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连山小长鼓舞的文化功能探究

2023-10-18 04:31:45张逸弛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连山教化瑶族

小长鼓舞原称长鼓舞,是瑶族支系过山瑶的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广西、湖南、广东等地,过山瑶族群属迁徙民族,素有“食尽一山过一山”之称,本文的研究对象——广东连山小长鼓舞流传于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员主要聚居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三水联合村、三水口村,小长鼓舞是当地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形态之一。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实地探访等方式获取关于小长鼓舞相关历史资料,从文化、环境、社会、形态等角度,结合已掌握的信息,对小长鼓舞的文化功能多样性进行多视角的探索与挖掘。

一、祭祖祈福:小长鼓舞承载的象征性功能

(一)历史文化的整合性

瑶族是一个具有多种信仰的民族,后因各支系的历史行迹与经历的不同而逐渐各异,但在瑶族人民的整体信仰中,无法脱离自然、图腾与祖先崇拜。

1.自然、图腾与祖先崇拜

瑶族人民崇尚自然,因居住环境与大自然有着密切接触,他们相信大自然的一花一木一鸟一树均有灵性,形成保护生态、爱护大自然的良好品性,例如瑶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动物特别是鸟崇拜思想浓厚,从居住饮食到节庆婚俗,都能看到他们鸟图腾崇拜的痕迹。瑶族姑娘的蜡染、刺绣、银饰等工艺品上,都有“双凤朝阳”“鸾凤和鸣”等图案。自然崇拜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瑶族先民尊重自然规律、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朴素哲学思想。

瑶族人民崇拜祖先,是感恩其赋予生命,敬仰其伟大人格。信仰是一种神圣的力量,祖先盘瓠即过山瑶先民的信仰,无论是仪式文化还是歌舞、服饰、道具,其中都或显或隐地蕴含着对祖先的情感与尊敬。

2.积淀、承载与历史整合

在瑶族文化研究领域有着这样一句话:“瑶族文化就是长鼓文化。”在古代,长鼓舞还未细分大小的时候,瑶族人民以打长鼓舞敬天;到了近代,瑶族人民以打小长鼓舞娱神,时刻感念祖先之恩;到了现代,人民生活稳定,瑶族人民不但以打小长鼓舞娱神,更是娱人与自娱,祈求安康。瑶族人民需借一载体去抒发对于自然、对于图腾、对于祖先的无言之情,小长鼓舞则是承载这一切的最佳载体,具有过山瑶历史文化的整合性。

(二)人类精神的存续性

小长鼓舞作为瑶族的代表性舞蹈,在盘王节仪式中乃重要环节,据传承人赵朝雄口述:“在连山,盘王节仪式主要的庆祝形式就是小长鼓舞。”以舞向祖先传递缅怀之情,以舞告知祖先神灵子民生活幸福安康。小长鼓舞汇聚着瑶族人民自由创造的精神,是一个群体将其精神世界寄托并加以延续的载体,它更是一个族群存在的象征,它承载着瑶族人民对民族、对生活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憧憬,是集合瑶族人民精神活动与精神世界的舞蹈。

二、寓教于乐:小长鼓舞蕴含的教化性功能

众所周知,瑶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世代传承均以口传身授的方式,小长鼓舞以生产劳动为主要表现内容,蕴含了老一辈人的生活经验、劳动成果等,其教化性功能主要凸显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目的性教化——生活技能的教授

小长鼓舞的动作均是还原搭建房屋、制作长鼓的劳动场景,传统套路的动作顺序循序渐进,不可更改。从寻找盖房的材料,到量房屋的尺寸,再到立起房柱,一步步将盖房子的细节转化为舞蹈动作。包括制作小长鼓,同样从寻找适合做鼓的鼓木开始,最终制成长鼓击打敬天,具有传授生活技能的意义与价值。

(二)整体性教化——祖先精神的教化

在小长鼓舞传授的过程中,不仅是动作的单一传授,更多的是祖先精神的教化过程。小长鼓舞曾经历过一段衰败期,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盘王节仪式有所恢复,小长鼓舞才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在社会、经济等多重压力下,瑶族人民仍能够将小长鼓舞保护并传承至今,在舞蹈的背后,映射出的是瑶族先民对祖先文化的热爱。除舞蹈的传授,更多的是教导子民对瑶族、对祖先的尊敬与对文化的保护,起到对瑶族人民品格、思想观念的教化作用。

三、陶冶情操:小长鼓舞彰显的审美性功能

(一)民族审美的感染性

在瑶族丰富多彩的艺术中,无论是服饰、建筑还是瑶歌、瑶舞,均体现着各支系瑶族人民独有的审美特点与审美认同。严格地说,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仪式,而所有的仪式都需要人的參与,许多时候艺术就是因为仪式而诞生的,是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小长鼓舞作为连山地区盘王节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渗透着当地瑶族人民对祖先极高的敬仰之情,

以舞敬神成为瑶族人民共同的思想观念认同,就小长鼓舞舞蹈本体而言,更是凸显了瑶族人民的审美特点。

1.“转动圆”的肢体轨迹

笔者根据传统套路中部分高频动作的运动轨迹观察到,连山小长鼓舞的“圆”动势主要体现在上肢,即手腕转动与小长鼓转动。在连山小长鼓舞传统套路中,小莲花为手腕“圆”动势的代表性动作,通过手持鼓带动鼓头转动一圈,形成整体的“圆”动势。主要运动位置在体前、头上或上下移动画八字圆的起伏轨迹。躯干原地自转也为“圆”动势的代表,例如大莲花动作,躯干原地自转的同时,手上小莲花呈现“双圆”的视觉效果,强化了其“圆”的动作特点,圆寓意着循环往复,寓意着完完整整。

2.“四方美”的空间意识

在传统套路表演时,四人、双人的表演站位、行进路径以及“拜四方”动作均以“四方”为主要运动轨迹。四方在空间中可指东、南、西、北,“拜四方”作为传统套路中的首要动作,每次出场均需向四方位祭拜,双手横持鼓,上身前屈45度呈鞠躬状,此动作代表着瑶族人民对祖先的敬意;此外,换位的连接性动作——“过江”的逆向走势与身体的顺向转动形成对比,整体套路在流动与站位中体现“四方”的空间意识,“四方”寓意着春夏秋冬,四季平安。

3.“自然美”的动作状态

在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长鼓打得好不好,要看你打得矮不矮。”对于连山当地的瑶族人民来说,评判一个人跳小长鼓舞的水平如何,就看他“蹲”得有多低。由于瑶族大部分都依山而居,道路崎岖、常年的翻山越岭造就了瑶族舞蹈“蹲、颤、屈”的动作特点,其中,“颤”律动在日常行动中能起到保护膝盖的作用,故是人身体本能所带来的自然动律。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下肢,上肢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笔者在观察传承人表演传统套路时,无论是躯干还是肢体,均保持自然状态,无须刻意伸直手臂或挺拔腰胸,由此呈现出自然放松的动作状态,形成小长鼓舞“自然美”的审美特点。

(二)艺术真善美的净化性

连山小長鼓舞在真善美三个方面有着充足的体现。首先,其表现内容朴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动作寓意真实贴切。其次,小长鼓舞目的单纯,从敬天到娱神再到自娱,无一不在彰显小长鼓舞所呈现出的对神、对人的虔诚之意,毫无杂念。最后,除前文提到的小长鼓舞的“自然美”之外,还有小长鼓舞的视觉感受“淳朴美”,传统舞蹈最打动人的不是其动作的规格,也不是队形的变化,而是当地人所跳出来的风格质感所形成的氛围,带给人的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与质朴单纯的视觉感受,对人的心灵、思想与精神世界可以起到净化的作用,鼓励人民不断追求真善美。

四、自娱自乐:小长鼓舞传递的娱乐性功能

(一)群体互动的交流性

1.对打配合

连山小长鼓舞的表演形式为双人对打,传统动作中金鸡过龙门、架木马、凿木等动作都需要两人配合,因连山当地人民平日里还需农耕、劳作,或是为了生计到城里打工,人与人之间渐渐疏远,小长鼓舞在此起到了群体互动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连山小长鼓舞的表演形式反映出瑶族先民在劳作过程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另一方面体现出瑶族为群体生活的特点,通过双人配合共舞,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

2.民族交流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小长鼓舞的娱乐功能也在逐渐拓宽,原先小长鼓舞多为除夕夜、乔迁时家家户户庆祝的节目,现在逐渐成为连山当地促进文化交流的媒介。主要体现在当地文化馆在每年盘王节前后举办的小长鼓舞比赛以及当地瑶族人民自发组织的民间表演队伍。通过比赛,连山瑶族人民与临界各地的瑶族、壮族人民产生密切联系,形成民族文化互融交流,通过连山民间表演队伍到全国各地展演,使小长鼓舞被越来越多民众、学者等关注,促进小长鼓舞发展,推进瑶族文化的传播,使全国各族人民形成更好、更广的文化交流样态。

(二)心智共融的强身性

连山小长鼓舞在连山当地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在吉田镇同样有民间自发打长鼓的队伍,其舞蹈具有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的功能,舞蹈活动也得到自然发展,小长鼓舞作为群体性舞蹈,有利于满足当地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改善心态,在群体交流、民族文化交流的情境下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五、结语

笔者结合民族舞蹈学的研究思路将连山小长鼓舞置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展开研究,通过对其文化功能显性与隐性的剖析,得出连山小长鼓舞文化功能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教化性、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性、对民族审美的感染性和促进群体的交流性等方面,挖掘其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底蕴,使其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进一步提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可参考的文献材料与理论支撑。

[作者简介]张逸弛,女,河北石家庄人,汉族,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舞教学与编创、岭南传统舞蹈文化研究与教学。

猜你喜欢
连山教化瑶族
相亲
当代作家(2023年12期)2023-03-21 03:58:30
瑶族织锦
A 32-channel 100 GHz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er by interleaving two silicon arrayed waveguide gratings∗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2
瑶族舞曲
百里脐橙连山山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读瑶族经典 为盘护正名
3D Numerical Study on Compou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Converging-diverging Tubes Equipped with Twin Twisted Tap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