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口肌训练对语言障碍儿童的干预效果述评

2023-10-19 01:59黄丽娇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实施者语言障碍儿童

刘 蕾 黄丽娇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口肌训练所面对的人群是在摄取食物或说话方面有肌肉运动困难的人士,比如,肌肉运动缺乏活动性、灵活性、持续性、精确性。与传统的口部肌肉运动训练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训练方法。口肌训练作为一种较为柔和的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语言障碍儿童的发音、语音流畅性和语音节奏等方面的问题,对儿童口腔肌肉的协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语言障碍儿童大多存在着口腔运动障碍[1],例如,口腔肌肉的肌张力不足、下颌骨不稳定、舌头的灵活度不够、唇的运动能力不足、舌根上抬、软腭上抬等能力不足等。而语音产生的生理基础离不开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构音器官的协调运动。可见,口肌训练对于语言障碍儿童的干预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内对于语言障碍儿童的口肌训练干预研究成果丰富,并且产生了积极的干预效果。通过对国内已有文献的搜集、梳理发现,在SRJ(美国语言病理学家莎拉-罗森菲德-庄臣所创立的口肌训练方法)口肌训练的基础上,国内研究者对于口肌训练的研究开始于2011年。故本研究主要收集的是近12年国内有关语言障碍儿童口肌训练干预的研究,以此探究口肌训练在语言障碍儿童干预方面的成效,以期为语言障碍儿童进行教育训练提供有力的工具和可贵的资料,为今后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口肌训练”“口部运动”“语言障碍”“儿童语言康复方法”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筛选所需文献按照以下标准进行:(1)干预对象为儿童;(2)涉及到的具体干预方法为口肌训练:(3)研究类型属于干预研究;(4)干预效果与儿童的语言和口部肌肉训练紧密相关;(5)研究地域属于国内研究,且可以获得全文;(6)发表时间在2011—2023年的文献。以此为筛选标准,最终得到文献共35篇。

二、研究结果

(一)干预对象。通过对既往文献分析来看,口肌训练的干预对象大多集中在构音障碍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脑瘫儿童、孤独症儿童、腭裂儿童以及智力障碍儿童,其中智力障碍儿童又可分为智力发育迟缓儿童和唐氏综合征儿童。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干预对象类型

(二)语言评估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发现,国内大多研究者对于语言评估的方法和口部肌肉评估的方法较为集中,部分研究者选用适合其研究对象具有针对性的语言评估方法。在语言评估方法的选用上,研究者大多采用S-S语言发育迟缓评估,测得其干预前后的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操作能力,研究者通过比较干预前后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操作能力三项折算所得的发育商,从而探讨语言干预的效果。对于口部肌肉的评估多选用黄昭鸣和卢红云制定的口部运动功能量表,具体包括舌口部运动功能量表、唇口部运动功能量表和下颌骨口部运动功能量表,以此观测干预前后下颌骨、唇、舌的分级控制能力以及灵活度[2]。在具体适用于研究对象的研究中,研究者选用各种标准化的语言评估量表测得研究对象语言干预前后的变化,如汉语构音障碍检查法。

(三)实验设计和方法。目前相关的研究方法比较多元,前期大样本分析主要采用随机数表法,小样本分析为个案研究法。另外,基于对35项研究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采用了x²检验和t检验,进行干预前后的差值比较和显著性分析。在35项研究中,有18项研究都是采用的随机数表法将干预总体随机分为两组,使得每个样本都有同等的机会,保证了分组的科学性;有4项是按照具体的实验设计进行分组,比如按康复训练以及护理措施的不同进行分组等;1项是按照随机配对设计进行分组;3项是按照前后测的方法进行效果的评估;有4项研究没有涉及具体的实验设计方法;其余的研究方法为个案研究、信封法、单一被试实验设计法,各一例。

(四)干预时长及周期。通过对研究的分析发现,研究者大多数是按照30分/次,3—6个月为训练周期进行干预训练。除未提及的研究外,仅3项研究训练周期达到了1年。以30分/次作为训练时长,充分考虑了儿童的生理特点以及儿童的专注力持续时间,进而更好地促使干预训练高效、有效。郭晓倩[3]的研究提到,干预周期越长,干预效果越好。研究表明,口部肌肉的建立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要达到口腔各部位器官的灵活、协调运动,需要将口肌干预周期在与其他干预训练的配合下尽可能地延长,干预周期的延长有助于促进口部肌群的建立,形成肌肉记忆,进而提高干预效果,给予儿童最大程度的支持。

(五)干预方法。目前研究表明,单一的口肌训练效果有限,口肌训练的干预多采用与其他训练相结合,其中研究者多采用语言认知训练与口肌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34 篇(1 篇未涉及具体干预方法)文献中涉及到多种干预方法,从干预方法的具体使用情况来看,语言认知训练与口肌训练相结合的占比最高,约占41%(N=14),其余与口肌训练进行结合训练的分布情况为:9篇文献使用构音、语音训练,4篇感知锻炼,2 篇常规康复锻炼,2 篇穴位按摩,2 篇头部针刺,分别占比26%、11%、5%、5%和5%。这些干预方法是以儿童的发音器官或是提高儿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为基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是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干预方法。语言认知训练主要是对特殊儿童的视觉、听觉等语言理解,针对表达能力密切相关的感官性意识和能力进行训练,通过训练让儿童先理解后表达,逐步过渡到指认生活中常见的人和物。吕梦丹[4]在研究中表示口肌训练主要是针对特殊儿童的口周肌肉开展训练,能够较为有效地改善其口腔肌肉的运动能力,从而弥补和促进语言障碍的康复。

单纯的语言认知训练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特殊儿童的表达和理解能力,但特殊儿童的口周肌肉能力没有很好地得到提升[5]504。单纯的口肌训练可以有效改善特殊儿童的下颌骨、唇、舌等发音器官的控制力和灵活度,为语言障碍儿童更好地发音奠定基础,但其表达和理解能力却不是很理想。二者结合,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特殊儿童的表达和理解能力,而且还有效地锻炼了特殊儿童的口部肌群,能更好地改善特殊儿童语音的流畅度与理解力。

(六)干预部位及工具。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发现,既往的研究中所涉及的干预部位主要分布在口腔、下颌骨、唇和舌这些部位,这与黄昭鸣书中的口部运动治疗的内容相一致[2]1。具体的干预工具主要采用SRJ 的口肌和喂食训练的工具。口部运动治疗包括口部感知觉障碍的治疗和口部运动障碍的治疗两个部分。其中口部感知觉的治疗主要是指口腔感知觉的敏感性,有些特殊儿童会出现低敏,高敏、混合敏、波动型敏感、防御型敏感的情况,在治疗前需要对其进行干预。口部运动治疗障碍主要包括了下颌骨的运动障碍治疗,唇的运动障碍治疗,舌的运动障碍治疗。具体干预部位及工具如表2所示。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对口腔进行脱敏,对口周肌肉的运动能力进行改善,使其口部肌肉运动更灵活,为语言障碍儿童的正确发音奠定基础。

表2 干预部位及工具

(七)干预效果。从35 项研究的结果来看,对语言障碍儿童进行口肌训练能一定程度上促进语言障碍儿童口部肌肉的建立,促使语言障碍儿童下颌骨、唇部、口部功能的提高,促进语言障碍儿童语音流畅性的提高。石雅倩[6]和刘丹[7]以及陆培玲[8]等人的研究表明,单纯的口肌训练的效果有限,强调了语言认知训练和口肌训练相结合的重要性。孙国荣[9]和张玉霞[10]的研究表明,单纯的口肌训练虽在口部肌肉群的评分和构音清晰度以及特殊儿童的表达能力方面上有所提高,但口肌训练和面部按摩或感觉统合训练相结合的效果更佳。类似结论在王艳丽[11]、黄玉柱[5]的研究中也有提及。

可见单纯的口肌训练对于语言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效果有限,而将口肌训练与其他的训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语言障碍儿童的口周肌群的建立,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语音清晰度的改善,进而促进语言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获得更大的效果。

三、讨论

(一)干预对象类型丰富。儿童的语言障碍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病因导致的,如听力损伤、构音异常、语言环境不良、智力障碍以及其他的精神发育障碍。通过分析可知,口肌训练的干预对象多涉及孤独症儿童、脑瘫儿童、智力障碍儿童和构音障碍儿童等,对于听力障碍儿童的研究涉及较少,只有胡金秀[12]的研究涉及到听力障碍儿童的干预,但其涉及的干预方法为口部运动训练。口部运动训练是采用口部按摩的方式进行训练,与口肌训练不同在于口部运动训练给干预对象带来的疼痛感更强,体验感更差,这也是目前口肌训练在各类型障碍儿童的语言矫治方面所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本研究的文献来看,对于听障儿童口肌干预方面的研究较少。未来研究可以从听力障碍儿童口语学习的特殊性着手,丰富口肌训练对于各类儿童的干预效果。

(二)实验设计是科学的,干预实施者的专业性是不足的。实验设计的科学化以及干预实施者的专业性是关系到干预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早些年,大样本的研究多采用随机数表法,小样本研究多采用个案研究法。目前,越来越多的小样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实验法。随机数表法对照实验设计在语言障碍儿童口肌训练成效研究中应用最为普遍。研究者通过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对不同的干预方法进行干预后的有效性对比分析,从而使得研究结果更有科学性和推广性。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于数量较大的干预对象群体的干预研究。单一被试实验设计近年来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广泛,适合小样本分析,具有很好的科学性,其中的基线期、干预期、维持期、类化期能够很好地对干预效果进行检测和追踪,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深耕。

对于干预实施者的专业性方面,在本文的相关文献中并未得到详细的描述。只有较少的研究提到干预的实施者是医院的医生或者是治疗师,大多研究并未明确提及干预实施者的身份及专业性。然而,干预实施者在口肌干预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专业的干预实施者能够根据语言障碍儿童的障碍类型、障碍程度、优劣势、强化物评定等具体内容制定出适合语言障碍儿童的个别化训练计划,实现更好、更有效的干预。因此,干预实施者的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干预效果。

(三)家长参与度有待加强。本研究发现,多数研究都是由治疗师、医生、康复工作者或者教师实施的,家长参与的相关研究比较少。郭晓倩[3]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干预实施者中,其干预效果的显著程度依次为:家长参与>专业治疗师>教师,由此可见家长在儿童干预中的重要性。其中家长参与干预的方式指的是在学校、机构或者医院由专业的治疗师或教师的指导下对家长进行专业的培训,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而在家庭中由家长实施干预。

早在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要加强家庭教育的支持和服务,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和支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特殊教育工作。另外在201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殊教育法》、2018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19 年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加强儿童康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都强调了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干预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让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清晰度得到改善,而家长参与干预有助于干预情境的多样化,更有利于干预效果的泛化与维持。另外,家长是和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也是最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的人。家长参与口肌评估、参与治疗计划的制定有助于整个干预计划更加完善。如,家长对孩子强化物的建议可有效地帮助干预实施者制定干预计划,此外家长参与评估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薄弱点,在家庭喂养方式或者干预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

(四)口肌训练应遵循科学化。口肌训练通过对特殊儿童的口周肌群进行训练,提高特殊儿童下颌骨、唇、舌的稳定性和灵活度,增强特殊儿童对口腔结构的感知,从而提高语言障碍儿童的语音清晰度。但有研究表明,口肌训练虽有助于改善特殊儿童的口周肌群,但其干预效果偏向于机械化的条件反射,并非有意识地、主动地改变。因此,我们要避免将口肌训练“妖魔化”,正确看待口肌训练的效果,合理地安排口肌训练的时间和次数,避免训练过量。

猜你喜欢
实施者语言障碍儿童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吕英教授治疗自闭症语言障碍的用药规律分析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学前特殊儿童语言障碍的矫治策略
语言政策与规划视角下英语教师的角色研究及启示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失灵探析
如何提高语言障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