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莙涵,王鹏辉
(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甘肃天水,741000)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遍应用与推广是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也是保证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1]一线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到我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师信息化水平影响因素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就目前教师信息化技能而言,城乡教师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是教育信息化需投入大量硬件建设,城乡经济上的差异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的不均衡化更加凸显。[2]探讨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对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和减少“新数字鸿沟”具有重要的意义。[2]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进行文献查阅和分析,从研究的相关性出发,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等主题文献进行归纳,发现当前关于农村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教师信息化能力结构的分析。例如,杨轶等人指出,淮安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差异主要是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淡薄、学校设备匹配不平衡、教师学习能力存在差异。[3]研究者在建议时更倾向于从中小学教师外部显性指标方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如学历、职后培训等,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影响因素关注不够。[4]从研究方法来看,一是采用思辨进行规范式探究,二是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量化分析。量化研究虽然在宏观上有助于研究者理解某一事物,但这种方法“剪裁现实生活、忽视社会情境、抹杀主体建构、取消生活意义”[5]。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以访谈法为研究方式,使用扎根理论进行模型建构,目的在于揭示教师发展过程中对信息技术运用的认识与困惑,从不同角度提出影响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研究旨在探索教师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态度与其行为变化的内在机理。当研究问题涉及“是什么”时,适宜采用目的性抽样。教育数字化转型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关注重点,位于西部T市Q县的X乡村小学积极响应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本研究参照康翠等人的专业评价标准[6],选择X乡村小学教龄在10年以上并参与过“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相关培训活动的4名专家级教师进行访谈,并将访谈资料整理为文本资料,作为本研究的分析资料。
本研究对X小学4名教师开展焦点团体访谈,如表1所示。通过访谈了解他们近二十年的职业发展中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情况,再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访谈资料。采用Nvivo进行编码,并在开放式编码结束后交流编码结果,将一致的编码确定下来,有争议的则共同讨论后重新编码。完成编码后,利用Nvivo软件中的编码比较功能,计算Kappa系数和编码,该值为0.75,显示一致性良好,说明编码结果具备一定的信效度。
表1 访谈内容及目的
本研究通过类属分析的形式对原始资料及相关信息进行初步的整理、归纳和分析,在贴标签的基础上采用自行创建和见实编码的方式进行自下而上的开放性编码,将低层次概念进行反复的思考、比较,进一步合并提炼为高层次概念,然后将具有相同或相近内涵的概念进一步范畴化,在此过程中不断比较、检验,选择重复频次在3次以上的初始概念,剔除重复频率少于3次的概念,共获得17个范畴,分别是计算机使用的可操作性、使用过程是否明了、学习难度、教学效果、解决问题、培训的作用和上课使用频率等。部分编码过程如表2所示。
表2 开放编码过程及结果举例(部分)
本研究在开放编码思考和初步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典范模型整理资料,分析所得的概念和范畴之间的联系,将开放编码中的类属进一步抽象,得出6个主范畴,分别是信息技术的易用性、信息技术的有用性、使用态度、使用意愿、重要他人影响和信息技术的使用行为。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主轴编码
通过对6个主范畴的思考和分析,结合原始访谈材料,本研究发现可以用“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使用”概括其他大多数范畴和概念,故将其定义为核心范畴。围绕这一核心范畴的基线为:态度→意愿→使用行为,基于此构建了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本研究随机抽取编码剩余部分的三分之一进行再次编码。结果表明,所编部分并未出现新的概念,也没有产生新的关系,当前编码主范畴基本涵盖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影响因素,说明所构建模型达到理论饱和条件。
由图1可以看到,个体对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行为受到态度与意愿的影响,对信息技术的态度越正面,越能促进使用意愿的提升,从而引发使用行为。除此之外,还有如下五个基本命题。
中国在教育领域大面积地应用多媒体始于20世纪80年代。教师A在授课中敏锐地感受到计算机可能广泛应用在教学中的前景,并有了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强烈愿望。但由于当时乡镇级和村级小学硬件设备的缺失,教师A没有太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和办公的机会。教师A说:“我在本科函授课中了解了计算机,感觉将它应用到教学中会提高便利性,但当时学校没条件,就算我回家用电脑备课,回学校也不能用。”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村学校,但是操作上的困难是教师继续使用计算机的障碍。某教师说道:“刚开始做课件总是忘记操作方法,很浪费时间,传统教学方法更让我得心应手。”由此可见,计算机的使用和操作是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必备技能,教师对信息技术易用性的感知影响了其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用性的态度。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会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的热情,进而影响其对信息化教学有用性的认知。
信息技术学习初期主要是掌握计算机的操作与使用,但是受当时条件所限,很多教师对学习计算机技术只能止步于想法阶段。起初,教师B积极地学习计算机相关技术,但在实践过程中知识水平的制约让她倍感无助。教师B说:“我对学习计算机很感兴趣,到农村小学普及计算机后才开始学习,起初操作困难,非常打击信心。”有效、优质的教学资源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C说:“在获取资源方面,听说可以用迅雷下载,但不知道下载流程,后来自己慢慢琢磨也就会了。”从教师B和教师C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设备的易用性会影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信心和期望。教师在不断学习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步骤后,就会发掘其有用性,并对信息化教学持积极态度。
电子设备的易用性很大程度决定了人们对该设备的使用意愿。随着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其功能的日益强大,计算机的易用性使它在教育领域被广泛使用。教师A说:“用了十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接受新的教学方式有困难,年轻教师应用很娴熟,老教师也不能落后,会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对拥有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A而言,虽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与年轻教师相比,其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较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意愿。教师A说:“学习了电脑基本操作后,就对它更感兴趣了,还会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源,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师A不仅做到了主动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且广泛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先进的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兴起,在顺利呈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机交互,从而不断吸引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能提高效率是大多数人对信息技术用途的基本认识,这种认识使多数人对信息技术持积极态度。当信息化设备进入每间教室后,教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反响。教师C说:“原本我很想尝试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但实际应用中有很多问题,学生成绩的下降更是让我没了热情,所以后来只有遇到公开课,才花费精力去准备课件。”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主要是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但是教师C在信息化教学时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农村小学教师无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合理地整合在一起,便不愿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中投入更多精力。反之,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若能提高学习成绩、活跃课堂氛围、帮助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就会增强。
信息化背景下,教育部门制定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制度,X乡村小学积极响应相关政策,将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落到实处。教师D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颁布后,校领导非常重视,鼓励教师积极践行,年轻教师很快就适应了,也带动了老教师积极响应政策。”由此可见,学校领导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同事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都可能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使用意愿产生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小学计算机的普及使教师D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相关培训活动。教师D说:“参加培训都是形式化的,不贴合农村小学的实际,理论赘述太多,实际制作课件还是有困难,感觉传统教学模式更适合。”这表明,当前信息技术培训活动未充分考虑农村小学教师的实际水平,内容缺乏针对性,忽视教师群体差异性,不太贴合农村小学的教学实际,导致许多教师在培训后并没有增强使用信息化教学的意愿。如果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以解决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教师就可能有更强的学习意愿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
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本研究对农村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使用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建构。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的易用性和有用性、教师使用态度和使用意愿及重要他人影响和使用行为,对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会产生影响。
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的重塑,在教育领域的建设也必然与时俱进。农村小学教师作为农村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实践者,要适应教育信息化,并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融入教育实践,与传统教学媒介有机融合在一起,优化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可以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数字资源获得更广博的知识,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教师要把握关键期,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促进农村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限制农村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外部因素是缺乏信息化教学配套资源。为了促进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发展和教学活动的开展,除了要增加教学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学校还要增加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的数量与种类,即实现软硬同步。硬件设备是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软件资源又使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成为可能。例如,为教师提供相关的教学素材、主题学习资源包、专题网站等各类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资源,以便教师能够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高效地选择和利用优质资源,减少寻找与整合资源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任何培训活动开展之前,相关培训部门要先了解该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现状、现有培训情况、学校硬件条件、教学需求等情况。培训部门应对培训内容进行分层设计,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工作,建立合理的培训体系,让每一位教师学习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确保培训效果和价值。当教师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后,培训部门应对不同学科教师进行分科培训,将培训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上。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让教师体会到信息化设备和软件的应用效果,因此,培训部门在培训中必须将实践贯穿始终,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让教师深刻领会信息技术运用的特征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