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国故事:入境大学生“美丽中国”国家形象感知

2023-10-18 05:55陈蒙曦李科函飞
关键词:美丽中国入境维度

○魏 卫 陈蒙曦 李科函飞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的总方针,二十大强调要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美丽中国”建设(1)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2022-10-25)[2022-12-07],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当今的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稳步前进。但大国的崛起也不免质疑之声,部分西方政客与媒体以片面性、偏见化甚至污蔑性的言论刻意抹黑中国形象,影响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与评价。在全球化的新时期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2)衣长军:《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第141—148页。,展现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是我国提升国际声誉、巩固国际地位、扩大对外影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入境大学生作为联结境内外的民间纽带,他们来自世界各国和港澳台地区,在中国境内各地高校求学,能以第一视角亲身感受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面貌,可以相对客观且真实的向外传播中国形象。基于此,文章以入境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法,探究这一群体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方面的形象感知,从而较为全面地反映其对“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的感知现状,以助于“美丽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更加广泛的传播。

一 概念界定与文献述评

(一)国家形象的定义与研究

美国政治学家Boulding将国家形象视为一种“信息资本”(3)Boulding K E.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9,3(02),pp.120-131.,最早从理论逻辑上对国家形象进行解释(4)唐磊:《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国国际形象构建的理论与策略》,《人民论坛》2021年第31期,第22—25页。。此后Joseph Nye提出国家形象的“软实力说”(5)Joseph S N.Soft power.Foreign Policy,1990,(80),pp.153-171.;而Martin和Eroglu从公众感知视角对国家形象进行了定义(6)Martin I M,Eroglu S.Measur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Country imag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3,28(03),pp.191-210.;Simon Anholt则基于营销学观点提出“国家品牌形象说”(7)Anholts S.Understanding National Image.In:Competitive Identity.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7,pp.43-62.。国内对国家形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徐小鸽认为国家形象由“国际新闻流动形成”,强调国际新闻传播对国家形象形成的重要作用(8)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2期,第35—45页。;管文虎等将“国家形象”视为一个综合体,从国家的内外部公众评价视角对其定义(9)管文虎:《国家形象论》,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 23 页。;但考虑到不同主体对国家形象的判断存在差异,孙有中进一步将国家形象分为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进行界定(10)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国际论坛》2002年第3期,第14—21页。。90年代以来相关研究逐年增多,对国家形象的定义与建构也越来越具体,各国学者也对不同国家的形象进行了研究,虽然不同研究情境下的国家形象有所差别,但国家形象的多维度性得到普遍认可,如Martin和Eroglu认为一国整体形象涵盖政治、经济、技术三个维度(11)Martin I M,Eroglu S.Measur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Country imag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3,28(03),pp.191-210.;Allred等人开发了包括环境、经济、政治、国际冲突、工人待遇、职业培训及工作氛围7个维度在内的国家形象量表(12)Allred A,Chakraborty G,Miller S J.Measuring Imag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A Scale Development Study.Journal of Euromarketing,2000,8(03),pp.29-49.;雷宇等在研究中国国家形象时将其划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各个层面均具有多个衡量维度(13)雷宇、张宏梅、徐菲菲、梁浩翰:《中国国家形象感知的跨文化比较——以中国、英国、美国大学生为例》,《旅游学刊》2015年第30期,第23—34页。。

(二)“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相关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理念的核心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建设格局(14)新华社:《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央广网,(2017-08-13)[2021-12-10],http://country.cnr.cn/gundong/20170813/t20170813_523898169.shtml.。这一理念提出后,学术界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从多维度解读“美丽中国”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探索“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15)祝小茗:《刍论建设美丽中国的五重维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93—97页。、实现路径(16)穆艳杰、郭杰:《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2期,第57—62页。、建设评价指标(17)胡宗义、赵丽可、刘亦文:《“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9期,第4—7页。等。而关于“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的探讨尚在初期,徐鹏曾从传播学视角提出“美丽中国”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为中国形象的传播建构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与可操作化路径(18)徐鹏:《“美丽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初论》,《新闻世界》2015年第6期,第250—251页。;蒋依依从旅游学视角指出树立“美丽中国”的大国形象能够促进入境旅游的增长(19)蒋依依:《以国家形象与旅游形象有机融合促进入境旅游持续发展》,《旅游学刊》2018年第33期,第9—11页。;魏卫认为,在“美丽中国”视域下,国家形象建设的核心是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塑造五位一体的耦合协调之美(20)魏卫:《“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旅游吸引力研究》,《社会科学家》2020年第9期,第8—14页。。可以看出五位一体为“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凝练出了清晰的构架和明确的目标,但中国形象传播力度不够与国外生态话语霸权下的国家负面形象突出等问题依旧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进一步指示,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民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国家建设的目标(21)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2022-10-25)[2022-12-07],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时代挑战。鉴于此,基于“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围绕五位一体建设的视角研究中国形象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入境大学生中国国家形象感知研究

国内外对国家形象感知的研究多集中在营销学、旅游学和传播学领域,涉及产品来源国形象感知(22)李东进、安钟石、周荣海、吴波:《基于Fishbein合理行为模型的国家形象对中国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研究——以美、德、日、韩四国国家形象为例》,《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第5期,第40—49页。(23)Costa C,Carneiro J,Goldszmidt R.A contingent approach to country-of-origin effects on foreign products evaluation:Interaction of facets of country image with product classes.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6,25(05),pp.1 066-1 075.、目的地国家形象感知(24)Assaker G.Examining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Australia’s destination image.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2014,20(03),pp.195-210.(25)于鹏、张宏梅:《韩国国家形象感知与旅游意向研究——以中国潜在旅游者为例》,《旅游学刊》2016年第31期,第62—75页。、跨文化国家形象感知比较(26)孔建勋、赵姝岚:《大国在泰国的国家形象:基于亚洲民主动态调查的跨国比较》,《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15—23页。(27)Assaker G.Examining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Australia’s destination image.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2014,20(03),pp.195-210.等话题。有学者曾指出增强民间交流是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形象认知、增进其形象认同的有效手段(28)哈嘉莹:《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国家形象的自我构建》,《山东社会科学》2010第11期,第152—157页。,同时以民间力量为主体进行国家形象的传播,能够“消除基于西方意识形态霸权的权力话语叙事的排他性问题”(29)孙祥飞:《“异托邦”的中国形象: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外》,《新闻爱好者》2021年第10期,第17—21页。。现有研究针对海外华人(30)曾少聪、陈慧萍:《海外华人传播中国形象的理论探析与实践启示》,《学术探索》2021年第9期,第118—127页。、在华外国人(31)冯海燕、范红:《社交媒体环境下涉华新闻接触与对华态度——基于在京外国人的实证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41卷11期,第151—157页。、外国民众(32)余红、黄诚:《大国博弈:国家形象认知差异、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基于中美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比较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第150—161页。等群体探究了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与传播问题,但较少关注入境大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感知。已有研究多从传播学和社会学视角出发,以京广沪等单个城市的在华外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中的一个或多个维度探究该群体对中国形象的认知(33)邓禹:《广西东盟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启示》,《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3期,第57—64页。(34)牟蕾、吴勇毅、李婷:《“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及传播》,《青年研究》2019年第5期,第86—93页。(35)舒笑梅、董传礼:《来华留学生短视频接受与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年第43期,第50—55页。、看法(36)陈文:《两广地区东南亚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1期,第95—119页。(37)叶淑兰:《镜像中国:上海外国留学生的中国形象认知》,《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第14-26页。或评价(38)綦天哲、王乐、姚君喜:《外籍留学生“中国及中国品牌手机”认知和评价的实证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47卷第1期,第143—153页。,尚未有学者针对五位一体各个方面较为全面的探索入境大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感知,也缺乏对“美丽中国”各形象层面的深入探究。

(四)文献述评

通过回顾过往研究可知,学术界对国家形象尚无统一定义,也并未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39)刘义昆、杨兆祥:《面向新时代的国家形象研究:现状、不足与展望》,《中国出版》2017年第22期,第3—8页。,对不同研究语境下国家形象的内涵与建构也有不同解读,但对国家形象及其感知具有多维度性达成共识。而“美丽中国”在五位一体建设布局下,内涵丰富、意蕴博大,为中国的形象塑造提供了新思路;已有研究也论证了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之于国家形象的可行性与重要性(40)魏卫:《“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旅游吸引力研究》,《社会科学家》2020年第9期,第8—14页。,但相关研究较少,且尚缺乏有关入境大学生对“美丽中国”形象感知的研究,同时国内对教育与国家形象的传播也缺乏深入探究(41)哈嘉莹:《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国家形象的自我构建》,《山东社会科学》2010第11期,第152—157页。。作为切身感受和对外分享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了解入境大学生对中国形象的感知情况有助于我者知悉当前国家形象在塑造与传播中的不足,把握好新时代国家形象建设话语权,促进正面的中国形象被国际社会所认可。由此,本文立足于“美丽中国”的五位一体建设内容,以入境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该群体有关中国国家形象的感知进行实证研究。

二 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一)研究方法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确定了五位一体建设布局下“美丽中国”国家形象感知的维度和题项,以设计问卷进行调研。获得问卷数据后,利用SPSS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取入境大学生对“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的整体感知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随机抽样对入境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将定量的数据分析和定性的访谈结果相结合,研究该群体对“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的具体感知。

(二)问卷设计

“美丽中国”视角下的国家形象是“五位一体”的表征,因而对中国形象的感知将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形象五个方面。在国家形象感知的现有研究中,对政治(42)Martin I M,Eroglu S.Measur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Country imag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3,28(03),pp.191-210.(43)雷宇、张宏梅、徐菲菲、梁浩翰:《中国国家形象感知的跨文化比较——以中国、英国、美国大学生为例》,第23—34页。(44)叶淑兰:《镜像中国:上海外国留学生的中国形象认知》,《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第14—26页。和经济(45)Allred A,Chakraborty G,Miller S J.Measuring Imag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A Scale Development Study.Journal of Euromarketing,2000,8(03),pp.29-49.(46)陈文:《两广地区东南亚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1期,第95—119页。(47)牟蕾、吴勇毅、李婷:《“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及传播》,《青年研究》2019年第5期,第86—93页。维度的讨论较为普遍,部分提及文化(48)雷宇、张宏梅、徐菲菲、梁浩翰:《中国国家形象感知的跨文化比较——以中国、英国、美国大学生为例》,第23—34页。(49)牟蕾、吴勇毅、李婷:《“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及传播》,《青年研究》2019年第5期,第86—93页。(50)舒笑梅、董传礼:《来华留学生短视频接受与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年第43期,第50—55页。、社会维度(51)于鹏、张宏梅:《韩国国家形象感知与旅游意向研究——以中国潜在旅游者为例》,《旅游学刊》2016年第31期,第62—75页。,而鲜见将生态(52)Allred A,Chakraborty G,Miller S J.Measuring Imag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A Scale Development Study.Journal of Euromarketing,2000,8(03),pp.29-49.维度纳入研究范畴。因此本文借鉴现有评价“美丽中国”建设的指标(53)时朋飞、熊元斌、邓志伟、李文杰、李星明:《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建设水平动态研究——基于生态位理论视角》,《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第33期,第1 317—1 323页。,对“美丽中国”国家形象进行维度构建,初步获得“经济形象感知”、“政治形象感知”、“文化形象感知”、“社会形象感知”以及“生态形象感知”5个研究维度用于设计研究问卷。问卷题项的确定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的成熟量表,再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编写和完善。

问卷包括中国形象感知测量量表和个人基本信息两部分,其中形象感知测量题项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选项“1”至“5”对应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考虑到入境大学生的语言使用习惯,问卷采用中英双语设置。为确保英文问卷表述的准确性与专业性,研究采用英汉回译的方式,邀请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授、研究生以及中文水平较好的英文母语者对问卷内容进行检查和修改。

研究于2021年7月-8月在广州通过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进行预调研,回收得到30份问卷,根据预调研的情况,对题项作进一步修订。由于疫情波动影响,样本较难获取,正式调研分别于2021年9月-11月和2022年10月-11月以线上和线下问卷发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一方面在北京、成都、重庆、广州等地的外国餐厅、大学校园等入境学生聚集地发放问卷;另一方面依托问卷网面向我国境内多个省份的入境大学生发放问卷。共计发放207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18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92%。

三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描述性分析

对有效问卷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结果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信息统计

注:“一带一路国家”数据的统计是对各大洲中一带一路国家的单独统计。

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显示,截止2018年共有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万余人来华留学,各来源地区人数占比分别为亚洲59.95%、非洲16.57%、欧洲14.96%、美洲7.26%、大洋洲1.27%(54)教育部:《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04-12)[2022-10-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经多方了解,2019年末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因各国/地区防疫政策的不同,中国境内的入境大学生数量未发生大幅变动;由于本研究所获问卷数据来自全国各省市目前在中国境内的入境大学生,表1中来源国/地区统计显示,五大陆地洲的入境大学生均参与了调查,人数占比同2018年各大洲入境大学生人数比例相当,因此研究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来源国/地区统计情况还可以看出,生源分布呈现出以周边国家/地区为主的多元化特征,即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要生源地(见图1),且约一半的入境大学生来自一带一路成员国。这可能是由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吸引了大批邻近国家或地区的学生来中国境内求学,也可能是地理距离降低了来华留学对欧美等国的吸引力。

图1 入境大学生来源国家/地区分布 图2 入境大学生在中国境内月均支出

由表1还可知,调研所覆盖的入境大学生性别比例相当,以20~24岁的青年为主,大部分人具有大学学历。在来中国境内求学时长的统计上,考虑到近两年疫情的影响,问卷划分了长(1~5年)、中(6~12个月)、短(6个月以下)三个时段,结果显示,长期在中国境内的入境大学生数量最多,短期的数量最少,这也与疫情爆发后新增入境大学生数量减少的现实情况相吻合。此外,大部分入境大学生在中国境内的月均支出为4 000~8 000元,仅有不到六分之一的人月均支出低于4 000元(见图2)。而中国大学生月均生活费大部分为1 000~2 000元,仅有10.6%的人月均生活费超过3 000元(55)新京报:《大学生平均生活费近2 000元,为啥还不够花?》,新浪财经,(2021-11-01)[2022-06-10],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1-11-01/doc-iktzqtyu4695878.shtml?cref=cj.,相比之下,入境大学生在中国境内期间经济情况相对优越。

四 入境大学生对“美丽中国”国家形象感知整体分析

(一)信效度分析

为验证维度和题项设置的合理性,使用SPSS对有效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KMO=0.861>0.7,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P<0.05,说明量表适合作因子分析。因此基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旋转法提取公因子,删除载荷低于0.5以及在多个公因子上载荷均较高的题项,获得13个题项和4个公因子,其中社会形象感知与生态形象感知综合在同一维度,与本研究预设的5个维度有所偏差,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在现实情境中,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具有强关联性,二者的界限相对模糊,导致调查对象对社会形象和生态形象的评价趋同。基于此,最终得到的4个公因子分别为“政治形象感知”“文化形象感知”“经济形象感知”及“社会与生态形象感知”,对整体解释程度达67.142%。进一步对问卷进行可靠性检验,Cronbach’s α为0.840>0.8,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因而问卷量表各题项设置较为科学合理,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二)整体形象感知均值分析

通过均值计算获得入境大学生对“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的整体感知情况与各维度形象感知的集中性特征,结果如下:

根据表2,入境大学生有关中国国家形象整体感知的均值得分为3.964分(5分制),且各维度形象得分均超过3.5分,说明该群体对“美丽中国”国家形象整体持认同态度;从各形象感知得分具体结果来看:文化形象>政治形象>经济形象>社会与生态形象,表明入境大学生普遍对文化形象最为认同,其次分别是政治形象和经济形象,社会与生态形象认同度较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正面的国家形象的传播;结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在2019年开展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的结果:海外18~35岁受访者对中国整体印象评价积极,中国国家形象得分为6.6分(10分制)(56)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课题组、于运全、王丹、孙敬鑫:《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2019)》,《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20期,第90—95页。,与之相比说明我国对外整体形象有所提升,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表2 国家形象感知均值分析结果

(三)整体形象感知方差分析

考虑到入境时长(57)舒笑梅、董传礼:《来华留学生短视频接受与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年第43期,第50—55页。、文化价值观(58)雷宇、张宏梅、徐菲菲、梁浩翰:《中国国家形象感知的跨文化比较——以中国、英国、美国大学生为例》,第23—34页。和政治意识形态(59)马得勇、陆屹洲:《国家形象形成的心理分析》,《国际政治科学》2022年第1期,第114—148页。等因素可能影响入境大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感知,本文将“求学时长”和“来源国家/地区”作为分组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探究“美丽中国”国家形象感知在不同求学时长和来源地的入境大学生群体中的情况。由于非洲和大洋洲的样本过少,因此在研究地区差异对国家形象感知的影响时,主要针对港澳台地区、亚洲国家和欧美国家进行了探究,结果如下:

由表3可知,不同求学时长和来源地的入境大学生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方面的形象感知无显著差异,说明求学时长和来源地的不同并未对入境大学生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感知造成显著影响,但也可能是因为互联网和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国家形象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入境大学生可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有关中国各方面的讯息,进而弱化了时间和地域对其在中国国家形象上的差异化感知。

表3 多因素方差分析主体间效应检验

(四)整体形象感知相关性分析

为探究各维度形象感知间的联系与对整体形象感知的影响,进行形象感知维度相关性分析。

表4显示,国家形象感知的各维度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正相关,表明各形象感知维度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

表4 感知维度相关系数矩阵

1.政治形象感知与其他形象感知间相关系数最大

即政治形象对其他形象的影响最大,我国政治上的民主稳定与对外开放对建设文化、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正面形象具有主导作用。其中政治形象感知和经济形象感知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分别是社会与生态形象感知和文化形象感知,这反映出在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下,我国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最为深远,而且在提升社会与生态形象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对外传播。

2.社会与生态形象感知和其他形象感知间相关性较强

表明社会与生态的发展和经济、文化发展也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进行经济建设是以社会与生态资源为基础,加强社会与生态建设,有利于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巩固经济强国形象;而坚实的经济基础又能保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建设社会与生态形象。另一方面,文化贯穿社会与生态建设的全过程,实现社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文化的指导,良好的社会与生态建设又能反过来促进文化的发展,提升文化形象。

3.经济形象感知与文化形象感知相关性系数最小

说明我国虽然始终坚持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但文化和经济在发展上的联系还不够密切。从文化角度来看,文化在转变为生产力的物化过程中,自身的内涵和价值未被充分有效利用。从经济角度来看,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GDP从1978年的3678.7亿元增至2021年的114.4万亿元(6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年。,但发展质量不够高,缺乏与文化的紧密融合,尤其是制造业,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占比近30%(61)张圣琪:《中国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央广网,(2021-03-01)[2022-06-10],https://www.chinanews.com.cn/m/cj/2021/03-01/9421917.shtml.,而2021年《世界品牌500强》名单中我国上榜品牌44个,仅占8.8%(62)马燕:《2021年世界品牌500强发布,谷歌、亚马逊、微软排前三,中国品牌有44个》,扬子晚报网,(2021-12-08)[2022-06-10],http://www.yzwb.net/zncontent/1809347.html.,可以看出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有吸引力、有价值、蕴含中华文化内涵的国产品牌。

五 入境大学生对“美丽中国”国家形象感知深度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各维度形象感知题项得分情况如图3柱状图所示,可见入境大学生对“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的感知在各个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深入分析各维度形象感知及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在前文整体形象感知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通过访谈法作进一步探索。

图3 “美丽中国”国家形象感知各题项得分

鉴于此,研究于2022年10月17日—25日在182位问卷调查对象中随机邀请了11位入境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由于大部分受访者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已通过5级,因此访谈以中文为主;每位受访者的受访时间在20~30分钟,在征求受访者同意后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记录。访谈超过8个对象时,信息达到饱和,最终由访谈录音获得近3万字的文本数据。将11位受访者按照“T*”进行编码,其基本信息如表5所示。根据访谈内容,对入境大学生有关“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的具体感知及其形成作如下分析:

表5 受访者基本信息

(一)底蕴深厚的文化大国形象深入人心

图3显示,文化形象感知得分最高,入境大学生高度认同中国的文化大国形象,反映在入境大学生普遍赞同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具有吸引力”并且“历史文化遗产丰富”。

1.高校教育主导传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访谈发现汉语课堂是入境大学生初步感知中国文化形象的主要途径,而课后则通过体验传统节庆、参观历史古迹、游览风景名胜等活动具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感知:“我们有中国文化课程,我还在广州吃饺子过春节”(T2),“我的课都跟中国有关……我在城市里散步或者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也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T3),“体验中国文化就是去旅游景点吧,像永庆坊、沙面这些地方”(T10)。

2.各类媒介助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境外大学生在入境前通过母国和家乡的各类媒介对中华文明形成初始印象,当他们入境后又借助中国境内的各类媒介进一步领略中华文明之美,“就是通过电视或者节目,比如说京剧这种相当具有文化色彩的东西,来之前和来之后的看法基本保持一致吧”(T11)。这也验证了前文对不同求学时长和来源地的入境大学生有关中国形象感知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分析,即媒介弱化了时间和地域对入境大学生关于中国国家形象感知的差异,增加了他们的认同感。

3.文学影视作品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东方文化

文学影视作品可通过与公众产生情感共鸣发挥构建国家形象的作用,入境大学生能在深入中国境内社会的基础上去观看和解读本土文学影视作品,在这些作品的叙事传输中以共情共景的方式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深化对中国文化形象的感知,如受访者T7谈到:“虽然中国不是我的国家,但有时候在中国看一些视频,心里对中国有种爱国(感),我看过一部电影叫《我和我的祖国》,让我很感动”。

(二)民主稳定与对外开放的大国形象已然成型

政治形象得分仅次于文化形象,其中“政治稳定”的评分最高,过半的人对中国“政治民主”与“对外开放”予以肯定,这体现了我国在政治上构建了一个稳定、民主、开放的大国形象。

1.政策与制度支持促进了对外开放形象的树立

中国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政策吸引了大批境外大学生来中国境内求学:“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的合作项目会免学费,所以我就来了”(T1)。为保障入境大学生在求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中国政府制定了有关入境留学的法规政策体系,自十八大以来还加大了针对入境大学生的政府奖学金投入:“政策上是有照顾的,就是有奖学金嘛,拨下来等于免费上大学”(T6)。一系列措施让入境大学生从政策和制度上感受到中国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2.稳定的政治局势保障了安定的社会秩序

中国对外一直奉行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对内始终坚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一些入境大学生对此深有体会:“我们那边也是民众投票,但在中国感觉民众的选择更能影响到国家的决策”(T11)。相比部分境外国家和地区的动荡不安,中国境内政治局势的和平稳定使得内部社会秩序的安定更加凸显,这也是许多入境大学生千里迢迢来此求学的重要原因:“在中国我有安全的感觉,因为全部地方都有政府管着”(T2)。

(三)繁荣兴旺的经济强国形象逐渐立体

由图3可知,大部分人赞同中国“经济发达”,说明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有目共睹;而对“中国人很富裕”和“中国产品质量高”的态度趋近中立。

1.数字消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得益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我国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仅需一部手机就能解决各种日常需求,消费更加便利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入境大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数字消费的便利:“比如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嘛,如果你要出去,就不用带wallet”(T9),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入境大学生对中国经济繁荣、发展迅速的感知。

2.经济形象提升有赖于入境大学生对中国产品的深入了解

通过访谈得知,题项“中国产品质量”的得分较低是由于许多入境大学生对国产产品缺乏了解,一方面是产品使用习惯使然,另一方面则归结于国产品牌知名度不高:“有的我知道,李宁,然后美的,我之前以为美的不是中国的,最近发现海尔也是”(T7)。还有一些入境大学生对中国产品的评价仍囿于原有刻板印象,如受访者T9表示:“在印尼很多产品是中国进购的,很便宜,但质量一般”。这进一步说明经济形象的提升亟需与文化加强联系,同时还需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此外,入境大学生对中国人富裕程度的感知评分不高则是因其与本土社会的联结以学校学习和日常交流等表层互动为主,与当地居民的交往有限,因而对国民经济状况缺乏了解。

(四)社会和谐与生态宜居的东方大国形象尚待努力

表2中社会与生态形象的均值评分排名最低,其中题项“具有良好的公共服务”得分较高,而“空气质量好”得分较低,说明入境大学生普遍认同中国具有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但对生态环境评价的积极性不高,我国在生态环保行动上仍需继续努力。

1.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彰显社会服务体系的优越性

中国境内各省份在社会服务体系上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医疗、教育和交通等方面,入境大学生也能从中受益。来自台湾省的受访者T4提到:“参加医保跟内地同学是一样的,内地政府对我们跟内地同胞的照顾越来越一致”,受访者T5也谈到:“国际学院的老师会安排我们每年买一次健康的保障...还有你们的科技啊、教育,感觉你们有很多很厉害的地方”。受访者T9还表示:“这里地铁和公共汽车很多,一个人要出去就比较方便”。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善与便捷让入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身体验到中国境内社会服务体系的优越。

2.植被覆盖提升措施成效显著,绿水青山彰显生态新风景

大部分入境大学生认为中国的植被覆盖率高:“我之前没有来过中国,没想到绿化做的蛮好的”(T10),“来之前我也想过,这边会不会因为人多、车多啊,二氧化碳的排放会相当多,来之后发现并没有,这边绿植做的挺好的”(T11)。还有受访者表示中国在环境绿化问题上相较之前有明显进步:“我觉得环境还不错吧,绿植没有我在国外见的多,现在比以前改进很多”(T6)。从调查和访谈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植被覆盖率提升措施成效显著,“绿水青山”的新形象被入境大学生所认可。

3.居民环保意识薄弱阻碍环保措施落实,部分城市空气质量亟待改善

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人对“中国注重环保”表示中立甚至否定。通过访谈发现,这可能是源于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的产生:“像有些河水就有垃圾飘着,或者就掉在垃圾箱旁边”(T6)。有受访者也指出居民的环保意识仍较薄弱:“大家环保意识没有很到位,就是乱扔。而且很少看到有人带饭或者可以重复利用的杯子”(T10)。一些去过中国北方城市的受访者还提到北方的季节性雾霾污染问题:“感觉中国南方污染不太大,北方有些城市有雾霾,空气比较差”(T2),这说明我国环保工作还有较大进步空间,尤其是针对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季节性雾霾的治理,仍需加大监督和实施力度。

六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在全球化的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与塑造面临新的时代要求,作为良好的民间沟通纽带,入境大学生在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与国际沟通中的作用愈发凸显。而时下少有学者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研究入境大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感知,且对于“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国家形象构面与感知研究给予关注较少。基于此,本文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视角切入,对入境大学生的中国国家形象感知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入境大学生对“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的感知形成四个维度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入境大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感知包括文化形象感知、政治形象感知、经济形象感知、社会与生态形象感知四个维度。与“美丽中国”五位一体的建设层面相比,社会与生态层面合为一个感知维度,说明我国的文化形象、政治形象与经济形象已较为成熟和立体,形象区分度较高,入境大学生感知较为深刻;而社会形象与生态形象的区分度则较低,入境大学生对此感知不明显。

2.入境大学生对“美丽中国”的整体国家形象持认同态度

由均值分析结果,入境大学生对“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的总体评分达3.964分(5分制),且各形象维度得分均超过3.5分,说明入境大学生对五位一体各个形象层面的评价较为积极,对“美丽中国”的整体国家形象持正面态度。与2019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中国家形象6.6分的评分结果(10分制)(63)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课题组、于运全、王丹、孙敬鑫:《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2019)》,《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20期,第90—95页。相比,外部公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分有所提升,达到较好水平,这反映出“美丽中国”的国家形象被“他者”认同,五位一体布局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受到外部公众的普遍认可。

3.入境大学生“美丽中国”国家形象感知维度均值得分依次递减

在形象感知具体得分中,文化形象>政治形象>经济形象>社会与生态形象,且文化形象得分远高于其他,表明国际民间力量的沟通仍以跨文化交流为主,入境大学生可作为重要的文化沟通桥梁,传播中国文化大国的形象,以此促进其他层面形象的广泛传播;其次,从社会与生态形象得分最低可以看出在社会与生态建设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居民文明习惯的养成、垃圾分类等环保措施的落实有待加强监督与引导,空气质量的改善仍需未来重点关注。此外,因网络媒介的传播作用,不同求学时长和来源地的入境大学生对“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的感知无显著差异存在。

4.入境大学生“美丽中国”国家形象感知维度的相关性具有差异化特征

据形象感知相关分析结果,各形象感知维度间均呈正相关,其中政治形象感知和其他维度间相关系数最大,社会与生态形象和其他维度间相关系数次之,经济形象感知和文化形象感知间相关系数则最小,说明政治制度保障对于推进“美丽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社会与生态方面的发展和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之间也息息相关,同时还反映出文化和经济之间有待加强联系,尤其要关注如何将文化充分且高效的转变为生产力的问题。

5.入境大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具体感知呈现出多维立体与内涵丰富的结果

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结果,入境大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感知具体表现为: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底蕴深厚的文化大国形象深入人心;对外开放政策与稳定的政治局势推动了民主、稳定与开放的大国形象成型;科技化、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使繁荣兴旺的经济强国形象逐渐立体,但国产品牌知名度和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居民不文明行为与季节性雾霾问题成为阻碍社会和谐与生态宜居的东方大国形象输出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各维度形象通过相互影响,共同促使入境大学生在整体上感知到一个鲜明、生动的“美丽中国”形象。

(二)研究启示

根据上述研究发现,入境大学生通过在中国境内学习和生活,亲身感受到中国在文化、政治、经济、社会与生态形象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能够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方面发挥重要的媒介作用。据此也对新时代“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与传播提供如下启示:

首先,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要加强对外宣传,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媒介,尤其是网络自媒体等非主流媒介,巧借新媒体东风,助力打造线上国际民间交流平台,以民间传播为主力,带动文化形象更广泛传播。其次,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将优势文化资源充分融入文化产业,助力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产品牌在全球“出圈”,推动实现文化经济发展的大繁荣。再者,通过政治的稳定开放、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让包括入境大学生在内的更多外部民众感受到美丽中国的积极变化。根据前述分析总结,进一步构建如图4所示“美丽中国”视域下中国形象他者感知的评价模型,以期更直观、立体、全面的评价与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与对外输出成效。

图4 “美丽中国”国家形象他者感知评价模型

七 研究不足与展望

“美丽中国”不仅是一个诗化的愿景,更是当前中国形象建设的本底支撑。国家形象的外部感知是我国在国际化进程中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与研究课题。现阶段入境大学生是感知与传播中国形象的最佳他者,国际社会可通过该群体感受到一个鲜活、真实、吸引人的美丽中国,而不仅仅是将认识停留在宏大叙事的层面。文章依托当前“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背景,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建设布局对国家形象的维度进行构建,既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整合与完善,也是对时代要求与发展趋势的响应。但由于前期受疫情波动影响,问卷发放受限,所收集的有效样本较少,在对各形象感知维度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时,未将样本数较少的非洲和大洋洲入境大学生纳入分析范围内,后续研究应在条件允许前提下增加问卷发放渠道以补充相关来源地的样本进行分析。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入境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非法入境
学《易》当像老子、孔子那样入境悟理
品读入境悟情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