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亚斌,沈冬冬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普外三,河南 焦作 450000)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起源于胃黏膜上皮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1-2]。胃癌患者早期通常伴有恶心、呕吐以及腹胀等症状,症状不典型,大多患者确诊时病情往往发展至胃癌晚期,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3]。据统计[4],早期胃癌患者行手术根除治疗后,5 年生存率可高达90%,而进展期胃癌5 年生存率仅30%左右。由此可见,胃癌的早期筛查及诊断对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既往临床常采用胃镜检查对胃癌患者加以诊断,但此种方法对患者造成的痛苦较大且存在设备依赖性,影响诊断效果[5]。近年来,血清学指标检测因具有操作简便且无损伤等优势,现已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中。寻找特异性及灵敏度高的血清学指标以早进行胃癌的早期筛查是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是目前常用的胃癌筛查方法之一,具有方便、快捷、无创等优点;血清胃泌素-17(G-17)作为一种重要的胃泌素,也可有效反应患者的胃部病变情况[6-7]。本研究通过分析G-17、PG 水平单独及联合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为胃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及合理干预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1.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19 年12 月至2023年1 月因胃部不适至我院就诊的患者513 例,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胃癌组(n=116)、萎缩性胃炎组(n=218)和非萎缩性胃炎组(n=179),胃癌组:男性65 例,女性51 例,平均年龄(52.13±10.25)岁,平均病程(8.16±1.35)个月;萎缩性胃炎组:男性117 例,女性101 例,平均年龄(51.79±10.02)岁,平均病程(8.01±1.69)个月,非萎缩性胃炎组:男性99 例,女性80 例,平均年龄(52.26±10.78)岁,平均病程(8.11±1.25)个月。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癌、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者;无强直性脊柱炎、结缔组织疾病等;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心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参与研究前2 周内服用过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或接受过胃部手术者;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有严重精神疾病史。
1.2 方法
1.2.1 胃镜及病理学检查 对所有参与本实验的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并选取胃体(胃体小弯、胃体大弯)、胃窦(胃窦小弯、胃窦大弯)及胃角5 个部位进行活检,若胃镜检查显示只有胃粘膜有明显病变,则只需对病变部位进行活检,切取活检组织时注意切至黏膜基层,随后,常规制备石蜡切片,以备观察。
1.2.2 血清学测定 采集血清样本前2 周患者停止服用抑酸药,采集前1 天,停止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取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浆5 mL,离心后取上清液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G-17(上海梵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货号FT-P32428R)、PGⅠ(上海元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货号TH02225B)、PGⅡ(上海元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货号TH02226B),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要求进行。同时,计算PGR,PGR=PGⅠ/PGⅡ。
1.3 评价标准
1.3.1 病理学诊断标准 由2 名具有5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病理科医生对石蜡切片进行读片诊断,观察所有患者的病变情况并进行组织分级,胃体及胃窦的萎缩程度分别取小弯和大弯的平均值。
1.3.2 ROC 评价标准 采用ROC 曲线下面积(AUC)评价G-17 和PG 对胃癌筛查的应用价值,评价标准:当05≤AUC<0.7 时,表示具有较低的诊断价值;当0.7≤AUC<0.9 时,表示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当AUC≥0.9 时,表示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0.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检测方法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采用ROC 曲线进行分析,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各组血清学测定结果的比较 胃癌组患者的G-17 及PGⅡ水平均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胃癌组患者PGR 水平明显低于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三组间PGⅠ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的血清学测定结果的比较()
表1 各组患者的血清学测定结果的比较()
注:与胃癌组比较,aP<0.05。
2.2 各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的比较 血清G-17 和PG 联合诊断的应用价值明显高于其单独检测(P<0.05),其中,G-17 联合PGR 检测的应用价值最高(P<0.05),见表2、图1。
表2 各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的比较
图1 各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的比较
在我国,胃癌发病率居于所有恶性肿瘤首位,大多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确诊时通常已处于晚期,影响患者生命安全[8-9]。目前,胃癌主要依靠胃镜、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检出,但其检出率较低,受患者年龄、心肺功能耐受等多种因素限制,同时对内镜医师的技术要求较高,由此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如何提高胃癌筛查水平,降低漏诊率始终是胃癌患者临床诊治的关键。张慧玲等人研究发现[10],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糖类抗原125 以及人附睾蛋白4 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杨朝美等人研究发现[11],PGR 与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 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上述研究均表明血清学指标检测在胃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基于此,本研究重点分析G-17、PG 单独及联合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本研究中,胃癌组患者血清中的G-17 及PGⅡ水平均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患者和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其PGR 水平明显低于萎缩性胃炎患者和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且所有患者PGⅠ水平无显著差异,说明G-17、PGR、PGⅡ与胃癌病情进展密切相关。随着胃癌病情的进展,胃体萎缩以及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等病理特征加重,致使G-17、PGR、PGⅡ水平异常变化。本研究进一步采用ROC曲线分析发现,G-17 联合PG 检测胃癌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其单独检测,其中,G-17 联合PGR 检测的诊断价值最高。G-17 是一种酰胺化胃泌素,由胃窦及十二指肠G 细胞分泌、合成,约占胃泌素含量的90%,其可促进胃粘膜细胞的增殖、分化,刺激胃酸分泌,是反应胃窦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12]。G-17 呈高表达状态时,可加快萎缩性胃炎黏膜癌变,同时可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加快胃癌浸润、转移,其可用于提示胃窦的萎缩情况,但G-17 仅可通过胃窦情况反应胃癌的发生风险,故其单独检测时对胃癌筛查的敏感度不高[13]。PG 是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其可在酸性条件下被激活,转化成具有消化功能的胃蛋白酶,可反映胃黏膜功能状态[14]。根据免疫活性和生化特性可将PG 分为PGⅠ和PGⅡ两种亚型,其中,PGⅠ由胃底腺主细胞和黏液细胞分泌,主要在胃底部表达,PGⅡ由胃底腺、胃窦幽门腺和十二指肠等多种腺体分泌,可在全胃及十二指肠表达。当患者胃部出现严重疾病进展或胃黏膜萎缩时,胃底腺体数量减少或被幽门腺取代,PGⅠ水平下降,PGⅡ水平上升,致使PGR 水平下降,胃黏膜萎缩越严重,PGR 变化越明显,加之G-17 水平的检测,可充分反应全胃的病变情况[15-16]。同时,G-17、PCR 联合检测可减少个体差异以及各因子间混杂的因素,预测工作特性较好,由此,G-17、PCR 联合检测在胃癌筛查中诊断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G-17 联合PGR 检测在胃癌筛查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