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文艺评论的“剃刀”精神

2023-10-19 14:14赵凤兰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3年4期
关键词:剃刀官本位评论家

赵凤兰

作为艺术的“雷达”和思想的“智库”,文艺评论为文艺作品的审美判断、价值阐释、思想旨归开辟了重要的精神域场,它拨开表象的重重迷雾,对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核、人文价值进行扬厉和批判,进而梳理、提炼、升华出理论内涵和人文品格。然而,随着大量文坛“掮客”和文艺“鼓吹手”的产生,文艺批评的锋芒正日益钝化、锐气正逐步缩减。尽管近几年文艺界关于抵制媚俗之风、重塑公信力的座谈会一茬茬地开,自省之风尤胜往年,但文艺评论陷入“骨质疏松”和“功能萎缩”的老毛病依然存在。文艺评论正沦为没有思想的活动和没有靶子的瞄准,不仅批评的内容言之无物,批评的主体也是群龙无首,而指名道姓的批评在当前文艺评论的实践中更是难以生存。究其原因,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评论界“官本位”风气盛行。批评语境的失语和沦陷与当前文艺批评领域的“官本位”思想有关。评论界喜欢邀约一些在业界担任要职的官员型评论家,他们常把官员官职的大小与业务能力和评论水平画等号,认为只有这些有权力、有影响的人才有资格在评论会上建言献策。但管理一流不代表评论功底一流,这些官员型评论家有的因行政管理工作繁忙而远离业务一线,有的因四处串场而分身乏术,他们对作品的評论大都浮在浅表,很难有时间沉淀下来进行深入的样本研读和剖析。我曾看到某评论家一天连捧3个文艺座谈会的场子,所到之处发表的都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雷同之语。另外,这些贴着“身份”标签的所谓专家学者大都是评论界的常客,彼此间熟识,难免自说自话互相抬轿,唯恐因发表真知灼见成为“刺头”、沦为异类。当然,约请有一定身份的评论家本无可厚非,可以提升座谈会的档次,但前提是这些人要真正对某一行业有深厚建树,并能沉下心来对作品进行认真梳理和把脉,提出真正富于睿智洞见的思想观点。否则,不如选择那些真正活跃在一线的评论人,虽然这些人因缺失“头衔”而难以进入主流视线,但他们的精神思想来自文艺实际,更来自社会实践,他们的风骨、胆识和锐气正是当下文艺界的稀缺资源。

其二,文艺评论滑向无效言说和思维空转。文艺评论作为一种思想的艺术,它最大的价值是可以为文艺、为社会提供智识和创见。如果评论家只说好话、不说缺陷,只“栽花”、不“栽刺”,文艺评论就变成了创作的附庸和宣传品,最终沦为无效批评和泡沫批评。因此,要补进思想的钙质,提高文艺评论的含金量,文艺人需要一把“奥康姆剃刀”,将浮在文艺表层的喧哗和泡沫剔除,减少概念垃圾和空洞无物的理论,避免让人心智陷入无效运转。同时,评论家应该坚守职业道德和操守,破除人们爱听好话、喜欢阿谀奉承这一人性的弱点,杜绝虚伪的恭维和丧失立场的评述。我曾看到有评论家像“墙头草”一样,今天在某媒体就某事展开批评,明天又在另一家媒体进行赞扬,一会儿唱“黑脸”,一会儿唱“红脸”,或者干脆唱起了“花脸”——按照报刊编辑的意图,将原本批评的稿件改为表扬稿,以求顺利刊发。这些活跃在批评界的双面人和两面派,遮蔽了文艺评论睿智、凌厉的本来面目,使其与针砭时弊、增识启智的艺术评论本质相去甚远。

其三,文艺评论缺失质疑和针砭功能。当前的文艺评论界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圆滑会“做人”的蜜友多,讲真话说实话的诤友少;和稀泥的滑头多,发表真知灼见的谋士少;捧哏逗哏的多,质疑鞭挞的少。这其中有评论家自身的原因,也与整个批评语境不够宽容开放有关。他们深知,一旦说真话,这个圈子很可能不带你“玩”了,所以为了生存起见,评论家常技巧性地发言捧场,尽量说一些违心的好话,以巩固自身在主流核心圈的地位。而艺术家群体也急需评论家的这些溢美之词为自己的作品撰书立传,以期在艺术史与艺术市场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位置。长此以往,有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能够秉持公心、针砭时弊的评论家便越来越少,文艺评论逐渐沦为“圈内人的家宴”。

我曾看到某艺术评论杂志的封面形象广告,整个图片设计简洁而写意,仅页面右下角有一枚锋利的双面剃刀片。这剃刀便隐射着这本评论类核心期刊的精神旨意——剔除思想上的“赘肉”,勇于揭示和批判。我想,这正是当下文艺评论应该保有的社会良知、批评气度和艺术指向。一个好的文艺评论家,应该具有超凡的艺术敏感和思想文化视野,他不是摇尾乞怜的马屁精和人云亦云的应声虫,而是凿开习惯思维坚壁,开掘最强大脑思维密码,去发现、解析、领悟截然不同的艺术世界,获得崭新思维空间、高超见解的创作者和“文艺达人”。他们需要秉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通过抓撷疑难热点,展开观点的碰撞、思想的火花和智力的交锋,在感知、冒险、探索中寻找到艺术之美。因此,要疗救文艺评论的沉疴,需要文艺界摆脱物质利益羁绊,摆脱人情关系的束缚,改变当前以“官本位”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唯此,文艺评论才能走出靠取悦求生存的迷途,真正实现以批判、探索、求新为精神旨归。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5-04-21)

点 评

这是一篇记者独立思考完成的新闻评论,针对当前大量文坛“掮客”和文艺“鼓吹手”大行其道,文艺批评的锋芒日益钝化、锐气逐步缩减的现象,作者从“评论界官本位风气盛行”“文艺评论滑向无效言说和思维空转”“文艺评论缺失质疑和针砭功能”三个方面评析了造成文艺批评失语的成因和症结,道出了这个行业的软肋。该文章是作者对该行业长期观察积累和独立思考的结晶。

猜你喜欢
剃刀官本位评论家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奥卡姆剃刀
著名诗人、评论家
著名诗人、评论家 吴思敬
评论家杨占平
官本位思想不该在孩子的心田萌芽
浅海中的模仿大师
—— 剃刀鱼
扶贫项目成“伤民产业”根在官本位
王者降临试驾北极星剃刀Turbo
高校去行政化才能根治科研“官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