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玥 陈为智
摘 要:熬夜问题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突出问题。研究发现,大学生熬夜刷视频、看小说、聊天、看剧的现象非常普遍,长期熬夜对大学生的身体、精神、心理和社交健康均会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在对大学生评估的基础上,策划开展六次完整的成长小组干预活动,帮助大学生改变错误认知,学习并应用克服熬夜的方法,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以健康管理为视角,提出大学生科学睡眠教育和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使个人和学校共同参与大学生熬夜问题的干预过程,以改善大学生的不良睡眠现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熬夜;健康管理;小组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3)09-0094-04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睡眠研究会、科研文献出版社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国人睡眠平均时长从2012年的8.5小时缩减到2021年的7.06小时,入睡时间晚了两个多小时,起床时间也晚了37分钟。其中,20-29岁的青年群体每天睡眠时长为7.18小时,46.0%的大学生在0点以后入睡,其中30.50%的大学生在0点到1点入睡,10.20%的大学生在1点到2点入睡,5.30%的大学生在2点及以后入睡,大学生熬夜越来越成为一個社会热点问题。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熬夜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健康,在高校内开展健康社会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国内很多学者针对大学生熬夜进行多方面研究,比如研究大学生熬夜的心理机制和大学生熬夜对健康的影响等。但是在健康管理视角下开展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熬夜问题的研究不多,尤其是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解决大学生熬夜问题的更少。
1 相关研究方法综述
《辞海》中提出24点之后入睡属于熬夜。黄小靖认为因为具体事务自愿或非自愿超过23点仍未进入睡眠状态就算熬夜[1]。本文中将晚于23点睡觉且平均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大学生界定为熬夜的大学生。
大学生熬夜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健康管理相关的问题。为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在高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合理配置健康资源,保障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稳定运行,引进专业人员增强高校健康管理服务质量[2]。健康管理的内容包括对大学生健康状况进行调研、分析、评价、干预、评估等多个方面。目前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工作成功开展的关键在于一个多方协作、高效有序、科学设计、手段丰富体系的构建[3]。健康管理可有效减少大学生因不平衡膳食、缺少锻炼、心理压力大等而导致的疾病。大学生健康管理关键在于“整体良好生活习惯”的建立[4]。
本文以青岛某大学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熬夜问题现状以及原因进行分析。(1)文献研究法。查找收集有关于大学生熬夜和高校健康管理的文献,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熟悉关键概念,了解有关研究信息。(2)问卷调查法。设计一份关于大学生熬夜状况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线上向大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大学生的睡眠情况、对熬夜的认知、熬夜现状和原因。(3)访谈法。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青岛某大学长期熬夜的处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他们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访谈,了解其熬夜的原因以及熬夜对健康产生的影响,对所选取的7位组员进行简单的访谈,初步统计所选取的7位小组成员的入睡时间和熬夜频率,根据每位组员的具体情况设计小组方案,每次对小组成员进行深度访谈,评估小组情况。
2 大学生熬夜问题现状和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熬夜问题现状调查
发放216份问卷,回收216份问卷,经过筛选,其中有效问卷210份,问卷有效率达97.2%。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女生较多,占63.8%,男生占36.2%;年龄分布在19-22岁的最多。从年级分布上看,大四的学生最多,占39.0%,大一的占9.0%,大二的占17.6%,大三的占34.3%。从居住地分布看,居住在学校宿舍的大学生最多,其次是居住在家中,再次是租房居住,居住在其他地方的最少。
通过分析问卷可知,大学生集中在23点-次日1点入睡,大学生的睡眠时长普遍偏短,基本上不超过7小时,入睡时间集中于23点到次日凌晨1点,起床时间集中于7点-8点。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熬夜对身体健康影响大,其次是对精神健康影响较大,如表1所示。
将晚于23点入睡且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定义为熬夜,由此分析数据可知,大学生熬夜现象非常普遍。大学生长期熬夜对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其中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最大,会导致皮肤状态变差、浑身无力、脱发、肠胃出现问题等。熬夜对精神健康的不良影响体现在长期熬夜后大学生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等情况。熬夜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还体现在长期熬夜后大学生会感到焦虑、莫名烦躁、忧郁等。熬夜对社交健康的不良影响体现在大学生长期熬夜后,产生交流障碍、容易发脾气、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等。
2.2 大学生熬夜问题原因分析
(1)时间规划意识不足。由于群体的特殊性,一些大学生有班级或学生会工作要完成,他们对于学习、工作任务的时间不能合理安排,规划意识不足导致负担加重。据问卷数据显示,38.4%的被调查者认为课业压力很大,42.1%的被调查者经常在熬夜学习或工作。
(2)自我补偿心理。部分大学生选择熬夜来释放白天无法释放的压力,补偿缺失的快乐,夜晚放纵娱乐,逐渐失去困意,难以入睡。他们并不知道熬夜的目的,只是为了弥补白天不能自由支配自己时间的缺憾,不到深夜不睡觉。据问卷数据显示,190位大学生自认为存在长期熬夜现象,其中146位大学生认为熬夜是对白天忙碌的心理补偿,他们不知道熬夜具体做什么,没有目的性。
(3)电子产品依赖。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手机、电脑不仅可以应用于学习,还可以用来购物、玩游戏等。很多大学生喜欢睡前看会儿手机,长此以往,养成了手机依赖习惯,进而成瘾。他们睡前经常看小说、刷视频,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一两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转瞬即逝,导致过度依赖电子产品。据问卷数据显示,76.84%的被调查者经常在睡前玩手机,52.6%的被調查者睡前越玩手机越兴奋。
(4)环境影响。住所的光线和室友熬夜等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据问卷数据显示,190位长期熬夜的被调查者中有139位认为宿舍或者家中有人熬夜对他们产生了影响。此外,复杂的社会所带来的压力使大学生感到焦虑、恐惧和空虚,身心都备受煎熬,大学生熬夜问题越来越严重。33.7%的被调查者经常半夜思考未来规划[5]。
3 小组工作干预
3.1 小组活动计划
制定6次大学生熬夜治疗小组的实施方案。7名大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参与活动,活动地点为小组实验室,活动时间为每周六上午十点。
第一次活动的主题是“破冰之旅新出发”。目的是小组成员之间初步认识,了解彼此的特点,培养小组气氛。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组员拟订小组协议书,进行破冰游戏,掌握游戏进展情况,保证每一个组员都进行自我介绍。随后组员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测试,做的量表结果是小组的前测数据,可以评估小组成效。
第二次活动的主题是“拒绝熬夜我能行”。目的是帮助组员之间建立信任关系,认识熬夜的危害,改变组员错误认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引导组员思考并说出自己长期熬夜后的不良反应,共同讨论熬夜的危害并记录下来。开展熬夜进急诊室角色扮演,让组员亲身体验熬夜后进急诊的状况,带入紧张着急的情绪,提升组员对熬夜后果的重视程度。
第三次活动的主题是“分享夜晚时间线”。目的是营造和谐温馨的小组氛围,引导组员走进彼此的生活,加深了解,增加小组动力。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组员依次分享夜晚时间线,其他组员点评时间线。通过分享可以发现,组员们晚上躺下的时间并不晚,但是入睡时间很晚,很多组员都有拖延的行为习惯。
第四次活动的主题是“健康管理从我做起”。目的是帮助组员学习戒掉熬夜的方法。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组员分享自己分析总结的克服熬夜的方法,分享所准备的健康管理避免熬夜的方法。
第五次活动的主题是“自古实践出真知”。目的是分析组员近期睡眠完成情况,巩固改变成果,并且帮助其学会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组员分享近期晚上入睡时间和睡眠时长的完成情况,分享收获与感受,引导组员深度探究各个克服熬夜的方法,从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六次活动的主题是“巩固成果,展望明天”。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活动成果,鼓励组员将在小组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评估活动成效。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组员回顾过去的几次活动,分享参加小组的成长和改变,分享未来的生活计划,处理离别情绪,填写评估问卷。
3.2 小组活动评估
(1)过程评估。小组成员评估:组员在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彼此从陌生到熟悉,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小组过程中互帮互助,互相提出建议和分享感受,共同成长,共同改变,增加了正向的同辈群体作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组员在参加小组前对熬夜的认知是意识到熬夜有危害,但是觉得危害对自己无所谓。在小组过程中,经过社会工作者的引导和角色扮演环节的设计,组员意识到熬夜对个人的危害是极大的,改变了错误认知,从而提高了行为上克服熬夜的主动性。社工表现评估:在开展小组工作的过程中,始终秉持尊重、接纳、不批判等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运用澄清、鼓励和倾听等技巧,推动小组工作进程。对于不愿意发言的组员及时给予鼓励,获得了组员的好评。每一次小组活动结束后,社会工作者都会进行反思,找出小组活动中的不足,在下一次小组活动中尽量避免出现同样的纰漏。在开展小组时出现突发情况时,社会工作者冷静处理,没有慌乱,及时为组员提出解决方案,为组员答疑解惑。
(2)结果评估。根据小组成员参加小组前后的睡眠时长对比看出睡眠时长的变化。小L睡眠时长增加2小时;小P、小H、小X、小Z和小W睡眠时长增加1小时;小Y睡眠时长不变。通过实践社会工作者介绍的方法,几乎每一位组员在参加小组后睡眠时长都有所增加。
社会工作者在第一次小组活动和最后一次小组活动中,分别让组员填写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清晰地展现组员参加小组前后睡眠质量的变化,如表2所示。
睡眠质量指数越低睡眠质量越好。分析量表显示,小组活动开展后除了小X,其余组员的睡眠质量指数得分均减少,总分越少表示睡眠质量越好,说明参加完小组活动后,组员的睡眠质量基本上都有所提高,小组活动的既定目标基本实现,组员的健康管理意识较参加小组活动前提高了[6]。
小组活动整体结束后,社会工作者对组员进行了小组成效满意度调查,分析问卷结果可知,组员对小组活动的内容设计、活动安排、与组员互动氛围和社会工作者服务比较满意,肯定了社会工作者的付出,对小组活动整体效果很满意。
3.3 小组活动反思
首先,小组活动历时16天,整个周期较短。长期熬夜是一个习惯性行为,短时间的小组干预虽然可以起到作用,但是想要彻底改变熬夜这一行为需要长期介入。在结束小组后,社会工作者要定期做好跟踪回访,防止组员问题复发,但是本次小组的跟踪回访不完善。其次,组员数量少,结果推广有局限性。大学生熬夜是一个共性问题,本次小组活动只解决了7位大学生的熬夜问题,样本数量较少,只能作为小组工作,是否合适介入大学生熬夜问题的初步探究,具有局限性。
4 建议与措施
(1)合理规划时间,提高大学生健康管理意识。大学生要提高对时间的规划意识,摆脱拖延的行为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保证睡眠质量,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利用便签、记事本等手段将学习和工作任务计划书面化,把堆积的任务记录下来,同时写下截止日期提醒自己按时完成,不占用睡眠时间;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设置自我约束与激励机制,或者邀请朋友对自己进行监督。
(2)依托自组织提升大学生健康管理能力。大学生可以依托运动类自组织,相约利用晚上时间去操场跑步,散步或者在宿舍做瑜伽,跳运动操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缓解压力和焦虑感。在自组织内建立专门的微信群每日打卡锻炼内容,互相监督,通过规律锻炼培养自制力,强身健体。自组织内可以定期举行线下线上交流会,分享近期运动的感受和收获,鼓励更多大学生加入运动自组织。
(3)协同多方完善高校健康管理体系。校方发挥平台优势,协调多方人员定期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比如说开展健康教育专家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等,设立健康教育月、健康关注活动等提升大学生健康管理意识和健康水平。完善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在学校校医院的基础上整合社会工作者、专门的医务人员和心理咨询人员资源,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协助学校医务人员和心理咨询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管理,宣传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健康管理培训,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管理的思想体系。
(4)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优化高校健康管理水平。高校紧跟時代步伐,依托本校专业优势,增加经费投入,建设特色人才梯队。招聘互联网信息人才,利用互联网搭建信息平台监督大学生健康状况,为学生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吸纳优秀健康管理师和心理咨询师等人才,协同合作优化大学生健康管理水平,提升高校健康管理服务质量,提高大学生对学校健康管理服务的认可度。
——————————
参考文献:
〔1〕黄小靖,许禄华,李婷等.医药院校学生熬夜行为与其危害认知的相关性调查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0):135-138.
〔2〕万华军,熊巨洋,彭莹莹,等.健康中国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健康问题及管理策略[J].医学与社会,2020,33(03):55-57.
〔3〕刘晨.“健康中国”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构建现状及发展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7):55-57.
〔4〕乔茂凤.健康中国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健康管理的标准化路径探究[J].中国标准化,2022,65(02):170-172.
〔5〕唐丽萍,何源明.熬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分析——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04):130-131.
〔6〕王俊秀,张衍,刘洋洋.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