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丹
(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四川乐山 614000)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工匠精神”,[1]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开拓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表现。[2]工匠心理是内化的工匠精神,是促使个体恪守职业道德、专注、追求精致、开拓创新的内在动力,体现了个体稳定、积极的职业心理品质。随着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日趋成熟,听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不断增加,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外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诸多要求,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可或缺。研究表明,[3]约87%的听障艺术类大学生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就业,然而1/3的听障大学生并不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非常了解的仅有2%左右;同时,约58%的用人单位认为,高校应积极调整和改善对听障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和社会发展。[4]
职业适应是个体针对所要从事的职业积极调整自己的认知、行为以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适应职业环境,维持职业发展的过程。[5]大学生职业适应是从学生角色到雇员角色转换过程中的自我调整与适应,涉及学习、人际、职业选择、职业环境等,[6]然而大学生职业适应整体水平不高。听障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具有较高的期望,但未能做好相应的职业技能准备,[7]毕业后在职场中感受较多的歧视与挫败感,对外在支持需求较多,职业适应性差。研究表明,[8]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能够有效预测聋人的职业适应。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听障群体的职业适应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在对普通大学生工匠心理的研究中发现,[2][9]工匠心理对职业成熟度、生涯适应力有积极的影响,而目前还鲜有探讨听障群体的工匠心理及与职业适应的研究,为此,本研究试图探讨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水平及其对职业适应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乐山师范学院、长春大学、山东滨州医学院的听障大学生作为被试,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共回收131 份,剔除掉规律作答及作答时间过短的问卷后,有效问卷120份。其中,男生53人,女生67人;大一40人,大二56人,大三18人,大四6人;听力损失一级的86人,二级26人,三级及以上的8人;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有90人,未参加过的30人;薪资预期4000元/月及以下的26人,4000~6000元/月的52人,6000元/月以上的42人。
(二)研究工具。
1.工匠心理问卷。采用周明茹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工匠心理问卷》了解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情况。问卷共37题分为工匠技能、工匠革新、工匠韧性、工匠沉浸、工匠担当5个维度,采用4点计分,分数越高说明工匠心理水平越高,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1。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4。
2.职业适应性问卷。采用邓碧会等人编制的《大学生职业适应性问卷》了解听障大学生职业适应情况。问卷共31题分为学习及技能适应、人际适应、职业心态适应、职业选择适应及环境适应5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明职业适应性越好,问卷总α系数为0.836,本研究中为0.930。
(三)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录入及整理分析。
(一)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职业适应性现状。对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及各维度得分的均值及标准差统计分析发现,工匠心理为2.94±0.38,各维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工匠担当(3.02±0.42)>工匠革新(2.95±0.44)、工匠沉浸(2.95±0.43)>工匠技能(2.91±0.39)>工匠韧性(2.89±0.41),[10]均接近临界值3分,表明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处于中上等水平且发展比较均衡,工匠担当超过临界值3分,说明听障大学生工匠担当水平较高,其次是工匠革新和工匠沉浸,最差的是工匠韧性。
听障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总分均值及标准差为3.71±0.45显著高于中值3分(T=17.141,p<0.001),表明听障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因子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心态适应(3.82±0.52)、学习及技能适应(3.77±0.56)、人际适应(3.74±0.53)、选择适应(3.65±0.57)、环境适应(3.54±0.55),其中心态适应最好,环境适应最差。
(二)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在人口变量上的差异。从表1可知,听障大学生工匠技能、工匠革新、工匠沉浸、工匠担当及工匠心理在不同听力损失上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发现,听力三四级的个体工匠心理水平高于听力一二级的个体,从均值看听力二级的学生工匠心理最低,呈现“V”型趋势。在参与社会实践方面,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及五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参与过社会实践的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不同薪资期望的听障大学生在工匠技能、工匠革新、工匠担当及工匠心理上存在显著差异,对薪资期望越高的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水平越高,而在工匠韧性及工匠沉浸上差异不显著。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在性别、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工匠心理在听力水平、社会实践及薪资期望上的差异
(三)听障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
1.社会实践及薪资期望差异。不同社会实践经历的听障大学生在学习及技能适应、选择适应及职业适应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参与过社会实践的听障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比未参与过的学生强。听障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在不同薪资期望上无显著差异,只在心态适应上差异显著,薪资期望越高的听障大学生心态适应越好。性别、年级及听力损失对听障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无显著影响。
表2 职业适应性在社会实践及薪资期望上的差异
2.职业适应性在不同工匠心理水平上的差异。采用27%高低分组法,得分高于3.03分为高分组(30人),得分低于2.73分为低分组(32人),其余为中分组(58人),比较不同工匠心理水平的听障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情况。由表3可知:高、中、低三种不同工匠心理水平的听障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及各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工匠心理水平较高的听障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显著高于工匠心理水平较低者,职业适应性随工匠心理水平的升高而上升。
表3 职业适应性在不同工匠心理水平上的差异
(四)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与职业适应性的关系。
1.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与职业适应性相关分析。对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及职业适应性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见表4):工匠心理、工匠技能、工匠革新、工匠韧性、工匠沉浸、工匠担当与职业适应性及五个因子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工匠心理与职业适应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表4 工匠心理与职业适应性相关分析
2.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与职业适应性逐步回归分析。为检验工匠心理对职业适应性的影响,以职业适应性作为因变量,工匠心理各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见表5):工匠沉浸、工匠韧性及工匠技能进入回归方程对职业适应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中工匠沉浸的影响最大,工匠韧性次之,工匠技能最低,三者共同解释60.9%的变异。
表5 工匠心理与职业适应性逐步回归分析
(一)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现状分析。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处于中上水平,与李雯、李少欣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听障大学生具有较好的工匠精神,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所从事的工作。工匠担当最高,表明听障大学生责任心强能为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承担相应的责任。工匠沉浸、工匠革新也较高,说明听障大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断学习、改进与创新。[3]王宇认为,听障群体由于没受外界过多的声音干扰,具有专注、刻苦、持之以恒的特征,这使得他们能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但他们工匠韧性差,预示着听障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逆境时心理承受力不强,容易退缩、自我调适差,[11]原因可能在于听障大学生面临社交狭窄、交流不畅、信息延迟、学业困难、就业歧视、职业准备不足等多重压力,负向情绪较多,心理弹性差。
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受到听力水平、社会实践及薪资期望的影响。首先,听力三级及以上的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水平高于一二级的学生并呈现“V”型趋势。这或许跟他们接收外界信息的准确性有关。听力损失一级的学生对声音的依赖少,专注性高,抗干扰力强,工匠心理较听力二级的学生更稳定,而听力损失二级的学生虽然能借助声音设备获取较多的信息,但听不真造成信息接收与理解的混乱,三级及以上的听障个体不仅声音信息的准确性最高而且交流的方式与途径多元,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更深刻。其次,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在社会实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参与过社会实践的听障大学生在工匠技能、工匠革新、工匠沉浸、工匠担当、工匠韧性方面都要好于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听障大学生,符合周明茹的研究结论,说明社会实践会影响听障大学生对待职业的态度。这是因为他们从社会实践中认识到岗位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不断调整及完善自我,改变不合理的信念与要求,积极行动,缩小与职业要求间的差距,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以适应岗位需要。另外,薪资期望越高的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水平越高,原因在于高薪资的工作对员工素质要求高,高薪资期望的听障大学生对自我的职业能力更自信,职业动机更强,为符合同等价值的薪资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品德塑造良好的工匠精神以匹配高薪资的要求。
(二)听障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现状分析。听障大学生具有中等偏上水平的职业适应能力,说明他们对自我的职业适应性比较认可,能较好地适应一般工作,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较为明确的职业目标及逐渐成熟的职业价值观,能根据岗位需求主动建构职业角色及职业胜任力。在职业适应过程中听障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较差,这是因为社会职业环境多样且复杂,往往不如所想的那样美好,[12]多数听障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客观环境,自身与环境之间不协调造成职业适应困难。另外,自身胜任力不足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参与过社会实践的听障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更好,[13]这与贾晓波提到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社会适应及职业适应相符。原因可能在于社会实践中听障大学生需要展现多种能力以保证任务按要求完成,这让他们直接体验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价值观并按岗位要求雕琢自己,做好职业准备。在薪资方面,对薪资期望较高的听障大学生职业心态好于薪资要求较低的个体,可能是追求高薪资的听障大学生更自信、职业认知更广,早早意识到校园与职场间的不同要求,提前规划职业生涯,重视职业技能学习,就业渠道和范围更广,相信自己能胜任高薪资的工作;而对薪资要求不高的听障大学生对自我的专业能力认可度及职业定位相对较低,职业认知狭窄、就业信心不足;另外,不排除高薪资期望的听障学生高估就业形势。
(三)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与职业适应性相关分析。工匠心理水平的高低会影响职业适应性,工匠心理水平越高的个体无论在学习及技能、心态还是人际关系、职业选择、职业环境等方面越能更好地适应。相关分析也显示,工匠心理与职业适应性显著正相关,工匠心理水平越高职业适应性越好,[14]这是因为工匠精神是大学生职业适应的起点,具有较高工匠精神的个体其职业价值取向、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理念和行为更积极,能更快速适应职场环境缩短进入职业角色的时间。工匠沉浸、工匠韧性及工匠技能正向预测个体的职业适应,[10]因为工匠沉浸是心理层面的职业认同,对从事的职业越认同越能排除外界干扰,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在职业生涯中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职业韧性强,能有效应对职业生涯高原;[2]而精湛的技艺则会提升职业满足感及成就感。
(一)结论。研究发现,听障大学生工匠心理处于中上水平,工匠担当最高、工匠韧性最低,工匠心理在不同听力水平、是否参与过社会实践及不同薪资期望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性别、年级上差异不显著。听障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心态适应最好,环境适应最差,职业适应性在社会实践及工匠心理上有显著差异,在性别、年级、听力损失上差异不显著,薪资期望值在职业心态上存在显著差异。工匠心理与职业适应性显著正相关,工匠沉浸、工匠韧性及工匠技能显著正向预测职业适应性。
(二)启示。
1.加强听障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深化工匠精神。社会实践是提升技艺及职业品德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提前让听障大学生熟悉社会职业环境,深化工匠精神。一是在课程培养体系中适当提高社会实践的学分及时长,合理化社会实践的内容及要求,打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壁垒,实现课内课外工匠精神培育的一致性和延续性。二是重视产教研习、校企合作、跟踪反馈,做好校内校外实践衔接,让听障大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熟悉职场规律与职业需求,体验职业角色,体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与现实意义,实现校内校外工匠精神培育的互补性。三是借助社会实践选择清单帮助听障大学生从消极被动实践向积极主动实践转变,体现工匠精神的可持续性。
2.提前开展职业韧性教育。研究发现听障大学生在职业中韧性不足,面对困难或压力时自我调适差,从逆境中复原的能力较弱。而现代职业要求员工在面对高负荷、高要求、高压力工作时能有效应对不利环境,持续、高效完成任务。因此有必要提前对听障大学生进行职业韧性教育,构筑职业盔甲。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正向引导,调整听障大学生对负性事件的认知模式,提高心理容挫力。其次,借助教师支架作用搭建听障大学生职业与学业的中介桥梁,传递工匠们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品格,形成对职业的专注与坚守;借助社会支持的拐杖作用,助力听障大学生心理韧性建设。第三,听障大学生要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储备与更新知识、学会挖掘有价值的资源与信息,提升综合胜任力缩短与职业要求间的差距,减少对职业的焦虑,增强应对职业逆境的资本。最后,家长应锻炼听障大学生的独立性,减少对外界支持的过度依赖,学会自我提高。
3.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合理设置就业期望。[15]听障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不足,职业准备不足。高校应加强听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结合听障专业特点、企业需求及学生个人职业定向进行分级分类教学,体现普适性、连续性及特殊性。此外,邀请优秀听障校友或人士、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分享择业技巧、工作环境、薪资福利、职业生活等现状,帮助听障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降低不切实际或过高的就业期望。同时,听障大学生自己也应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尽早开展职业规划,可根据兴趣或结合职业规划测评明确自身所适合的职业特点,及时调整不恰当的目标与期望,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