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丽洁
(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凯里 556000)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上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脑卒中患者中占比达70%,不仅发病率高,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为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还要以促进患者脑部血液循环,修复其受损的脑神经,降低脑组织损伤程度为主。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为急诊溶栓,由于一些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后,仍存在血管再闭塞的风险,导致预后受到影响。因此,预防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闭塞,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替罗非班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辅助药物,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凝聚,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1]。本研究,旨在分析替罗非班和静脉溶栓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3 年5 月我院治疗急性脑梗死50 例患者分为两组(n=25)。对照组男14 例,女11 例;年龄40~77,平均(63.58±4.26)岁;基础疾病:9 例高血压,10 例糖尿病,6 高脂血症。研究组男16 例,女9 例;年龄42~80,平均(64.23±4.34)岁;基础疾病:8 例高血压,9 例糖尿病,8 高脂血症。患者组间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都采用常规吸氧、控制血压、血糖水平、纠正水电酸碱紊乱,并给与患者营养神经细胞等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注射阿替普酶(BoehringerIngelheimPharmaGmbH&Co.KG,注册证号S20160055,50 mg)进行溶栓,将0.9 mg/kg 阿替普酶与0.9%的100 mL 生理盐水(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1158,500 mL)混匀后,在1 min 内静脉推注10%,再将剩余90%的药量在1 h 内进行静脉滴注。研究组采用静脉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阿替普酶的用量及操作方法同对照组,患者可将5 mg 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65,100 mL)与100 mL的0.9%生理盐水混合后,以5 ug/kg 的速度在3 min内进行推注完,再以0.075 ug/kg 的速度,选择泵注方式,持续治疗24 h,治疗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根据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脑保护与神经营养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在不同时期的纤溶指标(FIB、FDP)、神经缺损功能指标(NIHSS)和随访2 个月后的预后状况(mRS)评分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1)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 w 后抽取患者3 mL 静脉血,采用凝固法测定患者FIB 水平,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患者FDP 水平。(2)治疗前和治疗后1 w 可采用NIHSS 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评估项目主要为视野、感觉、凝视、语言、面瘫、上下肢运动和意识水平等11 个条目,总分58 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与评分呈反比,即评分越高,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越差。(3)预后可采用改良Rankin 评分量表(mRS)评估,采用5 级评分法,对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和随访2 个月的mRS 评分进行比较,评分越高,说明患者预后越差。(4)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肤黏膜出血、梗死灶出血和穿刺部位血肿。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 软件处理,计数与计量数据用n(%)、(±s)表示,检验以χ2、t 表示,统计学意义以P<0.05 进行检验。
2.1 组间治疗前后纤溶指标变化 组间治疗前FDP、FIB 水平的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组治疗1 w 后FIB 水平和FDP 水平与对照组对比较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FIB、FDP 水平治疗前后观察 (n,±s)
表1 两组患者FIB、FDP 水平治疗前后观察 (n,±s)
组别 例数FIB/(g·L)FDP/(ug·mL)治疗前治疗1 w 后治疗前治疗1 w 后对照组 256.23±0.484.27±0.348.36±0.583.87±0.20观察组 256.20±0.453.74±0.238.39±0.612.19±0.24 t 值0.2286.4560.17826.888 P 值0.8210.0000.8590.000
2.2 组间NIHSS、mRS 评分治疗前后变化 观察两组患者mRS、NIHSS 评分治疗前差异并不明显(P>0.05);研究组治疗1 w 后NIHSS 评分和随访2 个月的mRS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较低(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mRS、NIHSS 评分观察 (n,±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mRS、NIHSS 评分观察 (n,±s)
组别 例数NIHSS 评分/分mRS 评分/分治疗前治疗1 w 后治疗前随访2 个月对照组 25 18.54±3.26 15.04±2.32 4.13±0.343.73±0.28观察组 25 18.50±3.24 11.02±1.98 4.11±0.323.36±0.24 t 值0.0446.5900.2145.017 P 值0.9650.0000.8310.000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 对照组中皮肤黏膜出血、穿刺部血肿和梗死灶出血各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3/25);研究组中仅1 例皮肤黏膜出血,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更低,但组间数据差异并不明显(χ2=0.272,P=0.602)。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中的常见病,导致患者发病的原因主要为脑部缺血,造成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症状表现为语言、智力障碍和半身不遂等,如未能及时诊治,会导致出现脑疝、偏瘫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2]。当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方法为静脉溶栓治疗,常用的溶栓药物为阿替普酶,将其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堵塞情况,能促进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并对患者脑组织血氧不足的情况进行改善。有相关研究认为,静脉溶栓时间越早,越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3]。因此,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进行临床治疗时,通常会选择患者发病4.5 h 以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
本研究中,研究组治疗1 w 后FIB、FDP 水平、NIHSS 评分与随访2 个月mRS 评分都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静脉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的效果更佳,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改善患者的纤溶状态,防止溶栓后生成血栓,改善患者预后。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阿替普酶作为溶栓药物,是阿替普酶缺失单链非糖基后所形成的变异结构,其半衰期比正常的阿替普酶长,可强化药物溶栓效果,能使堵塞的血管通道在短时间内被疏通,且不易造成出血,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4]。替罗非班属于抗血小板治疗药物,能抑制血小板GPⅡb/Ⅲa 受体,会影响血栓形成的通路,能预防血栓出现。替罗非班还可抑制5-羟色胺释放,有助于缓解血管痉挛。能促使血小板能量代谢利用率下降,减少血小板过度激活,减轻对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5]。替罗非班与阿替普酶联用,能提高药物治疗的抗炎作用,可抑制促炎因子释放,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9 和血小板活化因子被激活,对炎症反应和氧自由基合成产生抑制效果[6]。
综上,急性脑梗死采取静脉溶栓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纤溶状态,减轻对脑神经功能的损伤,降低患者血栓生成的风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具有良好的疗效,可在临床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