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热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吸引更多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热点1】
流动科普车
实体科技馆馆藏丰富、类型多样,一直以来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到地理位置、交通便捷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松享受到实体科技馆带来的科普服务。对许多偏远地区来说,科学教育资源仍然是“稀缺品”。为解决基层科普设施短缺,城乡、区域间科普工作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流动科普车应运而生。雪山下,数十件科普展品被送到中小学和周边村落,供当地青少年和农牧民群众参观。AR数字科技馆、VR眼镜、机器人表演,日常在电视里才能看见的前沿科技近在咫尺;电磁现象、手摇发电、听话的小球等互动展品,让光学、电磁学、力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变得可知可感。
解读
流动科普车有力促进了我国科普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把一座座小型科技馆送到了群众“家门口”。参观者不仅可以观看科学表演,还可以亲身参与科学实验,近距离感受科学的奥妙,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科普工作“最后一公里”。
【热点2】
科普直播间
用吹气球解释宇宙膨胀、用动画说明双缝干涉实验、在镜子前演示宇称不守恒定律、把饭后剩下的骨头还原成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从宇宙奥秘到前沿科技,近年来,越来越多视频博主,把原本艰深晦涩的科学知识讲得妙趣横生,让直播间成为“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学校”,为科普这个“老课题”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不少网友感叹:“原来科学这么有趣!”
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越来越多科普视频成为网络爆款,在引导公众培养科学思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时水为何未从杯中飘出,怎样用超冷原子在实验室里“拼乐高”……许多科普视频善于捕捉社会热点、瞄准科技前沿,从日常生活入手解疑释惑,少了照本宣科、正襟危坐,多了春风化雨、娓娓道来。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院士”,到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的物理科普视频受到众多网友喜爱,再到越来越多科研青年在方寸屏幕间“玩转”科普,科普视频中闪动的知识与创意的火花,让高深科学知识“轻量化”,也推动前沿科学热点“大众化”,架起一座座连接公众与知识的桥梁。
解读
在各大视频平台,许多极具趣味性的科普引人关注。与单纯的文字描述、图片展示相比,情景演绎、动态模拟等丰富多元的可视化表达,既顺应了传播规律,又降低了认知门槛,让科学知识更加直观易懂。实践证明,丰富科普载体、创新科普方式,才能不断提升科普的吸引力,让科学知识触达更多受众。
【热点3】
《科学公开课》
2023年8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联合打造的第四季《科学公开课》播出,在中小学生中引发收看热潮。从计算技术的横空出世到功能多样的软件,从一望无际的海平面到海底深处的生物世界,从一束不起眼的海藻到品类多样的蔬菜,从传统能源的升级到清洁能源的发展……最新一季《科学公开課》上,来自不同领域的16位科学家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更传播科学精神,拓展科学视野。
如今,在各类网络平台上,类似《科学公开课》的网络课程和短视频激发孩子们的科学热情;在各类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一场场妙趣横生的互动体验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在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孩子们通过一次次身心愉悦的游览,在“润物细无声”中收获知识……
解读
青少年时期是树立理想、发展兴趣的关键期。科学的种子一旦播下,就可能在他们心中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纵观科学史,不少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在小时候便萌生对科学的热情,而引导他们步入科学殿堂的,往往是一段与科学不经意的相遇。如今,科学的种子正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心中扎根,夯实着建设科技强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