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倩
(涡阳县第四小学 安徽亳州 233600)
为了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将这种教学方法融入知识讲解过程中,树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将微课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书本知识讲解透彻,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多样化,朝着多学科素养发展。
“互联网+”教育的内涵是指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情境的创设方式,来设计教学中出现的内容和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新颖别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面对这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观看视频预习要学的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讲解学生不理解或理解不到位的知识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线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信息教具如“互联网+”技术、多媒体设备等,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与其他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教学比较新颖,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教学内容比较直观、精简等。从目前小学数学实践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应该先要掌握理论知识,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整合疑难知识内容,进行微课教学,灵活表达恰当的教学活动。通过微课进行数学教学,学生增长了不同的课堂体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目前,“互联网+教育”机制获得长效发展,很多学科教师取得较好的实践成果。而从小学数学教学角度来看,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科教学改革的发展。首先,一些教师没有做好学科教育教学目标调整工作,且教师教育能力不达标。为了充分体现网络平台的教育价值,教师需要综合分析当前的教育形势、社会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围绕“互联网+教育”的内涵调整和完善学科教学目标,确保后续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的阻碍,难以实现“互联网+”视域下的教学目标。例如,一些学校仍旧是以学生成绩的提升为教育目标;部分学校育人目标针对性不足。其次,一些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在教学中未能与时俱进,没有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一些教师在育人过程中,依旧是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没能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教学效果较差,且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思维的发展。
许多学者认为,“互联网+教育”的实质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其他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和教师交流信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自身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因此,“互联网+教育”体现了人、物、机三者之间的互联互通,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对教育进行了整体性和局部性的创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变革,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飞跃。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将互联网技术融入教育,而不是互联网技术支配教育。
1.跨界连接
“互联网+”其实是运用全新技术手段与其他行业资源进行跨界融合,从而促进行业转型以及增值。当互联网与教育相融合时,其可以“+”任何环节,教育、评价、管理等都可以成为“+”的内容。但是,无论哪个环节相加在一起,可以实现跨越界限连接。例如,“互联网+”课程,将传统课程与现代技术完全融合,接受课程教学理念和表现方式方法的系统变化,实现课程从线上到线下的转变,形成了新的课程生态,创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能满足当今信息时代的需要,也有利于信息时代课程本身的战略性变革。
2.创新驱动
“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有以下创新之处。首先,全新的教育形式汇集了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其中有MOOC、微课等,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其次,新兴的信息技术如云计算、虚拟技术等对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更具生态性
“互联网+教育”不只是对传统教育的完善和补充,同时也进一步优化教育的内部环境,改善教育生态。在全新技术手段支持下,教师关注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体现。
1.结合教学需要提前设计微课
数学教师在开展几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对相关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寻找相关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选择最适合制作微课的内容,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并且教师在制作视频的时候需要考虑微课“微”的特点,注重时效性,视频时长一般为5—8分钟。数学教师还可以加入表情包、GIF图片等有趣元素,最大限度地动员学生参与,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例如,“正方形及其面积”一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生动有趣的微课教学视频。根据教学重点,笔者在微课中增加了面积的定义和周长的定义,使学生了解正方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以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跨越的新目标。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6×4的长方形面积、6×5的长方形面积,拓展到正方形面积6×6、长方形面积6×7,自然过渡到正方形的概念及其面积公式,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保证了教学效果。
2.借助微课突破教学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数学知识逻辑性强,学生很难充分掌握。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微课突破这些难点。例如,在认识数字10~20,笔者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制作微课,再现图形和数字,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数字10~20的理解。笔者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准备20根小木棒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互动。课上播放利用20根木棒进行组合的微课视频,让大家根据视频内容提示,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观看视频时,组织学生从20根木棒中数出13根木棒,进行自由组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数数。例如,可以每次数1根棍子,每次数2根棍子,每次数5根棍子,最后将10根棍子绑在一起,再数3根棒子,让学生形象地理解“10个1等于10”。教师借助微课,从形象知识过渡到抽象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有效突破难点。
小学生直观意识较强,综合意识薄弱。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树立发展意识,充分保证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比如“方向和位置”一课,教师把学生带到学校操场,通过直观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方向和位置的辩证关系,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学习这一部分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观察时,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如我们站在校园里,校园的正东方向是幼儿园,幼儿园的正北方向是农林局。消防队在学校的正南方向,影剧院在消防队的正西方向,社区服务站在消防队的正东方向。农林局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影剧院在学校的哪个方向?社区服务站在学校的哪个方向?笔者将这些问题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草图,学生了解了位置在草图上的显示状态,进而理解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位置关系。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教学效果明显。
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地表达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图形教学中,图形相互转换,是教师应重点讲解的知识内容。典型的内容如“圆面积推定”教师可利用信息载体中的画板区域,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内容,激活旧知。然后用几何画板拆分圆,在信息技术强大功能的支持下,将其拼接成近似长方形。通过计算和整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π”的内涵,得出圆形面积公式。因此,在复杂图形教学中引入信息载体,可以简化复杂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深度思维。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认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例如,在“面积和周长”这一节相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容易混淆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笔者在新课导入时播放微课。视频详细说明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面积是面积单位的总数,其内涵为乘数的乘积;周长为矩形四边之和,其内涵为数字之和。之后,笔者利用画板的红色绘制和颜色填充功能,区分两个概念,加深理解,避免混淆。再以“三角形面积”为例,学生掌握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概念的区别,但对三角形面积缺乏直观了解。因此,笔者利用画板中的分割和移动功能,让学生观察进而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
基于互联网技术手段,数学教师讲解完一节课内容后,可以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总,绘制成思维导图,上传到班级学习群和在线学习平台,帮助学生课后复习,通过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方向,进行补缺补差。大部分教学平台都设有评论板块,因此,数学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开通自己班级的评论板块。学生遇到复杂的知识点,可以随时在评论板块提问。教师根据教学平台的记录,及时发现问题,解答问题,将其作为网络教学的重点内容。
小学数学教师要改变育人态度,转变育人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互联网技术,改善目前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率低的状况,实现多种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发展。数学教师要迎合时代潮流,找到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适应点,建立新的教学体系,推动教学改革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