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爱华
在新时代,相关部门可以利用新兴技术对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进行拍照和扫描,采集、制作和存储相关信息,将实物进行等比例缩小,以三维立体的方式进行展示,再添加语音等功能,构建完善的多媒体演示系统。以数据形式记录红石峡摩崖石刻、石窟现状,构建全方位实景浏览系统,为人们全面展示红石峡摩崖石刻、石窟的整体面貌,实现人们与石刻文献的互动,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提高石刻文献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进一步实现石刻的永久保存。
建设数字博物馆可以全面展示并详细介绍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特点。比如,云南省安宁市的温泉摩崖石刻群“安宁摩崖石刻”小程序已上线,人们进入小程序点击AR实景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石刻以及具体介绍信息,包括该石刻的具体年代、题书人员、大小、背后历史故事等,有利于增加人们对石刻文献的了解,提高对石刻的兴趣。相关部门推出小程序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云游”红石峡的需求。
建设数字博物馆可以减少人群聚集,进而减少对石刻文献的损害;还能帮助相关部门制定全面的保护措施,提高石刻文献的利用率,让石刻文献“活”起来。在建设数字博物馆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复原石刻文献,并对石刻文献的各细节信息进行储存。例如,甘肃省博物馆与腾讯“博物官”共同推出“文物数字化”新玩法,利用3D文物交互等手段,实现对文物的数字化多维度开发,为参观者提供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综合性观展体验和互动玩法。将这一新玩法应用到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数字化保护中,能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石刻文献,展现石刻文献的艺术价值。
要想让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活”起来,扩大其影响力,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相关部门就要利用数字技术收集与统计石刻文献的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与储存,实现石刻文献资源共享。
红石峡摩崖石刻有“小碑林”“塞上碑林”的美称,其石刻文献以汉字为主,还有部分满文,字形大小不一,间隔疏密程度不同,上下错落有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如下图。
图 摩崖石刻文献(作者自摄)
相关部门首先应明确石刻文献的尺寸和数量,并收集石刻文献的相关信息。过去,记录、整理与保存石刻文献信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如果使用纸质文档进行存储,存在信息体量大、保存困难以及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等问题。这既不利于对石刻文献展开深入研究,也不利于传承石刻文献背后的历史文化。而利用数字技术能够解决以上问题,将石刻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便于多人同时访问和使用,进而更好地推动石刻文献的深入研究,传承和发展石刻文献背后的历史文化。
其次,创建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用于发布与传播石刻文献信息,并为人们提供详细的信息查询和浏览服务。还可以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制作科普视频,提高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石刻文献。此外,可以在科普视频的评论区与用户进行互动,回答用户的问题,介绍用户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可以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提高用户的参与度。
最后,应提高对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信息进行公开宣传与传播的重视程度,让石刻文献在人们心中更加立体和鲜活。例如,与当地的旅游机构、文化机构或其他组织联合宣传与推广石刻文献,共同策划相关活动或展览。这样可以扩大石刻文献的宣传范围,更好地保存与传承石刻文献。
在新时代,结合现今认知科学与生物技术,利用VR和AR等手段复原石刻文献的题刻场景,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感受我国历史与文明发展的瑰丽与精彩。这不仅有利于增进观众对石刻文献的认识,还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与传承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
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展现了我国文化艺术成果以及民族、宗教大融合的进程。
在文化艺术方面,以“河山千古”为例,其字体为楷体,四个字方方正正,体现出楷体横平竖直、结构严谨、整齐匀称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价值。
在民族、宗教大融合方面,以“中外一统”“安内攘外”“汉蒙一家”等为例,其体现出了红石峡地区的区域特点。该区域自秦汉以来就是匈奴、党项等游牧民族与汉民族长期杂处融合之所,是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九边重镇”。因此,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在研究民族与宗教大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现代旅游价值方面,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展现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游客数量逐年增加,红石峡景区应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与安全设施,如停车场、游客休息处、游客服务中心、医务室等,还应配备触摸屏查询系统和监控系统等。此外,红石峡景区应将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投资。例如,打造集婚纱摄影、农家乐自助烧烤、素质拓展、户外野营及冬日滑雪场等于一体的基地,提升景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生态公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红石峡景区具有现代旅游价值。为了促进红石峡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旅游业发展带动当地餐饮服务业发展,相关部门需要了解景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例如,在景区开发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在保护好石刻文献的同时,注重景区的创新发展。
红石峡景区和镇北台片区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旅游规划和管理机构,制定共同的旅游发展策略,将两地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景区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应通力合作,贯彻“多规合一”的思想,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策略,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红石峡景区的基础设施,提高景区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增加景区旅游收入。
1.整合资源,建设龙头景区
一个地区是否具有旅游吸引力,主要取决于该地区是否有知名度高、具有特色的产品和龙头景区。红石峡摩崖石刻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石刻书法宝库,也是一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的景点。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景色,还可以领略到丰富的人文历史风情。不仅如此,镇北台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为“三大奇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依托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陕晋宁蒙甘区域中心城市,榆林古城零散分布的景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承担起龙头景区的使命。
首先,相关部门应采用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的系统思维对榆林古城进行统筹规划,整合与盘活当地资源,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并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点设计景点,规划旅游路线,丰富旅游内容,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当地厚重的民俗文化。其次,建设一个以文物保护为核心,以旅游休闲为引擎,以旅游地产为延伸,以关照三农、统筹城乡为基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景区,充分发挥其在旅游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2.创新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管理体制与机制运行较为灵活,有利于各个管理部门的人心往一处拧、劲往一处使,在保护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基础上,发挥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历史文化价值、民族大融合价值、水利价值以及现代旅游价值,提高红石峡景区的影响力。例如,与旅游公司进行合作,结合市场需求对该地进行旅游开发,创新商业模式,利用投资入股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经营业绩。
以发挥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水利价值为例,对红石峡灌渠遗址进行保护,有利于研究陕北地区古代水利建设的成就,传承与弘扬古代水利建设智慧和先进文化。红石峡灌溉工程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相关单位应以“申遗”为契机,从管理创新角度探究与建设跨部门管理体制与机制,建立多部门协调、共同管理机制;此外,相关部门应明确自身职责,协调配合,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实现职权统一;还应在保护好红石峡区域灌溉遗产的基础上发掘其灌溉价值,与旅游公司进行合作,将红石峡摩崖石刻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让游客在游览红石峡的过程中可以深度体会到灌溉工程和摩崖石刻文献的价值。这一方式有利于实现旅游产业、文化遗产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融合,促进该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展现该地的现代旅游价值。
3.立体营销,扩大区域的影响力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众多文化遗产,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旅游景区更是不在少数,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等。可以说,红石峡摩崖石刻并不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为了吸引游客前来旅游,了解石刻文献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相关部门在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曝光度,让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榆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魅力。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榆林应加快红石峡摩崖石刻区域智慧旅游建设,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各项要素于一体的旅游区域,增加与游客的互动,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升景区影响力。
数字化保护是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实现长期保存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其影响力与知名度,展现其浓厚的历史文化。相关部门在对其现代旅游价值进行开发时,应以文物保护为核心,重视榆林区域资源的整合与盘活,促进区域整体发展,构建以市场需求为主的一体化旅游区域,进而促进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