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在,遗存与更新
——以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教学楼改造设计为例

2023-10-18 10:02李申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8期
关键词:阶梯教室教学楼校区

李申

0 引言

针对同一空间不同时期的构造节点,从材料、工艺、施工工艺方面对新与旧进行融合是既有建筑改造设计的关键。以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教学楼改造项目为例,通过改造设计展示历史与现在、遗存与更新,以构造节点的融合阐释新与旧的友善对话。

1 项目背景

1.1 国家“十三五”规划

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教学楼改造项目立项于2016年末,恰逢“十三五”时期,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十三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行城市科学设计,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倡城市修补改造。”

1.2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体现国家形象和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地区,应促进设计美化城市,发挥规划设计在城市空间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再生、城市存量空间再生等领域的作用,营造多样性的文化特征和社区功能,通过修复改造实现城市品质提升,增强居民的幸福感。

项目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因与历史悠久的“动物园批发市场”仅一墙之隔,故改造设计与“动物园批发市场”的疏导治理有着紧密联系,应积极疏导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推动校园空间提升与区域产业升级联动。改造项目的实施既可促进展览馆街区的修复,又能提升区域空间的品质。

1.3 发展战略与发展布局

北京建筑大学校园规划既要遵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整体发展战略,又应贯彻校方自身的“两高”发展布局:①《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在京部分普通高等本科教育机构有序整体迁出;②北京建筑大学“两高”发展布局将大兴校区定位为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西城校区则向研究生培养基地、创新基地和重要智库转型。

2 项目概况

2.1 校区历史与现状

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校园风格与展览馆周边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接近,此后经几十年持续建设,逐步形成现在的规模(见图1)。本次改造范围包括2号教学楼、3号教学楼与阶梯教室,3处建筑均于20世纪80年代竣工(见图2)。

1 改造前的西城校区教学楼

2 改造范围

西城校区校园环境现存问题如下:①校园建筑整体风貌混乱,校内不同建设年代及风格的建筑共存,在设计风格、材料使用及颜色搭配上较为混乱,缺少整体形象规划,紧邻的1号教学楼、2号教学楼分别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50年代的坡顶、灰砖墙与80年代的平顶、彩色水刷石墙面反差极大;②校园空间功能布局不集中,随着学生规模扩大及院系专业扩张,校内持续建设教学楼、图书馆、专业教室,但缺少统一规划、布局分散,给师生使用带来不便;③校园人文环境特色与公共服务属性缺失,单体建筑之间缺少体现人文内涵的景观空间。

2.2 建筑主体与环境

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较有代表性的1号教学楼、5号教学楼及6号教学楼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均已完成建筑外立面和室内空间的更新改造,并延续1949年初的外立面设计风格。本次改造范围内的建筑虽是20世纪80年代校园扩建更新的产物,但当前仍存在结构有待加固、机电设施陈旧、教学空间使用方式与当下脱节等问题。

3 改造策略

改造设计以统一校园整体风貌为目的,整合空间关系,采取“巧利旧、适更新、新旧融”的策略。

3.1 巧利旧

3.1.1 外形修旧,沿袭经典

改造设计的首要目标是保留校园中心建筑区原有的空间序列和空间尺度。中心建筑区风貌以面对东侧正门的1号教学楼的“中西折衷风格”为标准,针对不同年代的建筑在形式上进行适当统一,改造后的教学区(包括1号教学楼、2号教学楼、3号教学楼、阶梯教室、4号教学楼、5号教学楼、5号实验楼)沿袭20世纪50,60年代的建筑风格,但功能布局更加合理,空间利用更加便捷。

3.1.2 因势利导,修旧利废

旧材料与旧工艺为建筑保留时间的痕迹,赋予空间历史维度的传承与迭代,改造设计采用的“利旧”方法如下。

1)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外立面改造沿袭校园建筑既有风貌,采用从下至上的“三段式设计”,即花岗岩基座、红砖墙体、中式坡顶。将室内主入口门厅的木框玻璃门更换为断桥铝玻璃幕墙门,采光及保温效果更佳,空间更加通透。门厅处的室内外空间界限既已弱化,则装饰材料的过渡也要做到自然而然,故门厅墙面延续红砖墙材质,辅以木饰面和涂料等,地面铺设与室外地面效果接近的仿花岗岩地砖来实现室内外空间的延续(见图3)。

3 改造后的门厅空间3a效果3b实景

2)修旧利废,降本增效 通过调研得出楼梯作为室内最重要的交通空间,其踏步原为水磨石地砖但现已陈旧老化,若进行大量替换和修复处理则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过高,故采用与走廊地面协调的材料重新铺装。楼梯钢木栏杆扶手保存相对完好,进行简单的防腐修复处理后仍可继续使用。改色后的扶手既与建筑整体经济简洁的装饰风格统一,又留存了“老楼记忆” (见图4)。

4 翻新的楼梯和保留修复的扶手

3.2 适更新

3.2.1 适应新时代的使用方式

1)提升舒适度 改造设计通过研究使用需求,经过多专业协调,为使用者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阶梯教室楼共上下2层,建筑落成时间相对最晚,空间更加符合当下的教学模式,在布局并未大调整的前提下进行结构加固、机电系统升级、装修改造。对于机电系统升级来说,增设空调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在建筑落成年代,空调尚不属于教室的日常配置。改造设计为阶梯教室提供了整齐的设备带和具有声学功能的吊顶,设备带解决了照明、风口、消防、弱电等机电布置问题,吊顶装饰板具有一定的美观度且可控制混响时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工程施工被迫多次中断,由此造成了经济上的压力,故设计师对改造方案进行了相应调整,直接露出大面积建筑顶板,将原有的下送风形式调整为两侧送风,将管线与风机集中设置于窗与柱之间的通道。改造后的阶梯教室净空更高且冬暖夏凉,通过悬挂少量的阻燃织物妥善解决了空间混响时间的问题(见图5)。

5 阶梯教室改造前后对比5a改造前5b改造后

2)更新教学空间使用模式 上述未改变使用功能的教学用房实现了教学方式迭代、教辅设备换代。与阶梯教室不同,2号教学楼、3号教学楼原有功能为普通教室,而改造后楼内低层空间则要调整为图书馆,故空间布局应结合图书馆的使用要求。在参照现行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将既有教学空间改造为图书馆是对设计师能力的考验,经过多专业协作,改造后的图书馆功能完善、布局严谨、动线合理(见图6)。

6 图书馆效果6a空间布局6b室内环境

3.2.2 新功能和新设备的引入

通过对教学空间重新规划,将公共课教室集中设置于固定的教学楼内,本次改造范围内的2号教学楼、3号教学楼的低层空间作为图书馆,中间层空间作为教师办公室,顶层空间作为专业教室。在对既有建筑进行结构加固的基础上,改造设计既满足了图书馆对密集书柜的要求,又增加了电梯等设备,在上述设备及设施的加持下,改造后空间的使用效果更佳。

3.2.3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针对既有建筑室内空间进深大且存在黑房间的问题,采用主动式采光设计引入自然光线,顶层设置排烟天窗,既满足排烟要求,又保障充足的采光。

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加强室内空间的自然通风,顶层房间之间墙体不封至顶,以自然循环形式提升空间的舒适度(见图7)。

7 顶层空间

针对声环境要求较高的空间进行隔声和降噪处理,如通过布局关系及设置隔声门使动静空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可避免彼此的声音干扰。

3.3 新旧融

3.3.1 功能融合

基于功能需求,合理利用改造前的建筑形态进行空间组织,使改造后的建筑形态有利于发挥新功能。2号教学楼顶层为延续校园整体风貌,保留墙体并重新设计坡屋面,以新工艺重塑的顶层空间不仅隔热、隔声效果更好,还具有充足的采光和舒适的层高,成为校内极具特色的“天光画室”。

3.3.2 工艺融合

结合既有建筑结构设计墙体,针对原有房间面积较小且不利于改造后使用的问题,通过结构验算在墙体局部开洞口,再利用通高书架弱化墙体分隔,打破原有布局并改变动线,为师生营造在“书墙”中穿行、阅读的体验(见图8)。

8 工艺融合的设计路径

4 结语

“为旧建筑重新注入活力”既是对既有建造逻辑的延续又是对建筑生命的延展。“巧利旧、适更新、新旧融”的改造方式既保留旧建筑的价值,又将对校园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为相关类型的校园既有建筑改造设计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阶梯教室教学楼校区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阶梯教室清洁一体机
浅谈校园阶梯教室的音响扩声设计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教学楼,作文本里的方格 组诗
高校教室智慧照明研究
基于遗传算法的教学楼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教学楼自动门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