就。处处体现出纲举目张、举重若轻的大局意识和见微知著的预见能力。

但是,另一方面,孙子更注重抓矛盾的重点。因为在他看来,关照全面,不等于事无巨细平均使用力量,恰恰相反,抓住重点,强调主次,是克敌制胜的基本保证。按他的逻辑,己方即使拥有极大的优势,但是如果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不讲主次,四面开花,全面受敌,那么这种优势将不复存在,而将处于极大的被动,所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充分关照全面、有效照顾整体的同时,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资源,突出重点,高明选择战略主攻与突破方向,集中优势兵力,中心突破,以点带面,达成自己预定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孙子兵法》全书既坚持全面论,更强调重点论。其所有命题,均以两点之中抓重点的方式来表述,如“知彼”与“知己”,两者缺一不可,但以“知彼”为首位;攻守一体,以攻为重点;奇正相生,以奇为优先;主客相对,以客为侧重;常变并行,以变为主体。追求“全胜”“兵不顿而利可全”,又看到一味求“全”,则不免考虑问题时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处理问题时优柔寡断,投鼠忌器,故以“战胜”为根本。“打赢”和“自保”,以避免危险,防止崩盘为中心,故“军争为利”一笔带过,“军争为危”则反复强调;只说“百战不殆”,不讲“百战百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样的辩证思想方法论,贯穿于《孙子兵法》全书。

总之,在孙子的眼里,表面上对立的事物,合在一起恰恰能成为最大的合理,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这种善于反向思考事物利弊得失的思想方法论,无疑是《孙子兵法》一书留给我们的最佳资源。它具有时空的超越性,也具有无穷的文化魅力和不朽的思想启迪意义。我们今天阅读《孙子兵法》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发掘和借鉴它的思维方式。

(来源:光明日报2023-02-18,有删节)

现实映照

《孙子兵法》究竟怎么读本导读摘自《善战者说:孙子兵法与取胜法则十二讲》一书。作者是军事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宫玉振。

《孙子兵法》是本很好的书,但是不好读。那怎么去读呢?有三句话可以提示你阅读这本经典的关键所在。

一、战略

第一句话:“孙子最基本的哲学信条是,如果你能够仔细规划好你的战略,那么你就能够获胜。”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

答案:战略。

无论对于组织还是个人,战略性的错误向来都是最致命的错误。如果你的战略本身就是错误的,你的战术和执行能力再强,也是南辕北辙,无法挽回战略失误所带来的损失。有太多的人专注于那些他们无法取胜的战斗,或者无法取得决定性意义的战斗,却疏于取得和利用那些决定性的胜利。因为他们缺乏战略,他们无法学会战略性思考。

我们平时都很忙,经常会陷入事务性的工作中,忙于应对各种各样的事务。从这些事务性工作中跳出来,培养战略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想主导自己命运和竞争结局的竞争者来说,至关重要。

二、不战而胜

第二句话:“而且,如果你能够拥有一个真正伟大的战略,你甚至可以不战而胜。”这句话中最核心的词应该是哪个?

答案:不战而胜。

这是《孙子兵法》所有理念中核心的核心,也是帮我们读懂《孙子兵法》的关键。不战而胜,不用打就能赢。用孙子自己的话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是孙子超越了一般的将军、《孙子兵法》超越了一般的战争著作,从而为后人所追捧的原因。

以今天的思维来看,孙子已经有了成本和收益的意识:不仅仅追求胜利,还要追求完美的胜利。要学会用最小的成本,去取得最大的胜利。《孙子兵法》为什么在西方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原因之一就在这里。

那种歌颂武力,崇尚胜利,通过战争取胜来压倒对手、征服对手的战略思维模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达到了顶点之后,也走到了尽头。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毁掉了欧洲文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欧洲时代的结束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空前的大战,以最极端的方式,将西方战略思维的缺陷暴露无遗。在这期间,西方人开始反思西方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的局限,并发现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古老东方战略智慧的价值。

二战之后西方基于传统的战略思维所制定的核战略,无论是“大规模报复”战略,还是“确保相互摧毁”战略,都没有办法走出相互毁灭、两败俱伤的死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也发现了孙子思想的价值。

美国学者提出了“孙子的核战略”理论。这一战略理论的核心就是,今天最好的战略,不是通过战争的手段去取胜,而是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今天的世界,应该用以《孫子兵法》为代表的东方战略智慧,来解决西方所遇到的战略难题。

三、智慧

第三句话:“这种东方的侧重于用战略智慧来击垮对手的战略思想与西方大不相同,后者强调通过行动(比如说发动大的战役)来取得胜利。”这句话中最关键的一个词是哪个呢?

答案:智慧。

孙子强调,不是靠简单的实力对抗、资源消耗,不是靠硬拼,而是靠智慧取胜。其实,这也是中国人的战略思维与西方人的战略思维最大的不同。中国人的战略思维,如果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以智克力。通过智慧来战胜对手的蛮力,让对手的力量优势发挥不出来。

这种思维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体现,我们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潜移默化中受这种意识的影响,只不过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而已。比如诸葛亮,他手无缚鸡之力,但却凭借智慧和计谋成为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如果我们用一个等式来总结的话,那就更简单了,就是“取胜=实力×战略”。实力是客观因素,你和对手之间的实力对比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变化。战略是主观因素,你可以在战略思维方面远远超出你的对手。战略是实力的放大器,它可以放大你取胜的概率。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如果剑不如人,剑法就要胜于人。

《孙子兵法》几乎所有的理念,上兵伐谋、借势造势、避实击虚、出奇制胜、集中兵力、兵者诡道、掌握主动、兵形像水等,都是这样来的。所以孙子非常喜欢用一个词——善战者,也就是用兵高手的意思。

(来源:中信出版集团百家号2023-02-08)

猜你喜欢
孙武伍子胥吴国
“千金”的由来
GLOBAL STRONG SOLUTION AND EXPONENTIAL DECAY OF 3D NONHOMOGENEOUS ASYMMETRIC FLUID EQUATIONS WITH VACUUM∗
吴国良花鸟画选
东周列国志(10)
《孙武专题研究》
孙子研究(2018年5期)2018-04-30 07:55:28
伍子胥出昭关
伍子胥巧言保命
快乐语文(2016年35期)2016-04-10 06:18:15
吴国兴陶瓷艺术作品
江西画报(2013年6期)2013-04-29 00:44:03
小松鼠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
军事历史(1997年6期)1997-08-21 02: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