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寅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德育对象差异化、德育工作个性化、德育关系科学化、实践内容多样化等诸多挑战。借助信息技术赋能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信息+德育”的工作新模式,可以推动德育工作的深刻变革,进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关键词] 德育;信息技术;多维育人
当前,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教育信息化应“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以信息化为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有机会接触、体验、使用信息技术,这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多便利,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信息技术赋能学校德育的价值意蕴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的塑造不仅仅是道德行为的结果,更是道德行为的过程。德育作为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能够实现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的有机统一。因此,德育是对人们社会实践行为及其结果进行引导和规范教育的过程,是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和不断提高道德水平的重要环节。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德育工作迎来变革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现实困境。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应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应对新的挑战、满足新的需求。
(一)德育对象差异化
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快速提升,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第一个困境就是,在价值观念还没发展成熟时,学生很容易接触到海量的网络资源,容易受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这种影响因人而异,不同学生对“低俗文化”“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差别很大,以致德育对象差异性较大。面对这样的困境,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差异化管理,通过对学生道德行为进行多维度观察、分析与评估,并给出指导性建议,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实施德育工作,实现德育转型。
(二)德育工作个性化
乡村学校師资力量薄弱,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针对典型现象,无法面向每一个学生,即德育大多是以灌输为主,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然而,新时代的学生又是个性鲜明的群体,教师在进行德育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一特点。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引导。信息技术使德育工作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能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时俱进。
(三)德育关系科学化
传统的学校德育大多局限于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和固定活动,不能很好地满足师生的需要,师生间缺乏交流互动。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往往效率低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校德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方案,德育对象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强调。此外,德育智能管理系统还能对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进行个性化分析,形成师生画像,有利于构建科学的师生关系。
(四)实践内容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智能化教育终端设备,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形式和方法更加多样化。结合网络媒体的资源优势,学校德育工作实现了动态调整和完善。对未来学校德育工作而言,在新媒体平台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新媒体的传播形式与内容,更要注重多样化的德育手段与方法的采用,只有让学生在多样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熏陶,才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学校德育的实践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完善,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改进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已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是新时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对学校德育工作而言,也是其改革创新的一次难得的机遇。
(一)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实现真正个性化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构建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能够有效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赋能德育,能够突破传统德育课堂的局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促进师生间有效沟通
德育过程需要进行有效的思想交流,否则不能实现最终的德育目标。学校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提高师生沟通效率。在信息技术的赋能下,师生之间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建立更加紧密、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了解,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改善德育状况。
(三)提高评价反馈的效率
德育工作是复杂的。传统的德育评价方式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较多的数据才能形成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但是周期长又容易导致评价系统的数据参考价值和利用率不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在技术层面有效解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及时反馈信息,能够帮助德育工作者及时调整思路,提高评价反馈的效率。
(四)实现多方协同育人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能够让教育资源更加精准地推送给每个学生,学校、社区、教师、家长都可以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多方协同育人。此外,政府、学校、企业等方面也可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合理配置资源,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增强协同育人的广度和深度。
三、信息技术赋能学校德育的实施路径
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要求的越来越多元化,使得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推动了教育教学质的飞跃。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校德育工作打开新的局面,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其中,网络科技与智慧平台的发展,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网络科技:立德树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是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终身教育的要求,也是信息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要求。
1.基于大数据。对于正处在成长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都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与时俱进。信息技术能够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为教师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德育策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通过大数据收集,可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与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剖析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或处理建议。
2.提供新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互联网已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形成了庞大的信息消费市场,这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新的阵地。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促进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够为立德树人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利用智慧校园中的智慧管理平台,可以将原本纸笔记录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变成动态的可视化过程,巡检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及时打分,电子班牌上就能及时显示班级的日常得分情况,便于班主任及时了解班级情况,有助于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反馈周期,符合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原则。
3.开辟新路径。网络课程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获得更丰富、更及时的在线资源。同时,网络课程也丰富了德育教学方式,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参与门槛,有效弥补了城乡之间由于经济差距带来的差异,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均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新的路径。例如,学校的智慧阅读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阅读渠道,学生可以通过智慧阅览终端,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书、报刊进行在线阅读,不受传统图书馆的开放时间的限制或资源复本量限制。
(二)智慧平台:多维互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元,智慧学习平台与多维互动课程就是两个成功案例。此外,新媒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智慧平台拓展了学生活动的空间。这些都有助于加强师生的联系,扩大学校德育空间。
1.实现不同学科与德育工作的有效衔接。借助智慧学习平台的开放性,可以实现德育内容与学科知识间的有效融合,提升德育效率。例如,学生通过智慧学习平台获取学习资源,查看学习任务;教师则通过智慧学习平台的课程管理功能及时了解班级情况和课堂活动流程等,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协同并进。
2.建立線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机制。智慧学习平台具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智慧学习平台获取课程资源,而教师则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与教育引导。例如,教师设计并实施基于智慧平台的互动课程,就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当然,智慧平台具有开放性,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教学,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3.建立基于技术的多元评价机制与考核机制。智慧学习平台有利于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多方参与,能够实现评价主体、对象、方式的多元化,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德育评价机制与考核机制。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智慧学习平台进行即时沟通,建立良好的家校共育机制;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平台向学校提出反馈建议,以便学校及时调整德育工作的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Z].北京,2018.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年上海教育发展报告——迈向现代化的上海教育[R].上海,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