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市遗产活化路径研究
——以欧洲文化之都项目为例

2023-10-18 08:38张志远
中国园林 2023年9期
关键词:遗产活化空间

张志远

赵星雅

王 玏*

目前,中国已进入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城乡建设背景下,我国的城市更新由清除贫民窟、振兴工业化城市经济、开展大型建设项目等阶段,进入举办多元文化活动的新阶段[1]。活动策划与举办是增加城市吸引力、实现城市空间重塑的有益探索[2],在这一过程中城市遗产发挥了重要的触媒作用。研究表明,活动吸引参与者与观众,为城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事件报道增加主办方曝光度,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3];部分活动还会创造新的产业与生产空间,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遗产承载着城市记忆,是赓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城市遗产及其空间和经济发展的可能性,是扩展历史影响力、实现城市空间高质量更新的重要原动力[4]。本文在解析城市遗产空间生产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梳理出遗产活化的基本关系模式和内在运行机制,以期为更多依托遗产的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

欧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ECOC)项目旨在通过文化旅游促进城市更新,在为期一年的系列文化活动中彰显城市特质。入选欧洲文化之都的城市首先必须是欧洲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代表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这些城市在申请之前往往存在诸多经济、社会和发展的问题,希望通过文化事件和旅游活动带动城市复兴。本文选取2007年以来的欧洲文化之都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活化路径解析。

1 城市遗产活化

城市遗产活化是指事件对遗产本体及整个城市形态的影响,追求城市结构的增量和持续更新[5]45。概念更新、存量激活是活化理论的核心。通过改变某个或某类现有元素的内在属性或外部条件[6],实现元素激活,进而带动周边乃至更大范围的更新和活化。

城市遗产活化有3个基本特征。首先是致力于提升现存元素的价值或做有利的转换[7],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规模的城市重建活动,既有利于城市文脉的延续,又有助于节约城市更新的成本。其次,强调对城市遗产文化意义与空间特色的尊重与传承,对城市特色的建构与维护至关重要。最后,策略性地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点,也可以控制活化效应起作用的范围[5]xii。

活化是城市大事件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文化事件的触媒作用、事件-空间的交互影响、社区参与对历史空间活化等环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城市特质的形成与演进,其内在关联主要体现在遗产、文化事件及活化三者相互影响的过程之中,而这一概念的深层逻辑则暗合空间生产机制。

1.1 空间生产理论

20世纪70年代,生产力飞速发展,新技术与科学对自然空间的改变极为剧烈,甚至已经威胁到了自然本身;空间膨胀、人口扩张让人类从各个方面感受到了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力量所造成的影响[8]98。一系列社会问题激化,使得社会与空间的改变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人们对城市空间的重新认识[9]。列斐伏尔在继承了黑格尔的形式化、合理化与抽象性的“生成”概念[10]及将马克思理论中的辩证法空间化的基础上[11]406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这一理论为研究空间与表象、实践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空间的畸变、替换、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思路[8]64。哈维在列斐伏尔的基础上提出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从剩余价值、权力与资本的视角解读空间生产[12]。这2种解读空间生产的思路是学界相关研究的主流(图1)。

目前,城市空间生产研究涉及社会关系解读与社区治理[13]、历史风貌辨析[14]与有机更新[15]、生态保护[16]、消费及生产功能空间塑造等主题,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1)厘清城市空间改造与更新的动机、行为和结果及各利益相关者在其中的作用,解读空间演变机制与空间特质[17-18];2)从资本和权力视角揭示空间与社会关系的变迁过程,推动二者在空间生产中的协作[19];3)运用空间生产理论研究营利性的空间生产行为,批判仅强调特定群体需求的空间塑造行为,在此基础上说明日常生活价值[20-21]。

1.2 空间生产与遗产活化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指出,空间既非“主体”也非“客体”,更非单纯的容器和平台,而是一套社会关系和形式,为了更好地理解空间,我们应该将注意力从关注物质本体转变到厘清空间实践的过程中来[12,22]。空间生产的结果包含物质生产、知识积累和创意激发,人的自我生产和整体的社会实践是其中的核心价值[12]。空间生产理论为文化事件嵌入社会空间统一体进而实现遗产活化提供了切入点,并指明空间效应的研究应该从物质空间重构、精神空间演化和社会空间演化3个方面进行探讨[23]。

遗产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城市更新与发展的驱动力[24]。一般而言,历史遗存成为遗产并得到重视,有2个基本前提。首先,遗产包含遗存产生、留存和演变的全过程,特别是历史时间上的相续性、空间联系以及主客观状况及其相互作用关系[25]。其次,只有尽可能地完善遗产的起源、历史和传统背景等信息,其价值才能被真正感知[26]40。因此,遗产活化除了考量遗产的物质实体外,还必须考虑初始语境、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实践活动、事件、记忆和传说等方面[26]35-36,才有可能达到激活使用价值、内在价值等“赋予生命意义的价值”的目的[27],既保护遗产的原始属性,又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遗产活化过程必须在充分认识遗产可变度的前提下,配合地方依恋、地方依赖、地方认同,进行一定程度的“破坏性创新”,不断重塑地理想象、激活地方感[28]。可见,对遗产进行系统解读是实现遗产活化的重要基础。因此,选取为遗产物质实体及其相关历史信息、文化内涵提供梳理思路的空间生产理论进行遗产解析。

空间生产强调过程性与主体多样化,并将空间分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3个层次[29-30]。物质空间即被感知空间,指代城市遗产的历史环境、自然元素、风景等有形元素[31]。精神空间指概念化空间,一般而言,是政府专家导向下的构想空间,与知识、符号、代码相关[8]51,指代城市遗产的管理程序、愿景等无形元素。社会空间则是亲历性认知空间,是被支配的空间,可解读为想象试图改变与取用这个空间,承载使用者的物质关系与情感[8]59,与城市遗产中的传统、实践和关系等相关。

以利用文化事件带动城市遗产活化为例,新的文化事件为构想空间注入新的活力,带动遗产物质空间的更新。其中,影响力大的事件成为新的空间兴趣点,吸引使用者参加与遗产利用和保护相关的实践活动,进而创造新的场所精神。伴随着社会实践的演变,城市的物质空间得以更新、精神层次得以丰富、社会空间关系得到整合,从而进一步推动遗产空间的活化。

2 案例与研究方法

2.1 案例概况

欧洲城市在其发展历程中承认了城市公共生活在塑造欧洲文明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强调传承城市的地脉文脉,并以此作为战后欧洲秩序重建的一种方式。欧洲文化之都项目以文化和艺术活动为载体,申请城市通过挖掘自身文化特质,拟定相应的文化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文化和艺术活动激发城市内部活力,从而达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2 研究方法

遗产活化涉及的元素多样,相关资料较为庞杂,因此利用开放式编码进行资料的初步梳理。空间生产视角下的遗产活化路径包含多样的元素且元素间的关系复杂,需要逻辑性强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根据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反馈回路建立综合模型,探索系统功能与内在机制间的相互依赖关系[32],适用于城市类复合系统问题的研究。为更清晰地表达这一复杂关系,选用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循环图,对系统行为的反馈回路进行可视化[33]。

首先,采用开放式编码针对欧洲文化之都项目文本进行初步分类梳理,再利用因果循环图,解析城市遗产活化路径。基于扎根理论,本研究分为原始语句-初始概念-范畴化3个阶段,对“欧洲文化之都实施后评估报告”进行开放式编码。原始语句选择与“具体空间特征和具体文化活动”“城市的发展计划”“效能评估”等相关的字段。将重点放在展示城市发展计划和效能评估的丰富性上,对具体空间特征和文化活动等字段进行统计,分析遗产活化的内在逻辑。共筛选出323条原始语句,通过对不同范畴间的关系进行反复比较和讨论,最终形成39个初始概念和11个范畴(表1)。

表1 开放式编码流程

利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 7.3.5,借助质性文本数据,构建因果循环图揭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反馈关系。系统中相互作用的动力要素间形成不同的因果链,相互作用的因果链与系统的环境条件一起形成反馈回路[32]。在因果循环图中,系统内部的任意两变量的因果关系用箭头表示,箭头作为因果键,连接单一因果链,多个因果键连成封闭的键环成为因果回馈环[33]。正因果键用“+”表示,负因果键用“-”表示。

2.3 模型初构

本研究综合空间生产理论和城市历史景观理论构建城市遗产活化路径的基础模型,以进行进一步研究(图2)。该模型具有2个基本特征:1)既体现空间生产三层次的分异,又体现关联性,在分层次厘清活化路径的基础上,关注各分类间的互相影响;2)挖掘变化产生的原因,即导致空间演变的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探究活化发生的根源。

图2 城市遗产活化路径基础模型

3 欧洲文化之都项目的空间生产与遗产活化

3.1 欧洲文化之都遗产活化路径因果链

本研究从空间生产三层次及目标、人群、空间特征、策略与影响5个阶段对欧洲文化之都遗产活化路径进行解读(图3)。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梳理为精神空间的识别提供了充足的基础资料,精神空间反过来为另外2个层次的活化提供了系统性的思路。欧洲文化之都项目围绕文化展开,以增强文化影响力、激发文化创造力、推动经济发展为基本目标。在城市文化的复兴过程中,主题文化和艺术活动成为触媒,文化遗产作为载体,通过公众参与和文化传播激活城市活力。

图3 欧洲文化之都遗产活化路径因果循环图

以林茨为例具体说明欧洲文化之都的遗产活化路径。2009年的欧洲文化之都——林茨,申报时拟定的愿景是成为探索媒体、公共空间中的艺术、网络、交流、公众参与、融合和开放边界的未来实验室[34]。强调创新和文化结合推动城市社会与文化发展,也就是寻求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多样性关系的创立与深化,突出场地的未来感。林茨遗产活化分为声学遗产(R1)、历史遗产(R2)和日常生活(R3)3个部分(图4)。R1回路展示林茨以城市发展产生的“噪声污染”为切入点,以工业遗产为依托,使用新技术、新形式营造“创意新文化”场所氛围,既降低噪声污染,又推动“拥抱新技术和跨界艺术活动”愿景的实现。R2与R3回路以举办特色活动、增加居民参与为主线。当地根据区域特质在城市范围内划分了12个社区并将其融合成为社区网络,以便各社区发挥特色,更好地参与城市项目[35]。最终吸引了约350万人参加了7700多场活动,90%的上奥地利州人表示知道林茨欧洲文化之都项目,大部分给出了“非常了解”或“良好”的评价[34]。声学科学、数字媒体及历史资源为林茨城市空间生产提供了动力,带动文化持续发展、旅游收入增加、公众意识提升,推动整个城市的活化。

3.2 欧洲文化之都遗产活化动力机制及运行逻辑

空间的生产类似于商品生产,一方面,各种形式的社会过程和人类干预塑造着空间;另一方面,空间又是一种物质力量,影响、引导、限制活动的可能性以及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方式[22]。空间是依托原生生产空间建构的,遗产空间因其时间和空间的高度融合而变成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场所,承载独特的生活内容和文化精神[36]。欧洲文化之都项目中的城市遗产活化是借助资本投资与社会动员,将城市遗产纳入资本循环体系与社会进程中,提高城市遗产对于资本与当代社会的“粘性”,显著推动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演化,呈现“时序变化”“空间轴向生长”及“社会植入”等特征[23]。因此,识别动力来源、厘清空间特征是解析此项目运行逻辑的基本要点。

欧洲文化之都遗产活化动力可分为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这2种动力间有契合性和相互依赖性,在达成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耦合关系[32]。欧洲文化之都系列项目是承办城市空间活化的外源动力,为这些城市带来了资金支持和知名度提升,也带来了空间维护和活动开展的物质支持。外源动力必须依靠内因起作用。激活城市空间的基础是了解其物质状态与文化内涵,内在动力是在尊重文脉的基础上提升空间品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并进一步实现空间增值。

1)物质空间(空间类型与活动):遗产活化的物质基础。一方面,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另一方面,遗产空间是每个时间点下的具体空间,与过去、未来、周边环境和行为活动紧密联系[37]。欧洲文化之都项目涉及种类丰富的城市遗产空间(新建、改建与翻修的空间)以及表演庆祝、视觉艺术和手工艺等多样的活动类型。其中,许多活动策划充分考虑了承办城市的建设实践与历史脉络,旨在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例如,2010年的欧洲文化之都埃森举办的以“文化之路”为主题的艺术节,将文化活动从城市中的遗产空间和公共文化设施拓展到联系它们的城市道路上,引导参与者沿镶嵌在道路上的蓝色“砖块”游走于不同文化设施之间,体验、发现埃森独特的文化魅力[38]。活动主办方在城市广场、博物馆、公园、信息中心及图书馆等空间举办音乐会、会议、展览、科技和阅读等主题活动,实现场所与文化的交织。总体而言,遗产空间可以成为文化事件开展的物质载体,而事件的开展为城市特质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人文氛围,在城市空间和形态特质的塑造上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这种互动作用是城市遗产空间活化的基础。

2)精神空间(管理程序与愿景):遗产活化的概念基础。欧洲文化之都项目的工作目标要求以保护和促进欧洲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突出共有的特征,并促进文化对城市长期发展的贡献[39]。具体操作上,通过跨国合作,在欧洲层面扩大城市文化产品的范围,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为欧洲公民提供获取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加强文化部门的职能以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最终以文化为载体提升城市的国际形象。评估申请的标准分为“对长期战略的贡献”“欧洲维度”“文化和艺术内容”“传播能力”“外延”和“管理”6个方面[40]。这6个方面涉及城市规划、遗产、教育等领域,政府、公民、游客、志愿者、包括少数群体在内的边缘化和弱势群体等利益相关者,以及拟定计划、开展活动、活动影响评价等阶段,并对活动的连续性进行了强调。欧洲文化之都项目在立项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了项目各阶段各利益相关者的行动,提出对相关人员具有普遍引导激励意义的愿景和实践指导。

3)社会空间(传统与实践、关系与秩序):遗产活化的社会基础。长期生活在城市历史街区及相关区域的社区居民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并将持续发生着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生活变化。在厘清原有传统、秩序的基础上,激发居民参与历史空间管理的积极性,对于形成新的复杂互动模式与遗产空间激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2018年吕伐登承办的欧洲文化之都项目,围绕城市和乡村、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等主题,在尊重与挖掘社区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社区空间更新,构建有凝聚力的开放社区。

4 空间生产视角下城市遗产活化概念框架构建

遗产不是静止或“被时间冻结”的,而是一个在传递既定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41]47-48,是空间三层次互相作用、变化的过程。变化可以是促进之因,也可以是阻碍之力,可能降低遗产活力和适应力,同时也可能维持和巩固地方身份[42]131-132。遗产可视为一种体验、认同、记忆与回忆,只有被当代人生产、传播与消费的遗产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至未来[43]。活化是符合遗产物质实在性、文化可感知性和时间延续性,并充分考虑遗产变化内外动力的城市遗产研究路径。其目标是使遗产在当代城市空间中重获生命力,推动当代对城市空间的干预与遗产环境达成新的平衡,从而维持并强化城市特征,提升城市空间和生活品质[42]19。本研究将遗产活化置于一个兼顾时间与空间连贯性的架构中[44],结合欧洲文化之都活动实践,针对物质、精神、社会3个空间层次,构建城市遗产活化概念框架(图5)。

图5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市遗产活化概念框架

1)空间生长——物质空间的梳理与优化。遗产的物质空间不仅指代空间实体,还指代那些发生在空间中并随时间变化的物质的流动、传输与相互作用;既为人类活动、行为与经验累积提供载体,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11]414。基于遗产活化理念进行城市规划,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遗产的空间性价值,推动空间品质提升与空间肌理优化。居民需求和技术创新是物质空间更新的重要动力来源,更新策略制定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地域特点、城市历史脉络、居民需求与区域发展计划。此外,还要正确认识遗产在时间深度与空间广度上的优势,由点至面,逐步实现地标节点原真性保护、区域簇群关联建构和历史格局整体优化。

2)理念更新——精神空间的传承与发展。城市遗产活化作用有2个对立的思考角度。一方面,遗产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可以成为当地发展的引擎,为经济发展与文化振兴提供内生初始动力;政策导向与社会效益则是空间更新的外部动力来源。另一方面,过分追求遗产资源商品化,可能会抑制文化创造力,使公众的文化注意力向“过去”而非“现在”“未来”转移[41]40。由此可见,遗产活化作用并不总是正面、积极的,为了更好地处理文化内涵、历史真实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妥善协调短期收益与长远利益,需要政府在尊重专家与居民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总体把控。这种宏观调控作用可以体现在分清各类人群在遗产活化项目中的定位、制定鲜明的活动主题、提高活动过程的应变能力及执行完整的项目评估等方面,关注活化效率;还可以体现在对社会思潮、研究前沿的关注和引导上,提升活化质量。

3)共识激活——社会空间的延续与重构。从某种意义上说,遗产是一种凝视或观看的方式,其重点是遗产的影响力[41]52;56,因此,正确激活遗产影响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凝视角度,只有厘清各群体的凝视重点,才能更好地实现遗产活化。居民对于“空间生产”的需求不断激发人的创造力,如果个体的“空间生产”活动过分依赖社会主流价值导向,则可能出现物质空间庸俗化、同质化问题[36,45]。因此,需要挖掘地域特色、强化与居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历史记忆。记忆共鸣可以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治理、配合管理服务的意愿,为城市遗产活化提供重要的人群基础[46]。游客在遗产地观光是为了在不同的空间中获得时间感,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也为遗产地带来了多视角解读文化的可能性。在游客话语构建中,不应把旅游活动看作“简单的过境”或“简单的消费”[41]33,而是要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分辨地域特色、强化“地方感”,扩大本土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力。

5 结语

遗产空间活化强调城市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这种系统性体现在遗产本体与人类活动相互关联的过程之中。通过欧洲文化之都项目不难发现,文化之都的建设强调基于城市特质开展系列关联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城市中的每一处遗产都有其历史发展背景和脉络,都是作为唯一的记忆体而存在,空间活化的重点是通过多样化的文化和艺术活动展示遗产的活态价值。

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面临着如何激活城市遗产空间、保护和促进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欧洲文化之都项目的经验表明,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应当以促进城市活力再生为核心,运用文化和艺术活动作为触媒,激活城市历史文化空间,并结合先进技术实现对历史空间的表达。空间活化的出发点是激发城市的生命力,人的活动及不断演进的功能需求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因此,构建文化网络,将文化和艺术活动与城市历史空间有机结合,是促进历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遗产活化空间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空间是什么?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遗产怎么分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创享空间
千万遗产
遗产之谜
遗产
有机酸对五种人工合成磷酸盐活化作用及活化途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