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柔性教育理念对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启示

2023-10-19 01:59杨太梅曹琪敏张晓燕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柔性

朱 熙 杨太梅 曹琪敏 张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云南昆明 650500)

残疾人职业教育作为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共同关注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残疾人职业教育深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十四五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明确指出:“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残疾学生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积极开展残疾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切实做好残疾学生教育与就业衔接工作”[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修订)》也明确指出:“支持残疾人教育机构、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及其他教育机构开展或者联合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2]但目前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就业渠道狭窄,就业类型单一、学生职业素养偏低、技能与岗位匹配率低等问题,使残疾人就业压力更严重[3]。传统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必须对传统职业教育模式进行理念变革,基于此,积极关注国外职业教育中的柔性教育理念,将柔性教育理念融入到残疾人职业教育中,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残疾学生的适应能力,以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让残疾人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一、柔性教育的产生及其内涵

柔性教育的概念最早来自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中提出的柔性制造概念。国际制造业面临生存环境的急剧变化,传统的刚性系统即标准性大规模生产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工业界和众多学者开始认识到柔性的重要性。而柔性是相对于“刚性”提出的,柔性强调的是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能力,具备柔性特征的系统是一种自适应反馈系统,它通过外界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发挥自身优势,主动适应外界变化的过程。

柔性教育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政府教育部门和一些大学管理者提出,是为了适应信息全球化和知识的快速发展并在实践中形成的新教育理念。所谓柔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适应性教育,倾向于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倡导学校应该提供的是适应国家生产发展和繁荣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可塑造和可充分发展的人,让学生从能力教育中获得可转移性技能[4]。柔性教育的本质是一种适应性教育、能力教育,在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选择性、灵活组织性和持续发展性[5]。随着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面临着培养人才与社会实际脱节的困境,因此以灵活性著称、培养可转移性技能为特征的柔性教育模式也很快在教育领域中推广开来。

二、柔性教育理念的特点

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包容性。以人为本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柔性教育理念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来促进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其教育理念的包容性;同时柔性教育实践提倡“以人为本”,实行的是尊重、包容和爱的教育。柔性教育强调尊重差异性,发挥主体性,真正体现卢梭的自然后果教育法,使学生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变为自身命运的掌控者。

强调“刚柔并济”,突出原则性。柔性教育管理模式强调“刚柔并济”,在遵从于师生之间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采用柔性教育机智,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和一味贬斥教育,强调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的情感教育。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互认双方的多样性原则,学习——教学的轨迹是师生关系的过程与结果[6]。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学习或心理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观。

强调“稳定与变化”,突出适应性。首先,在变化中寻求稳定,在稳定中开辟变化,体现出柔性教育的灵活性和弹性。其次,通过能力教育,传授给学生可转移性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塑造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观念,培养其适应社会要求和岗位变化的能力,进而帮助其能够在进入社会后快速适应社会变化,及时满足社会人才岗位的需求,促进多元化的发展。

强调“协同发展”,突出均衡性。柔性教育可打破时间、空间等环境的限制,利用自身知识、技能与外界环境进行主动协调,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同时通过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学习交付体现多方选择性,资源得到均衡分配,让更多学习者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课程选择,有利于改善区域不平衡的发展,提高支持服务水平[7]。

三、国外柔性教育理念对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柔性教育理念下残疾人职业教育模式创新思路。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残疾人学习职业技能,帮助残疾人做到“残而不废”,通过自己的劳动进入主流社会后自力更生。但目前残疾人职业教育常常出现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就业困难、就业范围狭窄等问题,而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便是残疾人职业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目前主流社会的要求。为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对能力教育的高标准,柔性教育背景下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模式就是根据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并遵循教育内部关系的基础上,对残疾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进行柔性化融合的过程,最终实现培养残疾人就业的各要素与外界环境更加协调与适应,具体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柔性化残疾人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根据图1 可清晰地看出整个柔性教育理念下残疾人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路是:首先,特殊教育职业学校基于人才需求评估,灵活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以及对学生职业意识与兴趣确定对残疾学生的柔性培养计划,从而深入细致地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进而确定学生的需求学习设计,同时在全面性、灵活性的评价下建立弹性反馈的学习制度。该部分更多取决于残疾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兴趣发展,强调多元性与差异性;其次,根据计划实施柔性的个性化学习,采取柔性的培养途径,从柔性教学法、课程模块化、活页式教材和工学结合的实施出发,让职业教育从“教学传授向服务劳动就业转变”;最后,毕业之际对学生实施适应性评估并通过人才对口输出或者供需匹配等灵活的转衔方式进行就业安置。同时,做好就业后追踪工作并将残疾人就业情况反馈到社会,而学校可根据反馈进行实时动态调整,进而呈现残疾人职业教育柔性化螺旋上升动态过程。

(二)柔性教育理念下残疾人职业教育创新对策。

1.制定残疾人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目标柔性化。目前传统的残疾人职业教育采用单一的支持式或准备式培养模式,缺乏对残疾学生职业教育差异性和多元化目标的关注度,造成残疾学生的就业范围狭窄、就业类型单一等问题。柔性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多元化与差异性。因此,建立残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柔性职业教育模式的前提与基础,只有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相结合,在家长、学生和老师三方配合下对残疾学生进行职业倾向评估,制定出适宜每个残疾学生发展与进步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细化出每个残疾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后续制定教育教学方案奠定基础。

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以及家长、老师的评估建议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真正将柔性教育理念中的尊重差异落到实处。促进残疾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更加突出残疾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加明确自身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性,为未来环境适应性与灵活性奠定了良好基础。

2.转变残疾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培养方案柔性化。残疾人职业教育常常出现课程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这样的情况造成教学内容与残疾学生实际能力脱节、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等现状。因此,为改变此现状需要对教育教学内容与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与转化。

从教学上来看,英国为改善教育教学中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脱节的弊端,在柔性教育理念下提出了柔性教学法框架,该教学法框架由以下6个主题组成:学习者赋予权力、面向未来教育、非殖民化教育、转型教育、跨学科和社会学习,以学习者赋权理论为中心,其他围绕中心进行[8]。在此框架下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应以学生为出发点,教学设计者需要跳出传统的、固定的教学策略,回到柔性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相应策略的选择和实施。教师要在同一个教学设计中采用各种模式和结构,使得学习者能够响应或感知最合适的模式,以便容纳一系列的个体差异[9](P398)。此框架能更好地将学生差异性的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而残疾学生本身就属于个体间差异性较大的群体。因此,最大程度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并促进学生的最大潜能发展,同时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情况,锻炼残疾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便残疾学生未来进入主流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9](P405)。

从课程上来说,残疾人职业教育应根据学生职业分析和测评结果来开设课程,促进课程开设的科学性,构建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是解决残疾学生需求多样化与课程开设标准化矛盾的有效方法。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将对实现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各学科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培养方向把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模块,而不同模块的有机结合便形成了课程体系[10]。在这种课程体系中,通过增减单元和模块,实现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通过调整模块的组合方式,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因而,在对残疾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块化的设计上,只要保证不影响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且属于残疾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都可根据人力资源的需要和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要求,灵活设置合适且与市场要求相统一的特色课程板块。这样既能满足残疾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能培养残疾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更加体现出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多元性。

从教材上来看,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教材,活页式教材即包含了残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以单个任务为单位来组织教学,让残疾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来自主灵活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采用“工学结合”教学形式——培养途径柔性化。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鉴于学生个体的特殊性以及安全的考虑,残疾人职业教育课程大部分都以学校为主要场所,且采用封闭式教学管理模式,导致残疾学生与主流社会脱节,进入主流社会时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应问题。柔性教育理念强调的是“稳定与变化”式的能力教育,强调的是可转移性技能而非传统知识的简单传授,而可转移性技能需要通过实践获得,在实践中提升能力,以便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能够进行有效应对。

采用“工学结合”教学形式即在残疾人职业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并行,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融合。“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普职+特职”,即通过普通职业学校与特殊职业学校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让残疾学生到普通职业教育学校与普通学生进行项目合作实践,或是让普通学生到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完成项目实践,以双边互动的形式开展职业教育,既能从教育形式实现“普特融合”,又能培养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大融合、大发展;另一方面是“特职+企业”,即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学校建立起校企合作资源库,以实地实习的方式,提前到企业或工厂进行实习,通过实习提前适应社会环境,提高残疾学生的适应能力,帮助残疾学生提前感知就业时即将面临的困难,并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以上两种教学形式,培养残疾学生形成可转移性技能,并及时记录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与问题,以便及时进行反馈与调整,促进残疾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完善残疾学生就业转衔与追踪服务——转衔服务柔性化。残疾人职业教育毕业后就业率低是目前残疾人职业教育中最易出现的问题,而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残疾人就业转衔服务不完善,使得大部分残疾学生毕业后都难以拥有一个对口的岗位,最终使得所习得技能无处施展,严重打击了残疾人的就业信心。因此,就业转衔服务柔性化势在必行。比如,澳大利亚为帮助情绪行为障碍学生从特殊学校过渡到主流环境时提出了柔性转衔服务,首先在规划和决策时,激发学生的想法和意愿,与学生建立共同的未来目标,然后确定学生的优势和需要支持的领域,继而与社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最后制订有明确问责制度和检讨标准的过渡计划[11],帮助残疾学生平稳度过转衔期。

通过评估学生和制定计划,发挥了转衔教育柔性化的最大效益。残疾人职业教育就业转衔柔性化需要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搭建校、企、社合作共同体平台,打造系统性的团队,鼓励残疾学生自主创业。把招聘会、供求洽谈会、用工需求、扶持政策等搬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根据社会以及企业变化积极响应职业教育教学要求。职前,对残疾学生进行职业评估并给予残疾人实践与见习的机会,帮助残疾人提前适应环境并能选择合适的岗位;职后,学校要联立残联和企业单位等部门做好对残疾学生就业后的就业情况追踪,通过追踪及时为就业后需要帮助的残疾学生提供柔性支持。同时,根据追踪结果及时反馈到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再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使残疾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自食其力,提高残疾人就业率。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柔性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