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民
中国农业因地制宜、农牧结合、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既是独具特色的理论技术体系,也是弥足珍贵的科技遗产、文化遗产。
在中华农耕文明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理念就是“三才观”。“三才者,天地人”,我们从不认为农业单纯是人的事,不把人放在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位置,而是强调“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在古人的观念里,因地制宜、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比人的经营、劳动更为重要。在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古人有一种强大的、始终如一的生存理性,这让我们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一直没有犯颠覆性的错误,从而奠定了中华文明历史连续性的根基。
中华农耕文明的连续性源于3个方面。一是源于地理,长江黄河贯穿东西、分列南北,沿岸分布着面积广大的小麦、水稻种植带,这样跨区域协调补充的格局使之具有应对重大灾害和变故的能力。二是源于文明特質,就像传统农耕社会常用的陶土器具一样,中华农耕文明具备高度的包容性与可塑性,因此,即使饱经外来因素冲击,依然延续至今,并且在文明交流融合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三是源于理性判断体系,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了独特的理性判断体系,这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科学判断,为农业发展和文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