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涛 张 奎
陕西省合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东部,农业人口38.6 万人,耕地面积112.6 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县,也是全省32 个粮食主产县之一。为破解传统“小农户”耕作模式下技术落后、效益低下、种粮意愿不高等问题,合阳县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路径,创新推出“选拔式”上岗、“订单式”托管、“保姆式”服务、“链条式”扶持等一系列举措,更好适应了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造血式”培育优化“谁来种地”主体资源。针对托管主体如何培育、服务模式如何延伸、托管业务如何开展等问题,整合县域资源,强化联合协作,借助家庭农场升级、农民合作社提质、社会化服务组织孵育“三大工程”,实行选拔上岗、组团服务、功能互补,有效解决服务内容不专、服务事项不全、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一是本土主体奠基。全面整合县域服务资源,成立全省首家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合社,筛选规范现有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9 家,整合后统一管理农机手158 人、农机具200 余台(套),县域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6 万千瓦,日均作业能力3 万亩,实现从“单一作业”向“全程托管”转变。二是外来主体引智。引进中化陕西农业、金丰公社等3 家大型农服企业,通过行业引领推行MAP 先进服务模式,对接帮带10 家本地服务主体,促进农业生产托管由“单项服务”向“全产业链”延伸。三是示范基地聚能。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农业高校、知名农资企业和本县农业技术单位建成集“农技、农机、农资、农询”为一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采取“农资+服务”“科技+ 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式,进一步拓展托管服务范围和服务半径,促进技物结合、技服结合,推动服务质量从“一专一能”向“多专全能”发展。
“订单式”托管破解“成本效益”供需矛盾。面对“大国小农”现状制约和农村户均耕地规模较小、“小农”耕收成本走高、粮价波动等问题,以降本、节资、惠农为出发点,采取“集中采购、联合作业、项目补贴”等方式,先后实施“耕、种、管、收”全流程和个性化托管15 万余亩,带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376 户6.4 万亩,有效降低投资成本,提高耕作效益。一是集中采购农资。深入调查统计县域种粮大户和农民的种、肥投资需求,由合作社牵头与农资企业统一谈判价格,集中采购农资,合作社提取2 元/亩的组织手续费,极大程度简化县镇村三级经销商代销环节,每季每亩可降本25 元,实现农资从企业直接到田间地头。二是联合开展作业。采取“主体联合、分区实施、全域调度”模式,合理调配农机资源,开展集中连片作业,有效解决了原来单独作业“回头作业费时、更换设备费工、往返距离费油”等问题,最大化释放单机作业潜力,每亩可降本15 元以上。三是因需配备农机具。利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苏陕协作等专项资金,首批为金峪镇南永宁村、同家庄镇长洼村等5 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注入资金270 万元,购置无人植保机、全喂入式收获机、拖拉机等农机设备26 台(套),采取整体租赁、集体自营、委托代管等3 种方式,向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毗邻村(社区)提供服务,做到主体管理、就近调配、集体收益,年均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1 万元。
“保姆式”服务促进“托管项目”科技转化。针对传统耕作模式需要农民自己算农时、选农资、雇机手,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又容易延误农时等问题,因地制宜制定标准、强化监管、引进设备,倒逼服务主体“用心管”,引导广大农民“放心托”。一是规范服务标准。在全省率先出台《小麦、玉米托管服务标准》,就作业模式、农机选用、时节范围、质量价格等制定8 项26条标准化清单,由农业农村等行政主管部门随机抽取3%的服务对象进行跟踪督察、暗访问效,保证服务标准和质量。二是配齐监测设备。对接“农芯科技”“惠达科技”等设备厂商,将开展托管作业的动力设备、无人机等机械接入中国农服平台共享数据库,实现日常托管作业轨迹、耕作质量、服务效果全程实时监测、作业数据云端储存,为县级托管项目监管、服务主体作业调度、群众实时查看质量提供便利。三是融入现代智能。将北斗导航、遥感卫星、无人驾驶协同应用到项目实施中,通过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示等方式指导农业生产,大幅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单季粮食作物亩均增产达40 公斤。同时,结合订单溢价提供收购农产品服务,有效解决“小农户”产品销售难问题,实现亩均增效120 元左右。
“链条式”扶持打通“集体农户”双赢渠道。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为纽带,统筹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拓展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范围,解决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项目匮乏、收入薄弱等问题。一是发挥集体组织优势。推广“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托管模式,确定18 个村(社区)为首批试点,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动群众,整村推进全程生产托管,先后提供整村托管服务3 万余亩,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服务组织费15 万元,实现集体农户双便利、双受益。二是探索土地入股分红。在全县选定4 个村(社区)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模式,由村(社区)将农户土地统一流转到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生产经营投资,以“保底+分红”方式交由一心、鑫农2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程托管,农户在每亩300 元土地流转租金的基础上,还可获得500 元的二次分红,集体经济组织获利90 多万元。三是灵活“政担”扶持。县财政注资300 万元与陕西农业担保公司合作,每年提供“政担”担保6000 万元,由农行、建行、邮储银行、陕西信合向服务主体提供“主体贷”、向社员提供“农机贷”、向服务对象提供“托管贷”等金融支农贷款460 万元,大幅缓解服务主体和托管户耕种阶段的资金压力。四是落实惠农补贴。县财政按照每亩70 元标准补贴项目资金500 万元,对参与农业生产托管项目的服务主体进行补贴,支持服务主体升级农机装备,提升服务能力,并对参与小麦、玉米“耕、种、管、收”全程托管的农户免费提供病虫害防治和机械收割服务,真正做到主体有效益、农民得实惠、粮食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