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耀
近年来,重庆市渝北区坚持党建引领、加大财政支持、强化运营监管,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全区173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均净收益超过10 万元。2021 年底,集体经济组织累计缴纳税金686 万元,向群众分红1060 万元,逐步实现从“依靠扶持”开始向“反哺贡献”转变,党组织与农民群众利益联结更加紧密,有力提升了党组织影响力和凝聚力。2022 年,实现经营性收入2.57 亿元。
一是党建引领。建立区、镇、村三级工作体系,成立了由区委组织部部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区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党委书记亲自抓集体经济发展,村支书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第一责任人”,全区村党组织书记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占比达95%以上。
二是“输血”扶持。2019 年,渝北区落实资金4860 万元,向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注入启动资金30 万元,主要用于发展产业;明确规定400 万元以下非高技术要求涉农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由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实施;全区行政事业单位优先购买村集体生产的农产品,增强其“造血能力”。
三是强化运营。将闲置国有资产由村集体运营。将闲置旧办公楼、旧校舍、农房、土地等资产交由村集体运营管理;鼓励扶持村创办经济实体,形成了现代农业、物业经营、“三产”融合、资源开发、资产盘活、服务创收等发展模式,逐步改变依靠财政“输血式”的发展;用活土地经营权,以股权为纽带,动员农户以土地、资金入股,通过宜机化规模化整治建设现代化果园,建立起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2∶8 的利益分红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食用菌厂、有机肥料厂、农产品加工厂、种植养殖基地等115 家中小型企业,通过实业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一是发展不平衡,同质化较严重。各镇、村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城镇化进程差异也较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平衡,出现地区分化、强弱分化的格局,多数村都是发展柑橘、李子、梨子等传统种植业,缺乏抱团发展、差异化发展思路和途径。
二是市场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村集体经济业务市场化程度不高,过度依赖财政补助、机关事业单位购买农副产品和项目扶持,增收项目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较大,以市场化理念发展经营业务程度不高。以2022 年为例,全区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性收入2.57 亿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通过优先委托项目及购买农副产品拨付资金2 亿元,占比77.82%。
三是集体经济规范化管理水平与发展速度不匹配。虽然全区层面建立了《渝北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章程》《议事决策制度》《“三资”管理制度》《社务公开制度》《监督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办法》,每年行业主管部门也开展了针对村居干部和集体经济组织相关人员的联合培训,但在各类巡查、检查过程中,还会发现项目流程管理不严谨、基础资料档案管理不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
四是村集体经济管理人才缺乏。渝北区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管理人员还是以村干部为主,村干部除负责农村日常事务外,还要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不论是专业化程度还是工作精力都有局限性。
一是差异化发展。渝北区虽地处重庆主城,但农村范围面积大,各镇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不均匀,建议通过财政引导、企业投入、金融机构支持等方式,分区域、分产业做好村集体经济发展业态规划,形成各板块协调、互补、联动发展机制,避免同质化竞争,增强区域村集体经济组织竞争力。
二是加强与市场融合。鼓励村级集体经济与拥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开展合作,高效配置集体资源,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逐步减少“输血”依赖。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建议政府出台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税费、用地、吸引人才回流等优惠政策,降低相应准入门槛,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村在外务工人员及各界青年才俊回到乡村,共同参与建设。健全农村社会福利保障机制,实现既能吸引人才又能留住人才的目标,激发加入村集体经济组织干事创业积极性。
四是强化“数智管理”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采取“一网多平台”的架构,建设以“三资”监管平台为依托,账务处理、资金账户实时在线监控平台为手段、集体资产交易平台为核心的管理服务系统,搭建起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服务体系。同时,借助“外智”,通过市场化手段聘请代理记账公司,规范财务管理水平;探索引进集体经济组织“合伙人”,通过利益联结、入股、管理分红等模式,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数智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