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VAS评分的影响

2023-10-19 07:27:24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18期
关键词:川芎偏头痛评判

李 栋

(东平县中医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山东 东平 271500)

偏头痛是一种十分多见的疾病,易反复发作,一般表现为单侧、双侧的头部疼痛现象,病因十分复杂且具有多变性。此病具有病程长、发作频率高、久治不愈、治疗难度高的特点[1-2]。在中医理论中,头痛一般分为内伤头痛、外感头痛。内伤头痛指的是因为风、火、痰、虚、瘀等因素导致的头痛。偏头痛就属于内伤头痛,不仅会严重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学习、工作,而且还可能会影响其心理状态,引发心理疾病[3-4]。随着我国居民生活形式的不断多样化,工作压力的不断提升,偏头痛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大部分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了解并不够,很容易导致误诊,使患者的病情久治不愈[5-6]。对于偏头痛患者,尽早确诊、及时治疗均十分重要。本文对2019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期间东平县中医院收治的100 例偏头痛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VAS 评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9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期间东平县中医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中择取100 例,采用盲选法分为对照组(50 例)、观察组(50 例)。对照组:男性15 例、女性35 例;年龄20 ~60(38.38±3.77)岁。观察组:男性16 例、女性34 例;年龄21 ~60(38.48±3.55)岁。两组的上述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方法是:(1)让患者口服西比灵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3003),每次10 mg,每天1 次,于睡前服用。(2)让患者口服尼莫地平胶囊(苏州第三制药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20015,规格:20 mg×50粒),每次40 mg,每天3 次。治疗时间为1 个月。观察组行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方法是:(1)药方构成。具体为10 g 的川芎、荆芥、桃仁、红花、僵蚕、天麻,15 g 的白芷、蔓荆子、元胡,6 g 的防风、薄荷、甘草,3 g 的细辛。(2)随症加减情况。针对出现肝阳上亢、心烦易怒等症状的患者,加用12 g 的钩藤、天麻等药材。针对出现痛连项背、恶寒畏风症状的患者,加用6 g 的麻黄、9 g 的桂枝等药材。针对出现头痛而涨、发热、恶风、口渴等症状的患者,去除细辛,加用12 g 的白菊花。针对出现头痛如裹、肢体笨重、大便溏薄等症状的患者,加用9 g 的半夏、苍术等药材。针对出现痛于巅顶症状的患者,加用3 g 的吴茱萸。针对出现痛于额颞部症状的患者,加用9 g 的柴胡、6 g 的黄芩等药材。针对出现痛于前额处症状的患者,加用9 g的知母。针对出现痛于后枕部症状的患者,加用9 g的蔓荆子。(3)用药形式。采用水煎服的方式。(4)用药剂量。每天1 剂(药汁2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用药1 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接受半年的随访,观察其复发情况。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 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为评判依据。将治疗后头痛等症状均消失评判为治愈。将治疗后头痛等症状均消失,但半年内有复发现象评判为显效。将治疗后头痛等症状均得到改善评判为有效。将治疗后头痛等症状未改善评判为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2)疼痛相关评判指标的水平:包括治疗前后疼痛严重程度的评分(VAS评分,分值为0 ~10 分,评分越低表示疼痛越轻)、疼痛缓解起效所用时间、半年内疼痛发作次数、每月发作次数(1 年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等指标。(3)临床症状积分:以本院自制量表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含头痛累及颞侧、跳痛或搏动样痛、恶风畏寒、口不渴、遇风尤剧等项目。每项均为0 ~6 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4)TCD 检测指标:在治疗前后,利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仪进行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血流速度的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疼痛相关评判指标的水平、临床症状积分、TCD 检测指标等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临床疗效为治愈的患者有20 例(占40.00%),为显效的患者有16 例(占32.00%),为有效的患者有10 例(占20.00%),为无效的患者有4 例(占8.00%),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46/50);对照组患者中临床疗效为治愈的患者有16 例(占32.00%),为显效的患者有10 例(占20.00%),为有效的患者有10 例(占20.00%),为无效的患者有14 例(占28.00%),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2.00%(36/50)。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例(%)]

2.2 疼痛相关评判指标的水平

两组治疗前的VAS 评分相比,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VAS 评分更低,疼痛缓解起效所用时间、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更短,半年内疼痛发作次数、每月发作次数均更少,P<0.05。见表2。

表2 疼痛相关评判指标的水平(± s)

表2 疼痛相关评判指标的水平(±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VAS 评分(分)治疗后VAS 评分(分)疼痛缓解起效所用时间(d)半年内疼痛发作次数(次)每月发作次数(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h)观察组 50 7.20±0.58 2.32±0.28 1.42±0.12 2.42±0.31 0.52±0.05 1.35±0.55对照组 50 7.21±0.66 3.55±0.39 2.82±0.20 3.58±0.41 1.28±0.30 5.52±0.77 t 值 0.080 18.116 42.444 15.958 16.972 31.161 P 值 0.936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临床症状积分

两组治疗前的头痛累及颞侧积分、跳痛或搏动样痛积分、恶风畏寒积分、口不渴积分、遇风尤剧积分相比,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头痛累及颞侧积分、跳痛或搏动样痛积分、恶风畏寒积分、口不渴积分、遇风尤剧积分均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临床症状积分(分,± s)

表3 临床症状积分(分,± s)

头痛累及颞侧 跳痛或搏动样痛 恶风畏寒 口不渴 遇风尤剧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0 4.52±0.58 1.55±0.20 4.55±0.33 1.22±0.30 2.66±0.38 0.55±0.10 2.55±0.20 0.30±0.05 2.66±0.30 0.48±0.05对照组 50 4.53±0.47 2.25±0.44 4.56±0.71 1.98±0.24 2.67±0.41 0.78±0.20 2.51±0.33 0.71±0.10 2.65±0.24 0.88±0.11 t 值 0.095 10.241 0.090 13.988 0.126 7.273 0.733 25.931 0.184 23.408 P 值 0.925 0.000 0.928 0.000 0.900 0.000 0.465 0.000 0.854 0.000组别 例数

2.4 TCD 检测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MCA、ACA、PCA 血流速度相比,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MCA、ACA、PCA 血流速度均更低,P<0.05。见表4。

表4 TCD 检测结果(cm/s,± s)

表4 TCD 检测结果(cm/s,± s)

组别 例数 MCA 血流速度 ACA 血流速度 PCA 血流速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0 101.32±10.77 82.22±10.33 68.33±10.51 51.52±5.27 105.68±10.55 83.33±8.71对照组 50 101.33±10.40 95.32±10.51 68.35±10.11 60.77±5.33 105.67±10.51 92.51±8.11 t 值 0.005 6.286 0.010 8.726 0.005 5.454 P 值 0.996 0.000 0.992 0.000 0.996 0.000

3 讨论

偏头痛的病因十分复杂,其属于周期发作性疾病。部分学者认为此疾病是因为患者脑血管舒张功能异常导致的,其发作的关键因素为血小板功能异常、5-羟色胺(5-HT)、内皮素的异常分泌[7-8]。此外,遗传、内分泌、紧张情绪、气候改变、疲劳过度等因素也是相关影响因素。在中医理论中,偏头痛属于自觉症状,被归为“头风”“脑风”“首风”等范畴。偏头痛患者一般会在头部单侧出现跳痛、刺痛、胀痛、头痛如裂等感觉,每次发作会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甚至数周。病情常与患者的情绪波动有关,此病的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9-10]。其病机多为阳虚血虚,风寒侵袭,自身清阳之气受阻,气血凝滞,气血亏虚。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虚,其中风、痰、瘀为主要因素。治疗要点为祛风止痛、活血化瘀。有学者指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痛则不通、巅顶之上唯风可到。川芎茶调散是一种能够祛风止痛、活血通络的方药,将其运用于偏头痛的治疗中,疗效十分优异[11-12]。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VAS 评分更低,疼痛缓解起效所用时间、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更短,半年内疼痛发作次数、每月发作次数均更少,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头痛累及颞侧积分、跳痛或搏动样痛积分、恶风畏寒积分、口不渴积分、遇风尤剧积分均更低,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MCA、ACA、PCA 血流速度均更低,P<0.05。川芎茶调散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中包含薄荷、细辛、川芎、荆芥、防风、白芷、甘草等草药。此方能够起到较为优异的疏风止痛作用,对于外感风邪头痛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13-14]。其中的川芎、白芷等药材可以产生疏散之力,起到止痛作用。蔓荆子能够散风邪,起到镇痛、镇静、镇痉的作用。桃仁、红花等药材可活血化瘀、通络,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天麻可拮抗5-HT,调节血管张力。有研究指出,对于病久入络、气血瘀滞者,可以加用虫类药材,提升剔络熄风、止痛的功效。例如加入僵蚕,能够搜风化痰、解痉止痛[15-16]。以上多种药材联合起来使用,在祛风止痛、缓急解痉、活血通络等方面的效果十分优异。

综上所述,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该治疗方案的起效速度较快,可以降低患者头部动脉的血流速度。

猜你喜欢
川芎偏头痛评判
交流与评判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自动化学报(2019年6期)2019-07-23 01:18:18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中成药(2018年7期)2018-08-04 06:04:02
川芎土茯苓鱼汤缓解头痛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50
诗歌评判与诗歌创作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2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西南军医(2016年2期)2016-01-23 02:14:01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41
一句话评判
意林注音版(2013年9期)2013-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