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学教育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
——评《高校法学教育与德育管理》

2023-10-17 01:29赖桂林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法学法治德育

书名:《高校法学教育与德育管理》

作者:宋述贤,巩绪福,严苗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1-8719-3

出版日期:2021 年11 月

定价:38 元

近年来,高校法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培养目标与方式方法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培养出的一些法律人才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需加以创新优化,更好提升法学生的综合素养。由宋述贤、巩绪福、严苗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法学教育与德育管理》一书,详细论述了法学教育与德育的内容、作用、实施方式,清晰揭示出法学教育的逻辑机理、内容体系,为推动法学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支撑,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高校法学教育与德育管理》全书共十八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围绕法学与德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给出法学教育与德育教育实施的依据、要求。第二章到第六章主要阐述法学教育相关内容。其中,第二章介绍宪法、中国的法治体系,以及相关部门法;第三章针对法学教育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包括树立法律精神、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律修养等;第四章与第五章分别阐述了法律制度与法律权利义务相关内容;第六章针对大学生求学、就业、创业等法律制度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七章到十八章为德育教育相关内容。其中,七、八章主要阐述了德育的概念、地位及理论基础;九、十章深入探讨了德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及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内在规律;十一、十二章针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十三到十八章分别阐述了校园德育的工作方法、实效性提升、管理机制、与网络文化的关系、德育环境的创设,以及校园德育文化创设等内容。

结合该书,高校法学教育不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除了培养学生的法律问题分析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掌握程度之外,还强调自身德育功能的发挥,旨在通过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维护法律权威,为法治社会的构建提供支撑。具体来说,高校法学教育的德育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法学课程是高校法学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深入学习法学理论、法律知识和相关案例,学生可以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规则,认识到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方面的重要性。法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他们了解和遵守法律,树立遵从法律的自觉意识。通过高校法学教育,大学生对法治的认识逐步深化,逐渐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高校法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具备正确的法律价值判断能力和法律问题处理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律论证等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理解法律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形成树立法律权威、尊重法律权威的法治精神,为自身在社会中行动和发展提供法律意识和法治素质的支撑。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法律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法学教育不仅注重传授法律知识,而且着眼于法律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强调法律精神和价值观的传递。通过学习法学理论、法律伦理和职业道德,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法律的权威和法律的使命,了解到法律对社会秩序、公平正义和人权保障的重要作用,从而树立法律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高校法学教育还鼓励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服务,通过实践锻炼和服务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并用法律精神去解决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使他们能够为社会稳定、发展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精神。首先,法学教育提供学生系统的法律知识。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法律的哲学、法律的理论体系和法律的实践应用等方面。通过学习法学,大学生可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了解法律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为培养法律精神奠定基础,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引导性。其次,高校法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判断力。法学教育强调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法律领域运用逻辑分析和法理推理的能力。通过辩论、案例分析和法律实务等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学会从法律角度审视问题、理性思考,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和认知方式,提高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最后,高校法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法律职业要求执业者具备高度的道德标准、诚信和责任意识。在法学教育中,学生能够接触大量的法律伦理、法律道德和法律职业道德的知识,学习法律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职业规范,并通过模拟法庭、法律实践和社会实习等实际操作加深对法律职业角色的理解,培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法律从业者所需的素养。这样的培养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与法律职业要求相一致的自我认知,增强对法律职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随着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良好的法治观念与法治思维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化文明公民的重要标准。而高校法学教育要想培养出综合素质良好的法律人才,应当充分注重法治观念的培养和提升,让学生从意识深处高度重视法治权威、树立并认同法治精神,从而产生法律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统一。但现阶段,高校法学教育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制约着育人实效的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方式存在单一性。目前部分高校法学教育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学和案例分析。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停留在书本层面,缺乏实际应用能力。首先,传统的法学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知识传授和灌输。部分教师通常通过讲课、授课的方式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知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停留在书本上,无法真正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很难培养出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缺乏实践性教学和案例分析。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现行的高校法学教育忽视了实践环节的设置,少有案例研究和讨论环节,学生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无法真正理解法律的实际运作和应用场景,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后,教学资源单一化。法学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等方面的统一规范,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的单一性和僵化性,使得学生接触的知识角度有限,难以获得多元化的法学视角。

第二,课程设置不够全面。现行高校法学教育课程设置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忽略了法学的多元性。法律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涵盖法律原理、法律文书写作等多个方面。然而,现阶段高校法学教育普遍缺乏对学生这些素养的全面培养,导致学生的法治观念在某些方面较为薄弱。同时,法学往往与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存在紧密关联,只有对相关社会知识具有一定了解,才能够准确掌握法学教育的精髓,将法律知识灵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与具体案件。然而部分高校法学教育只注重核心法律学科的教学,忽视了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入,导致学生对法律的全局认知不够全面。此外,在现实社会中,法学专业人才应当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提供法律专业知识和服务。然而,现阶段的高校法学教育主要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高校需要改革法学教育方式,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深入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将法律理论、法学原理等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树立起遵纪守法、合理用法理念,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法治思维,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法律专业人才。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明确教育目标。法学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当基于清晰明确的教育目标,逐步完善内在的教育体系与教学结构,达到良好的育人成效。因此,要想切实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高校法学教育应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明确详细的教育目标,考虑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使得学生真正认同法、遵守法并且学会科学用法。其一,应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创新使学生深刻理解和内化法治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依法治国、公正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法律平等和法律尊严,使其树立牢固的法治观念,认识到法治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其二,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理论和法律实务知识,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具备法律分析、逻辑思维和口头与书面表达等能力,以便在实践中熟练运用法律知识,为社会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其三,高校法学教育应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使其认识到法学专业的特殊性及自身对社会的责任,注重法律职业道德和专业规范的培训,让学生在法律职业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持诚信、公正和专业的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伦理观念。

完善培养体系。高校应积极优化课程设置,开设涵盖法学多个方面的非核心课程,如法学方法论、法律实务、司法制度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法学知识;同时将哲学、心理学等法学关联学科设置为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从更加广阔视角来审视法律与法学,树立良好的法治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引入案例教学法,将不同类型与领域的法律判例应用于法学理论讲解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空间,促使学生对法律实务工作进行更加全面深刻地思考,形成类型化案例思维,逐步发现弥补法学理论空白,提出个性化、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模拟法庭、法律实习等,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并加强法律课堂与实际法律环境的联系,与法律实务机构合作,开设实习基地,提供实践机会。另外,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和法学研究,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猜你喜欢
法学法治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