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第四届丰子恺散文奖颁奖之故,往石门湾去,谒丰先生,同行的还有诸多文友和丰先生的后人。白墙黑瓦依旧,绿荫碧水仍在,习习凉风中,我们仿佛来到了过去的那个水乡小镇,静谧、安详,蓝天中跃出的低低的云正无声地讲述着遥远的故事。
京杭大运河流经石门镇时,优雅地拐了一个120 度的大弯,丰子恺的家就在大运河转弯处的支流边上。他的童年、他的一生都与这迷人的“一弯”相系,这条弧线为他明媚的生命添注了神奇的注脚,这条弧线与他的缘缘堂,与那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亲切记忆紧紧相依。
1914年,16 岁的丰子恺坐上了运河里的客船,带着母亲为他准备的寓意“高中”的糕和粽子,往杭州考学。那个时候,这位未来的漫画家、散文家还叫“丰仁”。他报考了三所学校,后来,他选择了以第三名的好成绩考中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学期间,因为语文成绩优异,丰先生颇受老师单不庵的器重,单老师精心为他取了双名“子恺”。谁曾想,这个名字日后成为了历史上一颗耀眼的星。
丰子恺自述,他去过那么多的地方,除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唯有杭州让他一生牵挂,他说:“杭州可说是我的第二故乡。”一地与一人是万千宇宙与沧海一粟,也是深情与至味,个中情感奇妙且美。
丰子恺少年时求学杭州,在游历了东瀛、闯荡了上海滩之后,他于1934年携家人在杭州皇亲巷、马市街、田家园一带居住生活,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7年春,丰先生又来到了杭州,在静江路(今北山路)葛岭一带租了一处小屋,开始了“门对孤山放鹤亭”的悠闲日子。可以说,杭州承载了他少年时的梦想,也见证了他事业和人生丰润时的诸多美好时刻。丰子恺写过不少杭州美篇,他既写西湖的船,也写杭州的六桥三竺、山明水秀,还写钱塘江的潮水、远郊塘栖的枇杷。朴素的文字里,流露出他对杭州无限的赞美和深切的情谊。都说杭州风景秀美,最让人着迷,然而,美景正如美人的颜,稍纵即逝,真正得以长久的是气质、是情感价值。杭州之所以让丰先生难忘,不仅因为杭州湖光山色美,更因为杭州之于他特殊的意义。按丰先生小女儿丰一吟的话说:“杭州是他事业的起点站,是他所崇敬的老师给他指明努力方向的值得纪念的地方。”
在人生尚有无限可能性的时候,年少的丰子恺幸运地遇见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遇见了李叔同、夏丏尊等诸师,在一师所受的滋养是他一生的宝贵财富。
丰子恺不会忘记第一次见到老师李叔同的那个场景。音乐课,这门在大家看来可有可无的课程,却被老师以全然谨慎又认真的态度对待着——早在学生进班之前,李叔同已经端坐讲台,等学生们都到齐了,他向学生们深深鞠了一躬,接着,给学生们订立了课堂规矩,再带大家步入音乐世界。此情此景,很难不让顽童们有所触动、受到激励。丰子恺,这位从小镇走出来的少年,在一师开始了他系统的艺术学习之路。日后,丰子恺在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实践方面也开创出了自己的风格,像聂耳、丁善德等中国早期的音乐家,都是读着丰子恺的音乐著作打开音乐殿堂的大门的。
丰先生更引人注目的身份是漫画家,他开创了一种既新也旧、既美也俗的艺术风格。在他的画里,我们常常能看到人生的各种况味,也能感受清澈的爱和温暖的情。带他走上绘画之路的正是老师李叔同。丰子恺在一师学习的第三年,李叔同成为了他的绘画老师。李叔同有一双识人、阅人的眼睛,他看到了少年丰子恺身上的天赋与热情。一个暮春之夜,李叔同鼓励丰子恺,日后可以往绘画方向努力。一位好老师,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个夜晚的风里一定带着迷人的甜香,而丰子恺也受那甜香的指引,立志将生命奉献给艺术。
杭州不仅是丰先生的艺术启蒙之地,也是他文学之路的启航地。丰先生曾说过:“我倘不入师范,不致遇见李叔同先生,不致学画;也不致遇见夏丏尊先生,不致学文。”丰先生的漫画成就太耀眼,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他的散文创作发出的光亮。郁达夫评价丰子恺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他画笔之上”。丰先生的写作,观照日常中的细小点滴,观照人间趣味、人生百相,文中透着智慧、思考与博爱,再细读,还能闻见一阵淡淡的禅味。语文老师夏丏尊对他的影响颇深,夏师给予了丰先生“妈妈的教育”,给予了他“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勇气。不过,相较于夏师,丰先生于字里行间、生活处事中多出了更积极的态度。
懵懂少年时,面对选择,常常犯难,若遇良师,指点一二,从此迈上康庄大道,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经历。丰子恺在杭州拥有了这样一笔财富,这样的杭州,怎能不让他难忘?
今天,在丰子恺先生曾经居住过的皇亲巷,可以在巷口看到丰先生的半身雕像,也能在居民楼墙体上看到大片的丰子恺漫画墙绘。当年,正是在这儿,丰先生写下了《钱塘江看潮》《山中避雨》等名篇。几十年过去了,住在这儿的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惦记着这位可爱的老邻居,感恩着他留下的诸如“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