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2023-10-18 21:55张俊祥张蓝木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6期
关键词:变阻器滑动精准

张俊祥 张蓝木

(1.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 2.合肥经开实验学校 安徽合肥 230000)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看见”学生了吗?传统课堂中,面对一个班几十位学生,教师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看得见每一位学生,但却无法“看见”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变化、思考过程。在课后的作业练习中,受限于空间距离,更是无法及时“看见”每一位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无法做到及时了解,精准指导。但是,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给老师们带来了“慧眼”,这些问题都可以不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能够被及时“看见”。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笔者所在的区域,所有教师都通过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2.0的相关考核。与此相对应的是,笔者所在区域的中小学校均设有“智慧课堂”设备专用教室。所以,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水平,都足以适应这个时代的教育教学需求。但是据了解,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很少使用信息技术来深层次地辅助教学。究其原因,是教师们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优势不够了解,对信息技术在日常工作中强大的辅助能力了解不足。笔者希望通过两则具体案例,简要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所凸显的优势,分析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学生精准帮扶的作用,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的探究。

一、案例一:信息技术助力物理实验,让学生的探究过程被“看见”

“电阻和变阻器”是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探究影响电阻的因素和通过实验寻找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能根据具体要求正确地连接滑动变阻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方便描述具体的设计方案;另一个是滑动变阻器与之前学习过的电路元件不同,它共有四个接线柱,根据排列组合共有6种接法,这6种接法在学生的分组探究中,很难同时呈现各组的想法。因此,在传统课堂中,由于时间的限制,让全体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都被“看见”是很难展示出来的。

针对以上问题,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通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拍照上传功能,将学生讨论设计的实验方案展示在屏幕上,促进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学生按照设计好的方案,连接实际电路,完成对实验数据的测量,用同样的方法把数据传到大屏幕上,此时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组的实验数据,再通过对各组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出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更可以借此数据探讨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

在引导学生认识变阻器时,教师通过对收音机的选台和调节音量控制旋钮出现音量变化引出一个新的电路元件——滑动变阻器,接着出示滑动变阻器,让学生观察它的结构。组织学生自学滑动变阻器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滑动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而我们只需要接两个线,该如何接线?有哪些接线方式?不同的接线方式对电路又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每位同学把自己的连线方法截屏上传,然后分类总结,得到6种接线方法。接着让学生就这6种方案分组探究,观察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对电路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同上、同下”这两种接法不能改变电阻,因此,这两种方法可以排除,从而得到正确的4种接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滑动变阻器“一上一下”的正确连接方法。

在最后的课堂小结中,通过思维导图,构建本节课的内容框架,并通过学生发表观点,找到本节课还存在的疑问,便于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学情,“看见”学生的不同思考。

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原本复杂的电路设计和滑动变阻器的接法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介入变得更加直观与简单,让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思维变化过程能够被“看见”,也使得相对枯燥的仪器使用方法教学充满乐趣,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案例二:信息技术助力数学计算,让学生的计算过程被“看见”

“百分数与分数的改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百分数”中的一个课时,在这样的计算课上,老师们有太多想要了解的:孩子们的计算过程都是怎样的?全班会计算的人有多少?谁还不会算?等等。在传统的计算课堂上,老师们无法及时且全面了解这些信息。信息技术的融合,则破解了这一类数学课堂中的教学难题,实现了“让每一个孩子被看见”。

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利用授课助手展示课前预习单,引导全班学生聚焦本课任务:探究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转化。随后推送电子教材,学生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讨论改写的方法后,开启摄像头,将改写的过程拍照上传,教师则随机选取学生作业,并展示在屏幕上。这种随机选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利用这样直观的方式,组织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够更好地强化新知。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中说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教师要及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想法。但是,在传统数学计算类课堂中,教师要想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是有难度的。本环节中的作业拍照上传和在线随机选择,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完成了新知学习,在当堂反馈、巩固新知环节,教师则采用作业库作业推送、作业库课堂测试、希沃随机点名多种方式来收集学情,通过现场及时的数据分析,实现了对学情的精准点评。

为了突破计算课上单一练习带来的枯燥,教师设置课堂游戏,并将游戏推送到学生平板电脑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现了在同一时空下学生同时参与活动的有效性。

采用作业库进行课堂测试后,通过数据收集,可以迅速掌握全班学情,精准点评,更能够突破“谁还不会、错在哪里”的问题,帮助教师在课后进行精准辅导。

最后的交流环节,通过云图功能给予每一个孩子开口说话的机会。

众所周知,班里总有些内向的孩子,在传统课堂中他们往往选择沉默,自从有了信息技术,他们终于可以通过云图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魅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看见!

在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优化大师、网络平台、知识胶囊来实现知识网络的建构和重难点的课后巩固。

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原本难以关注的学生计算思考过程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变得更加直观可见,原本难以迅速掌握的学情也变得快捷精准,真正实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

在信息时代的课堂中,课堂的核心依然是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对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让课堂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被看见。

三、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分析”,让学生的需求被“看见”

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教学变革,是能够跨越空间使学生离开课堂后的学习情况被“看见”,他们的需求被发现。

比如之前限于空间距离,教师很难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作业情况,如今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只需提前把需要布置的作业打印出来发给学生,学生完成后拍照上传,便可以及时批改。与此同时,针对每一位同学练习情况的数据分析也同步完成了,可以看到孩子们的作业提交情况,整体分析班级作业完成情况。

根据教师批改作业情况,还可以分析作业整体得分情况,了解班级同学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据此可以帮助教师适当地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每小题的得分情况,便于作业讲解更具针对性,使得作业讲解重难点突出,同时避免讲解过多耽误学生的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作业分析时,因为已经精准“看见”学生的帮扶需求,便可以有针对性地让答错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当时的想法,从而了解出错的根本原因,更好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给予学生更精准的指导。

通过具体分析每一位同学各小题的解答情况,可以精准地“看见”该同学具体在哪个点上出现了问题,该如何解决,从而可以在第一时间给出指导,帮助学生及时“看见”自己的问题。以下就是基于作业数据分析,针对三位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的个性化指导。

曹同学的主要问题是在主观题和最后一题上,因此笔者的意见是:你的基础知识掌握较扎实,但是为了更好地夯实基础,建议你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构建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框架,这样才能在解题过程中准确联系对应的基础知识,同时不会因为混淆内容而出错。你对基础知识的练习达到了要求,但是对稍有难度的题型还不能完全应对。为了更好地运用对应的知识点,灵活掌握不同难度的题型,建议你课后增加练习,提高运用知识点的熟练程度,更好地掌握课本内容并提高做题正确率。你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强,但还不能完全应对各种难题。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建议你课后通过做题尝试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整理,并适当增强难题训练,提高做题技巧,以不变应万变。

施同学对物理基本概念掌握得不是太牢固,在描述实验结论时得到“在电阻相同时,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这样存在科学性错误的结论。笔者给出的具体指导如下:你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首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其次对所学内容进行仔细的梳理,力求掌握所有的课本基础知识点,这样才能在做题过程中准确联系对应的基础知识。记忆是运用的前提,建议你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构建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框架,然后对应自己总结的知识点加强背诵记忆,并适当增加课后训练,通过做题巩固知识,锻炼知识运用的能力。综合应用是你的终极目标,为了更好地应用知识点,灵活掌握不同难度的题型,建议你对基础知识进行专题练习,提高对知识点的熟练应用程度,跟着老师多总结常考题型和答题技巧,不断地积累高频考点和难点。

张同学,物理基本功非常扎实,整份作业没有知识点的错误,但在审题及作答规范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验题的答题中没有将题意理解透彻,只给出定性的结论“在电阻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随着加在导体两端电压增大而增大”。但是在题中给出I-U图像的情况下,应该得出定量的结论“在电阻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因此,需要加强审题的训练,充分理解出题者的意图,有针对性地答题,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这样的个性化指导正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数据分析,让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被“看见”,才能获得教师更加精准的学习指导。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还应“看见”什么

由上面的教学案例可知,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适时、高效地展示学生的思考和想法,去“看见”学生,及时解决问题,获得精准的学情分析,从而帮助教师及时做出教学调整,做好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辅导。那么,作为信息技术使用者的教师,还应“看见”些什么呢?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笔者认为还应“看见”以下三点:

“看见”自己学科对于信息技术的重点需求。信息技术资源庞大,但是信息技术是服务于教学,而不是取代教师。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用好信息技术,建设有学科特色的“智慧课堂”。

“看见”信息技术当下的发展。教师日常工作琐碎且忙碌,但是不能一味埋头做事,而忽视了时代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有关注发展,才能了解信息技术的现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决不能面对先进的设施,却怀揣落后的信息理念,忙碌于低效的日常工作。

“看见”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科专业能力是教师的立足之本。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面对的学生将拥有不同的未来。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当下,而是要看到学生的未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拥有专业发展的可持续力,这样才有能力去思考如何用好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如今的学生被称为数据时代的原住民,作为教师,只有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在教育教学中,才能拥有一双“千里眼”,才能真正“看见”学生,看见学生的思维,看见学生的需求,看见学生的未来。

猜你喜欢
变阻器滑动精准
巧解滑动变阻器类动态电路题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小小变阻器有大用
一种新型滑动叉拉花键夹具
精准的打铁
Big Little lies: No One Is Perfect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滑动供电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关于滑动变阻器的规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