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锐 傅王倩 张钰珞
(1.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4;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 100875;3.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
“伟大成人、伟大社会和伟大人类精神的开端在儿童”[1],特殊教育本就关切一切特殊儿童,担负着重大使命,特殊教育或残疾儿童之初则与“学前”勾连,可以说,没有良好的学前教育,就没有良好的特殊教育。故而,学前特殊教育的实践与理论进展等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本研究就“学前特殊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数据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试图探究已有研究现状,明确热点领域与发展趋势,为学前特殊教育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数据准备。“任何知识图谱绘制的科学性都根源于数据基础,即如何精准全面地检索到所研究主题的全部文献是关键问题。”[2]而且文献的质量亦与科学性相关。鉴于此,研究将以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数据检索平台,利用高级检索方式,以“学前特殊教育”“学前融合教育”“学前特殊儿童”等为主题词,分别在“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两个文献库中进行检索。前者“来源类别”设置为“北大核心”“CSSCI(含扩展版)”期刊,发现第一篇论文出现于1992 年,故将检索时间区间与后者统一设定为1992—2021年,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74篇,剔除公告、声明、期刊导读、书讯短评、会议通知等无效文献后,共获取有效论文81篇。后者共得到硕博学位论文81篇,即有效文献共162篇。同时,两者以Refworks格式导出,依规进一步处理分析。
(二)研究工具。Citespace 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学者陈超美开发的计量分析科技软件,能够进行实证性的科学知识图谱描述与分析,在众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和青睐。“Citespace就是要把大量的文献数据转化成可视化图谱,让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更直接,并能发现那些隐埋在大量数据中的规律和让人不易察觉的事物,即绘制科学知识图谱”[2](P16)。
因此,将中国知网所获的格式化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时间跨度设定为1992—2021年,时间切片设置为2;文本处理中文本源保持默认选项,而在术语类型选中突发检测;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节点强度和阈值选择保持默认选项;图谱修剪方式选择最小生成树和裁剪合并后的网络,展示方式选择显示静态聚类模式与显示合并网络;最后生成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通过Citespace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可获知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研究热点,图1是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并且,在以关键词为节点的可视化运算中,得到了187个节点和74条连线。
图1 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对相关文献进行研读和爬梳,发现近30 年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三大主题:学前特殊儿童、学前融合教育、学前特殊教育个案研究。
(一)学前特殊儿童研究。一是学前特殊儿童比较研究。日本障碍儿童的早期保育与教育起步较早,学前特殊教育较为完善,形成了由保育所、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幼儿部三类安置方式共同构成的实施体系。[3]而作为教育最发达的美国,其特殊儿童委员会CEC 下属的早期教育分会DEC 发布了《促进特殊儿童学习与发展:关于课程、评价及项目评估的建议》,第二部分“特殊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估”可以概括为特殊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评估有关的五个方面。[4]
二是学前特殊儿童横向家校社研究。家庭层面,家庭本位的学前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以家庭力量和赋权增能为价值取向,是一种最佳实践模式。[5]学校层面,学前特殊教育的师幼互动质量存在教师敏感度不足、指导语言不准确、教师高控行为较多等问题。[6]社会层面,学前特殊儿童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而社会工作的介入能为学前特殊教育提供专业价值观、优势视角等。[7]总的来说,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需以特殊教育生态理论为指导,架构政府支持、家庭支持、学校支持、社区支持、技术支持、进而实现学前特殊儿童生态化支持保障体系。[8]
三是学前特殊儿童纵向历时性研究。一方面,对学前特殊儿童入园转衔教育的定义、多重观点、模式、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实践研究做了概括和述评。[9]另一方面,学前特殊儿童要完成由幼儿园向小学的顺利转衔,家长应结合现有生态环境、组织环境资源等有效地参与特殊儿童幼小衔接实践。[10]
四是学前特殊儿童政策与法律研究。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数量持续增长,呈现出多部门联合颁布、综合政策等为主的特点,政策内容不断变化。[11]但是,我国学前教育体制、机制仍存在学前教育地位与职能不协调、结构失调、管理体制不协调、供需失衡、发展不均衡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12]为此,我国应逐步完善全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扩大公办园数量,建立公办园与民办园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13]最后,部分省份的学前教育条例具体化了学前特殊儿童相关上位法,使学前特殊儿童相关方面得到了充分保障,但也存在部分条款贯彻不到位的情况。[14]
(二)学前融合教育研究。学前融合教育指残疾儿童或者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够无差别进入普通幼儿园,与普通儿童一道享有公平的教育,并且自我个性和全面发展得到有效实现的教育过程。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在学前融合教育环境中学前特殊儿童的品质能得到较大的提升。并且从人道主义等视角来看,使每一位学前特殊儿童接受普通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是学前融合教育幼儿园研究。幼儿园开展全纳教育,关注和接纳学期特殊儿童,应通过满足不同儿童的教育需要,建立全纳教育支持系统,从而使得每位儿童健康成长。[15]但是现阶段学前融合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特殊儿童入园数量有限、园内缺乏适宜的物理环境等。[16]另外,从文化视角看来,社会等级观念阻碍了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特殊儿童被轻视、鄙视,缺乏法律保障。[17]而学前融合教育中师幼互动存在不平衡性、不对等性等问题。[18]从幼儿园学习环境质量评估的启示中,学前融合教育要在教室安排布置、教学材料、游戏活动的服务和策略等方面作出积极改善。[19]同时,融合教育幼儿园有必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医学资源与力量,实现医教结合,为特殊儿童接受普通教育构建制度。[20]
二是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发展研究。
1.就教师培养而言。在融合教育理念和实践双重挑战下,当前美国主要推行的是普通和特殊教师培养完全融合的“双证式”教师职前培养模式。[21]
2.韩国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素养的职前培养在融合教育课程上有显著体现,如课程设置情况、课程目标等。[22]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总体上接纳融合教育、认可合作教学和差异化教学,但认为学前融合教育增加了工作量、对早期融合教育持保留或消极态度。[23]
3.就教师现状而言。幼儿教师普遍存在融合教育素养的缺失问题,如融合教育观念、知识、技能与能力等。[24]进一步说,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背景复杂,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专业自主权范围有限等。[25]就教师提升而言。政府部门应出台法律政策、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幼儿园应提供培训机会、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营造工作氛围;幼儿教师应增强自身的职业认同,提高个人素养。[26]
此外,还要改革职前教育体制,加强在职培训,以促进全纳型幼儿教师的专业、合格化发展。[27]
三是学前融合教育态度观念研究。
1.教师层面,幼儿教师缺乏对融合教育的了解,因其受学历、职务、教龄等因素的影响而对各类特殊需要儿童了解较少且接纳态度不积极,自学特殊教育相关知识的态度与观念消极。[28]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持保留态度,对自己能否有效指导特殊儿童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对未来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信念持迟疑态度。[29]
2.幼儿层面,一方面,普通幼儿对假想特殊幼儿的接纳态度偏消极,对真实特殊幼儿态度受对象特点影响。[30]
3.另一方面,普通幼儿对残疾人、残疾儿童的接纳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主要通过身体外部特征认识残疾。[31]
(三)学前特殊教育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作为质的研究的重要方法,近年来从社会学领域不断延伸至其它领域,教育学界亦在兴起。运用此种办法进行关照特殊儿童的研究,能够很好地站在儿童立场、了解儿童、细致深描儿童,发现一些被忽视的细节处和关键点。
一是学前特殊教育课程开发个案研究。研究以广州市启明学校(原盲人学校)幼儿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搜集、问卷调查、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得到了学前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够让视障儿童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与训练,进行缺陷补偿、功能康复、潜能挖掘的结论。[32]
二是学前特殊教育民办机构个案研究。研究以重庆市一所民办机构作为个案,从个案机构内外部环境入手,通过文件档案的收集、观察资料、访谈,发现个案机构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发展性障碍儿童,在此方面的公办机构还较欠缺,个案机构提供的服务更能满足儿童及家长的需求。但存在机构内部管理水平低下,机构负责人对机构非营利性性质认识不清,资金短缺等问题。[33]
三是学前融合教育个案研究。特殊儿童个体层面,研究以轻度自闭症幼儿为个案,通过与个案家长、教师的约谈及对个案的观察,结合量表评估,了解问题。并应用行为分析法、结构化教学、视觉支持策略等方法进行干预。发现个别与集体干预相结合能够改善个案的目光接触及语言交流行为,减少其尖叫行为。[34]另外,有研究以一所私立幼儿园的一名自闭症幼儿为个案,通过访谈、观察记录与文件收集,发现幼儿并没有真正融入班集体中,普通幼儿老师缺少专业能力,而且缺少社会和法律支持以及幼儿教师与特教机构合作。[35]学前融合教育整体层面,有研究以普通幼儿园的两名特殊儿童为个案,运用质性研究范式,通过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法,发现家园两个微系统与特殊儿童的互动对其融入普通幼儿园具有重要影响;中系统条件下,家园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外系统环境下,相关政策法规尚处于起步阶段;宏系统环境下,我国各地融合教育的改革将逐步推进。[36]
(一)学前特殊教育研究的演进历程。时间分区视图是直接昭示关键词年度变化的知识图谱形式,能够清楚表明文献的时间发展脉络与影响趋势。[2](P77)因而学前特殊教育研究的关键词时间分区视图,能够演绎关键词的阶段性、时间性、联结性,如图2所示。并结合图1的文献数量变化图谱,探讨学前特殊教育的演进历程。
图2 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研究关键词时间分区视图
1.零散分布期(1992—2003 年)。这一时期整体发文量极少,共只有文献8篇,仅占文献总量的4.94%。而且这一时期的文献只有期刊文献,硕博学位论文还没有开始关注学前特殊教育。主要聚焦于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议题,重点着手于早期干预的现实情况、实践意义、研究现状等。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学前特殊教育关注度低、研究类型单一、研究范围逼仄。
2.平稳显现期(2004—2011 年)。这一时期发文量显著增多且较为稳定,不论是期刊文献,还是硕博学位论文数量较上一时期都有提升,但硕博学位论文数量起伏较大。发文量共49 篇,占文献总量的30.25%。在这一时期,“学前特殊教育”研究关注的范畴、主题、领域有了较大的拓展和延伸,集中着眼于特殊学校学前教育与幼儿园学前特殊教育、国外学前融合教育状况与师资、特殊儿童学前家庭教育与特殊儿童转衔教育、学前融合教育的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教师专业素养以及课程等内容。随着特殊教育在我国越发受到重视,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对特殊教育的重视,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尤其是“学前融合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聚焦度。
3.高速推进期(2012—2021 年)。这一时期发文量迅速增多,呈现出爆发式、猛增式态势,2018—2019年发文量达到两年度发文量排序的顶峰,为29篇.而且这一时期的总发文量为105篇,占文献总量的64.81%,这意味着近年来“学前特殊教育”业已得到学界重视,其重要性不断得到凸显。随着2012 年颁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201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年)》、2017 年颁布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等政策的密集出台,“学前特殊教育”研究进一步深化,所关注的问题更加急迫和重要。
(二)学前特殊教育研究的未来展望。
1.把握研究时代性,面向社会需求。回望学前特殊教育研究热点与历程,可见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研究进展较为缓慢,甚至还出现了“研究断裂”,虽然近年来有关研究有火热之势,但似乎仍未能充分把握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人民期待。以《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年)》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 年)》为例,相应地,学前特殊教育研究对“和谐社会”“医教结合”“学段衔接”“社会支持”,特别是“全纳教育”“融合教育”和“教师队伍”有一定的注意力和向心力。姑且不论其中相关命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如何,只就政策文本中核心议题而言,可以发现既有研究存在“视野盲区”或“选择性忽视”。如“教育公平”“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残疾学生资助体系”“课程标准”“教材体系”“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等重要议题被忽视、忽略或漠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是学前特殊教育研究须予以解答的存在论问题和价值论命题,换言之,学前特殊教育研究至少要“读得懂”时代、“答得起”时代之问才是有意义与有价值的研究。因此,结合《“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及“共同富裕”时代主题,我们认为今后的学前特殊教育研究应聚焦于以下命题:学前特殊教育与共同富裕、学前融合教育与共同富裕、学前特殊教育与新发展理念、学前特殊教育与新发展格局、学前特殊教育与信息技术、立德树人与学前特殊教育、教育质量与学前特殊教育等。
2.加强研究学理性,构建特色理论。回眸学前特殊教育研究30余年的历程,不言而喻的是,研究多是一种事实性和应然性的解释与描述,基本上限于问题与对策、现状与分析、介绍与启示类。不仅在政策性顶层设计方面缺少探究,尤其是用其它学科理论观照学前特殊教育,进而全方位、全方面深描机制、细节与问题和拓展研究视野的研究缺乏,而且事实性研究理论精炼与深化力也不足,从而导致学前特殊教育研究的理论建构力与实践启示力的双重匮乏与疲软窘况。值得注意的是,现有学期特殊教育研究主要是硕博论文多采用实证方法进行系谱学的微观叙事,然而同样极少用到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既表征出宏大理论的阙如,又表现出中微观叙事的单调,还呈现出思辨性研究的“不曾在场”;既没有把握好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模式,又没有尝试作出一些本土性理论建构的努力。
“科学理论总是力求超越具体事件和时间的局限。理论是一般的、基本的、永恒的、普遍的。”[37]教育理论作为一种抽象的、非情境的本真存在,正是通过自我的经验科学性、解释学本性和逻辑自洽性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互相嵌入、互相印证,但又适当脱域。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学前特殊教育研究若不能造就理论的繁荣,必将陷入一种失序状态,被迫跟随时代,亦步亦趋,而达不到“教育先行”与“理论—实践—理论”的存在姿态。因此,后续研究需着力于以下几方面:一是积极借鉴多学科视角与理论,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建构学术话语,生成学术理论,形塑学术范式;促进理论自信、增进理论自觉、坚定理论操守。二是以澄明教育事理为基础,反思现实问题为手段,融贯多学科视野为方式,实现中国特色理论话语为取向,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目标,构建彰显中国特色的学前特殊教育研究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