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晚年的作品《变动的城市》,写作风格坦诚直白,且不加注解。在论述自己的核心观点时,主要调动的是自己一生的知识积累,从全球史角度预测人类城市的乐观未来。虽然当年他与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一样,认为人类诸文明虽有漫长变迁过程和价值观的巨大差异,但也都分享规律性的生老病死周期。在“西方的衰亡”无法挽救之际,会有“亚洲的崛起”;而若是大家都能有效借鉴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人类就有合作与共赢。类似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总是潮涨潮落、盛极而衰、否极泰来。对有些读者而言,汤因比的宏观大历史分析方法也许是过时的,但真正的大家风范往往经得起时间的冲刷,“帝国衰败”的话题从罗马灭亡一直讲到今天,只不过传统的忧患危机意识换成了网络新闻话语中的“贩卖焦虑”。
读《变动的城市》,就是要欣赏汤因比渊博通透的全球史知识,尽量不带偏见审思过去的主观愿望,以及他从海量文明史料中如何提炼共同规律的深邃见解。与那些永远想用未来主义来解决当下困境的西方学者不同,汤因比强调的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他的著作让我们注意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重要节点,提升概括文明进程中的各种关键要素,从而拉伸观察现实的视野、保持扩展和更新观念,因为我们都太容易陷入历史的狭隘主义和日常的眼前问题,如武力冲突、经济滞涨、交通拥堵、中年换岗、生存压力、年轻人不想婚育等等。
汤因比一生游历和阅历广泛,著述与时俱进。他年轻时亲历“二战”带给世界的恐怖现实,所以反对“国家”至上,主张分析“文明”才能得到历史经验的结晶。他晚年时又对“人类聚居史”的新概念产生好奇,虚心地与同辈和晚辈学者们交流,转而将贯穿文明历程的“城市史”作为自己的思考新视野。汤因比对“城市研究”的好奇,也因为城市建设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筑规划、交通运输、生物生态、工程基建、艺术休闲等几乎所有文理学科,无形中已经吸引了各种智慧的流动聚集和交叉应用,他为这种“聚合”感到特别兴奋和深受鼓舞。在《变动的城市》一书中,他用自己最擅长的史学修养,将世界重大城市变迁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既简洁生动又清清楚楚,并用他敏锐过人的学术直觉预言:自古以来的人类社会城市化推进,必将促使21世纪的人类世界进入大都市群时代,或者他说的“世界城市”时代。未来世界性城市群的共建和互动关系决定了人类文明的未来远景和命运。
汤因比是喜欢透过现象谈本质的学者,所以他不像现在的新历史学者或微观历史写作,他不会单独谈枪支、茶叶、玉米或流行病,但他关心河流、山脉和城市是否沿海等战略性地缘特征,他讨论的许多差异性城市现象是首先需要归纳分类的,比如《变动的城市》对古代城邦、首都城市、机械城市、世界城市等不同类型有详略有别的分析。
他提醒人们既要重视不同城市产生的“原点”,重视城市体现的文化特性和社会管理模式,也要看到城市的发展史更多地体现了人类聚居方式深刻改变的相似相通性。无论是最初的西方城邦或东方集镇,还是现在的各地旅游名城或首都圣城,人类聚居都是为更多人过上人性化生活提供机会和可能。城市看上去是在集中消费周边地区的物产,但其实城市也向周边或全域的人们随时提供最迫切的需求,尤其是各种提升生活质量的服务。所以,人们必然会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聚集,通过城市来梦想和实现更好的人生。
汤因比总结说,历史上各种城市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的另一个相通之处就是城市的双重效应,城市让人的生活更幸福也同时让人受到更多束缚。城市让人爱恨交织的原因不仅仅是权力集中或贫富差距,更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开放和内卷。比如他在书中举到这样的一个案例:几年前,“我”从美国丹佛前往机场的路上,经过了一片城市郊区的好房子,“我”得知那里原来是白人聚居处,但目前几乎住的都是“排外的黑人”,房子和周围都打理得极好。
接下来,他的分析就毫不留情、深入本质:“有三个方面戳中了我”,首先这些新来者足够富裕、有教养和自豪愉悦。其次是欧洲的中产者也会觉得这里的居住条件体现了富有的状态。最后是同城的大多数白人视这个现象是灾难,因为他们正在迅速地搬离这个区域。汤因比还直言不讳说:“这些新入住的黑人仍是二等公民,因为他们的经济成就和教育程度高是通过花钱的方式显现出来的。”汤因比承认产生了这些想法是悲伤和令人沮丧的,他的观察领悟在今天会冒犯太多人,但他强调的是:“不同收入、习惯和体质的人生活在城市,与生活在乡村相比会产生更多的心理影响。城市会令人更紧张,大都市比一般城市令人压力更大。人类在为自己创造更大机会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更大灾难。我们最好主观上承认这种爱恨交织的城市生活是必然的、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如果人们以为城市的各种代价甚至罪恶可以通过“回归乡村”来逃离,那么汤因比的认识则是:现在人们能够看到的地理上的乡村早都“不再是真正的乡村”,而是用城市的规划和统一模式在进行新式经营的城郊或大城市群的不同区域。那些屋前屋后的草地、菜地和阳台及高速公路上的鲜花,抚慰的是城市生活中的孤独、焦虑和乡愁,实际也早已经是科技、生物和休闲的产业化供给而已。
总之,汤因比写于半个世纪前的这本晚年之作虽然篇幅不大,却是城市史的一本百科全书式写作。他如数家珍式地从古今城市发展路径中汲取勇气、智慧和远见,体现的是一种大格局的人文精神。他的旨意不是同情帮助那些由意识形态划定的特定弱势群体或移民、难民,而是对全球爆炸性增长的城市及城市人口作出整体关怀,对“人类聚居”的未来希望作出展望。如果说国家之间会有战争,文明之间会有冲突,那么人类从何处可以获得必要的合作共识呢?通过汤因比这本书的视角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上各种大城市群之间生生不息的各种人员、物品和信息的超级流动,还真是那更值得投入建设性智慧和创造性才艺的希望空间。由此,这本书也提示我们:在中国经济崛起和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当下,我们应该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更好更快地提升我们的城市自觉和城市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