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耀
龙 彬*
张 菁
乡村作为人工地表空间的组成部分,是风景园林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对象之一,传统村落则是其中具有重要生态、生物、文化和景观价值的典型代表[1]。2012—2023年,全国共计6批8155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中国规模最大、保护最全面、价值最丰富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探索传统村落聚集区的整体性保护方法,国家部委提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计划,于2020年确定了10个国家级示范市(州),又于2022和2023年分别确定了40和35个国家级示范县(市、区),推动了区域尺度下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近年来,对传统村落景观的研究逐渐向风景园林、城乡规划、文化遗产等多学科融合发展,涉及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级。现有区域尺度下的传统村落研究不再是简单的个体相加,而是聚焦于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不同类型、功能和价值的村落所构建的区域遗产体系。国内外既有区域尺度下的遗产体系研究,包括以线状为主的文化遗产带,如文化线路[2]、文化带[3]、遗产廊道[4]等,以及以面状为主的文化遗产区,如遗产区域[5]、文化区[6]、文化生态保护区[7]等。不同的保护对象、方法和理论形成了不同的遗产空间体系。而我国学者也加强了区域遗产廊道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包括运用层次分析、最小阻力模型、GIS空间分析等多种廊道建构方法[8-9]构建不同类型廊道[10-12]、分析遗产廊道适宜性[13]等;也有学者借鉴景观安全格局理论[14],提出文化景观安全格局的理论内涵[15]、框架模型[15]和构建方法[16]等,这些成果均为本研究提供了借鉴。
但现有研究多基于文化遗产、生态安全或旅游开发等单一目标,且各目标间缺乏沟通与协同。加之,现今区域传统村落保护面临跨区域、多尺度等挑战,不仅要解决单一遗产孤立化和区域遗产碎片化问题,也要平衡遗产及其相关的自然人文景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以腾冲市内8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在风景园林、城乡规划、景观生态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区域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架构,以期形成集遗产本体、生态管控、发展支撑于一体的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为以保护传统村落为目的的区域尺度景观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源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17-19]和文化景观安全格局[15]的理论内涵与建构方式,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历史、社会、科技、文化、审美等价值的传统村落群及其联系通道和生存环境构成的网络系统,其通过单体或局部传统村落景观之间的多重关联,形成整体、连续和稳定的景观空间。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扩展了以往研究局限于遗产本身的保护体系,强调维护乡土遗产真实和完整的文化遗产安全、维系区域生态健康和可持续的自然生态安全、实现文化展示和旅游体验的休闲游憩适宜,以达成区域传统村落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保护目标。
传统村落是具有空间属性的文化景观,借鉴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中“源(source)、源间联接(inter-source linkage)、缓冲区(buffer zone)”的概念[17],将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的构成要素确定为节点、廊道和环境(图1)。1)节点:区域尺度下村落景观过程与功能的关键点,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具有关键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是景观安全格局的核心要素。2)廊道:节点间物质、人员、能量流动的主要通道,对景观安全具有重要的连通和稳定作用。3)环境:存在于节点与廊道周边、对村落景观安全具有保护力的空间,既能保障其持续发展所需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又能为抵御外来负面作用提供安全缓冲。
构建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需要对上述构成要素进行识别、分级与关联(图2)。1)要素识别:对节点进行辨识,并选择影响景观安全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建立空间阻力面,提取安全廊道,区分环境敏感度。2)等级划分:区分不同节点的价值和安全等级、节点间廊道的强弱联系,以及因安全阻力不同而形成的周边环境差异。3)联系成网:根据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将不同等级、尺度的要素组成网络体系,有效抵御外力干扰和破坏,进一步提高整体安全性和适应性。
图2 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建构研究的技术路线
腾冲市位于云南省西南边境,面积5845km2,辖11个镇、7个乡,是古代滇、川、缅、印间贸易、移民和文化交流的交通要冲。腾冲因东侧高黎贡山和怒江与内陆阻隔,使中原移民文化、马帮文化和多民族文化在这一独立的地理单元中孕育出了独特的村落景观。2012—2019年,腾冲共5批86个村落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在全国各县(区、县级市)中数量位居第三、省内位居第一,并于2022年被列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村落聚集区。
本研究使用的基础数据包括:腾冲市86个传统村落的地理坐标;数字高程模型(DEM),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分辨率为30m;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自然资源部30m全球地表覆盖数GlobeLand30(2020);基础地理数据,来源于云南省地图院,包括行政边界、城镇村位置、河流水系、交通道路等;以及腾冲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文化遗产资源数据等。
2.2.1 节点识别
节点识别分为直接识别和构建综合评价体系识别2类。本研究采用直接识别,即选取国家级传统村落作为节点,并开展价值评价分级。节点空间分布对景观安全格局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对分布特征及其与不同景观要素空间关系的分析,为阻力值确定和廊道识别提供依据。
2.2.2 阻力赋值和阻力面构建
借鉴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中“缓冲区”的概念,用阻力面反映通过每个景观单元到达节点所需的成本,不同的环境阻力直接影响外力对节点安全的作用范围。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用于计算经过不同阻力栅格到达源所消耗的费用或克服阻力所做的功,因其能较好地反映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作用关系,所以被广泛应用于景观连通度、景观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等研究中[20-21]。本研究利用MCR模型建立阻力面[22],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f为最小累积阻力与安全过程的正相关函数;Dij为源j到景观单元i的空间距离;Ri为景观单元i的阻力值。
根据将村落遗产安全与自然生态保护、人的休憩体验相结合的研究目标,利用MCR构建多指标、多层级的阻力模型。首先,综合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对遗产安全、生态安全和游憩适宜的不同影响,选择与景观安全和人类活动相关程度高的阻力因子创建阻力面,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水系湖泊等自然环境,以及城镇、道路等社会环境形成的外部冲击(表1)。其次,同一阻力因子对遗产、生态和游憩的景观安全过程影响不同,需根据不同安全目标,对同一阻力因子赋予不同系数来反映其对应的阻力成本。再次,根据阻力因子在遗产安全、生态安全和游憩适宜中的重要性确定权重,通过加权计算获得相应的最小累积阻力面。最后,将获得的不同安全最小累积阻力面加权求和,计算出综合安全最小累积阻力面。
表1 阻力因子与景观安全目标间的影响机制
2.2.3 廊道提取
以节点和综合安全最小累积阻力面为基础,将节点安全过程作为成本度量因子,建立最低成本路径模型以识别和选取安全度最高的成本路径,从而确定景观安全廊道选线。借助ArcGIS距离分析工具,以任一村落为目标节点,其余村落为目标集群,计算出二者之间的最小成本路径。将重复计算模拟出的所有最小成本路径作为潜在廊道,综合考虑节点之间的实际连通性和自然社会条件,选取成本连通性好、可实施性强的潜在廊道作为安全廊道,调整廊道走向和数量,使其成为实现遗产安全、生态安全和休憩适宜的共同通道。
2.2.4 环境划分
根据已获得的节点、廊道及综合安全最小累积阻力面,模拟经过综合阻力面到达节点所需克服阻力的成本,获得节点综合阻力面,并划分节点安全区;同时,根据节点与廊道的空间关系,确定廊道辐射范围内节点的覆盖情况,从而划分廊道安全区。最后,将节点安全区与廊道安全区叠加,获得不同等级的传统村落景观安全环境。
2.2.5 优化与联系
根据当地的自然、交通、社会等实际情况,调整廊道和环境的等级与覆盖范围,优化景观安全网络布局。将识别和优化后的节点、廊道、环境叠加,并组建网络体系,形成最终的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根据划定的安全格局构成要素与等级,提出针对性的区域尺度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1)村落空间分布。根据ArcGIS核密度分析(以10km为搜索半径)结果(图3):腾冲传统村落共有5个聚居区,中部是腾冲盆地聚集区,北部有固东坝、明光河谷、龙川江台地3个聚集带,南部为龙川江河谷聚集区,北部和西北部的高山中山峡谷区及南部的中低山丘陵区零散分布。地形起伏较小的村落大多位于盆地、宽谷、台地和丘陵,地形起伏较大的村落集中在龙川江南部河谷和南北部山区,坝区村落密度明显高于山区。
图3 腾冲传统村落空间(3-1)与核密度分布(3-2)
2)村落与水系的关系。80%的传统村落均临近河流,沿大盈江、龙川江、明光河、西沙河干流和支流呈线状分布。根据每个村落到最近主干河流的直线距离,约40%的村落在距离干流1000m范围内,约64%的村落在距离干流2500m范围内。
3)村落与道路的关系。传统村落多沿由古代驿道演变而来的国省县道(省道233、238、371和县道195、196)分布,形成以腾越镇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放射线状布局。根据每个村落到最近国省县道的直线距离统计,约50%的村落在距离干道1000m范围内,约75%的村落在距离干道2000m范围内。
腾冲境内多数单体建筑(寺观、宗祠、民居、书院等)、交通设施(商贸古道、桥梁)、遗址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和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民间风俗、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因此,需要综合传统村落所涉及的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节点识别与评价。经过对86个传统村落的调研可知,18个村落分布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3个村落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传承人,其中,水碓村、十字路和大庄社区所在的和顺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热海村所在的绮罗街区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根据村落所涉及的各级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评分和数量(表2),将节点安全等级分为4个级别(图4):45分及以上为一级、10~44分为二级、1~9分为三级、0分为四级。
表2 腾冲传统村落的重要遗产及评分
图4 腾冲传统村落景观安全节点等级
利用MCR模型构建阻力面。首先,根据腾冲传统村落景观的自然生态、人文社会和聚落特征[23],选择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坡度以及村落分别到城镇、道路和河流的缓冲距离作为阻力因子,参考相关研究[8-9,24-26]确定各因子对遗产安全、生态安全和游憩适宜的阻力系数,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权重(表3)。其次,将3类安全阻力因子原始数据标准化,通过加权求和分别获得遗产安全、生态安全和游憩适宜最小累积阻力面(图5-1~5-3)。最后,视三者具有同等重要性,根据相同权重将3个阻力面叠加运算,获得综合安全最小累积阻力面(图5-4)。
通过ArcGIS成本距离和成本路径计算,获得86个节点之间的所有最短路径,通过合并、去除重复交叉线路,获得潜在安全廊道(图6-1)。以廊道连续性和完整性为原则,基于村落与区域交通网和水网的关系梳理优化潜在廊道,确定6条主要安全廊道和数条次要安全廊道,形成景观安全廊道网(图6-2,表4)。
表4 腾冲传统村落景观主要安全廊道
图6 腾冲传统村落景观安全廊道(6-2中序号对应表4内容)
运用ArcGIS成本距离工具,计算节点和综合阻力面间的成本距离,并采用过往研究常用的直方图分析法[16]获取阻力转折点值,将节点景观安全环境分为3级(图7-1)。同时,根据节点与廊道的空间线性分析结果可知,主要廊道两侧1km范围内涵盖62.79%的节点,3km范围内涵盖84.88%的节点,5km范围内涵盖94.19%的节点。因此,以1、3、5km为半径进行缓冲分析,形成主要廊道所辐射的3级景观安全环境(图7-2)。最后将二者叠加,获得覆盖全境的高、中、低敏感环境区。
图7 腾冲传统村落节点(7-1)与廊道(7-2)的景观安全环境(7-2中序号对应表4内容)
将获得的节点、廊道、环境等安全组分进行叠加关联,得到腾冲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图8),包括作为景观安全核心的86个节点(4个一级节点、17个二级节点、19个三级节点、46个四级节点);6条总长528.69km的主要安全廊道、主要廊道向两侧延伸的总长为252.81km的次要安全廊道;以及3类区域环境,即1488.72km2的高敏感环境,占总面积的25.47%;1586.92km2的中敏感环境,占总面积的27.15%;2769.36km2的低敏感环境,占总面积的47.38%。
图8 腾冲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图中序号对应表4内容)
基于对86个节点的4级安全分类,确定对应的传统村落保护策略,即在现有保护制度的基础上施行差异化的分级保护与管理措施,以实现精准保护、轻重有序、持续推进。
1)一级保护村落:施行最严格的村落整体保护与管理,保留传统生活方式,禁止任何破坏活动。恢复村落自然和农耕景观,充分发掘和运用传统文化,建设区域文化保护与展示中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适度配置商业、旅游等服务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反哺村落保护。
2)二级保护村落:严格保护与管理村落核心区,恢复整体历史风貌。加强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和历史建(构)筑物修缮,有序推进其他区域有机更新。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资源力量,在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创造发展机遇。
3)三级保护村落:加强村落整体风貌管控,着重保护村落格局、重要节点和自然田园景观,提升公共环境品质、改善基础设施质量。创新民居建造方式,引导村民按照相关规范新建或改造房屋,树立村民主体保护意识。
4)四级保护村落:遵循相关规范进行控制性保护,防止其被周边村落同化。
以优化形成的主要和次要安全廊道为纽带,串联4级传统村落,形成自腾冲盆地到各区域中心以及向周边辐射的廊道网络体系。根据廊道缓冲区分析,在廊道1km辐射范围内施行相关保护措施。
1)主要安全廊道:以主要道路、河流为基础,以河谷为环境基底,统筹沿线传统村落、名胜古迹、田园景观等,加强沿线自然和农业景观的整体保护,形成乡土景观的重点保护与开放区域。优化游憩线路的连续性和便捷性,改善绿道、滨水步道等线性空间,完善沿线教育、解说、科普和观赏系统。以休闲游憩活动串联传统村落,强化村落之间的叙事逻辑与人文交流,提升农事活动参与,形成腾冲全域的主要游憩线路。
2)次要安全廊道:提高其与主要廊道、重点村落的可达性,完善山地线路交通设施建设,增加必要的游憩设施。因廊道多处于山地环境,需要维持与修复廊道的生态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为休闲游憩活动提供绿色空间。
环境的高、中、低敏感度分区,对应以传统村落为中心的区域景观3级保护区划分。根据不同安全敏感度分别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措施,加强腾冲传统村落及全域乡土景观的整体保护。
1)核心区(高敏感环境):对区域村落景观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对抗外部干扰的能力较弱。因此,核心区应重点保护村落遗产及其环境,维系和修复生态及农耕景观,严格限制人为的高强度开发,禁止破坏性活动;平衡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允许适度的旅游开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2)缓冲区(中敏感环境):是高敏感环境向低敏感环境过渡的地区,对外部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缓冲区直接影响核心区的村落景观安全,应限制开发的范围与强度,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和农耕景观的保护,特别是与村落生境相关联的环境。
3)协调区(低敏感环境):多为区域内森林覆盖率高的中高山地,土地开发强度低,较少受到人为干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核心区的生态景观背景,应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禁止区域建设和开发活动。
本研究聚焦区域尺度下的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提出一个兼顾遗产安全、生态安全和游憩适宜的构建逻辑和研究方法,即通过“辨识节点-建立阻力面-提取安全廊道-划分安全环境-判别安全格局”的研究步骤,建立“节点-廊道-环境”的安全格局,制定“村落-廊道-区域”的保护策略。在本研究中,节点辨识采用多元遗产重要性价值评价方法,避免了传统村落无差别选取的缺陷;不再局限于遗产安全这个单一目标,而是聚焦文化遗产安全、自然生态安全和休闲游憩适宜3类目标,选取多阻力指标,赋予不同系数和权重;通过阻力面判别廊道位置、走向与连接,并实现景观安全环境分区。
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研究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本研究的不足之处需要在未来加以优化。首先,研究重点聚焦腾冲市范围内,未考虑其与周边乃至更大区域的互动关系。其次,研究中存在对景观因子、阻力参数等设定的选择和取舍,其赋值方法可以进一步探讨。再次,研究明确了廊道位置,但缺乏廊道宽度及其辐射宽度的深入分析,如何确定廊道宽度使其发挥最佳景观安全功能是后续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此外,在区域传统村落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将全域文化遗产纳入研究范畴,构建更为全面的文化景观安全格局。
当今城乡文化遗产割裂严重,传统单体式的保护理念面临严峻挑战。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研究探讨了区域文化遗产及其周边整体保护的可行性,其创新和实践意义在于将研究视野拓展到区域层面和生态、旅游等其他领域。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其综合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和景观生态等多学科,聚焦区域尺度下的传统村落景观,为区域或跨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了新的建构模式。作为一种区域规划方法,其将乡村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人工环境相联系,为确定遗产廊道和保护区范围、区域城乡开发强度等提供依据,并进一步运用到历史文化保护、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等规划中;同时,作为一种遗产保护方法,其不仅能够维护区域传统村落景观品质,维持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平衡,而且能够更好地提升传统村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注:图3~8的底图引自云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云南”(https://yunnan.tianditu.gov.cn),其余均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