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竑
(定西市通渭县第一中学 甘肃 定西 743300)
“生活化”的教学,就是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更加愿意参加到教学中来,并努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果。生活化教学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一般而言,“活”的教学具有如下体现。第一点是活动。在教学中,老师把生活情景融入到教学中,用“平易近人”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他们对本课程的认识。第二点是简化。生活化教学一般都是用生活中的实际事物作为实例,它可以有效地缩短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第三点是制度。在这里,系统性指的是老师要对目前的社会现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收集到各种素材,并对课程进行系统地分析,从而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理解。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将美术课视为一门副科,特别是高中的艺术课,有的中学只在前两年开设艺术课程,而到了高三,因为要参加高考,美术课就成了主要教师的课堂。学生们很少有机会在教室里看到美术老师[1]。在这样一种“考试就是学习”的应试教育方式下,艺术教育常常被冷落。
一说到艺术,我们就会联想到绘画,雕塑,建筑等。有些美术老师的教学方法通常和其他课程没有什么区别,老师手持课本,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发展史、艺术作品中的人物、艺术的基础、艺术的欣赏等。而对于他们来说,美术课程更像是一种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可以用画笔,去做一些绘画、雕刻之类的事情。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对有关的美术知识展开讲解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仅仅关注于讲解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对于这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还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对艺术的兴趣,艺术课堂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2]。
艺术来自于生活,而中学的美术课却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美术是一门与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态密切相关的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更是一门必修课。但实际上,有些高中学生的生活,却被作业与考试给霸占了,对他们来说,画册上的画,就像是摆在博物馆、陈列室里的画,永远都是遥不可及的。老师的解释,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也很难让他们产生共鸣,因此,在美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也就成了一句口号。
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是从生活中产生的[3]。通过对艺术教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创作的灵感和素材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生活可以为美术教学提供教学环境,而美术教学中的知识点又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学美术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精神和文化需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接受艺术教育,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和生活品味。同时,许多艺术创作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适应。所以,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知道当时的社会状况,并且要清楚地认识到艺术作品在市场上的发展。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艺术教学环境。从这一点来看,艺术教育是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既要适应素质教育,又要适应人民群众对美术课程的多样化需求。对高中学生来说,没有了艺术教育,他们的娱乐生活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成果,生活也就失去了乐趣。此外,缺乏对艺术的教育,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兴趣的培养。例如,在学校里,老师和一些同学经常会因为学生的头发而发生争执。有些学校及老师主张男学生剪寸头,女学生剪齐耳的短发或长发[4]。但是,在当代思想和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下,有些高中学生开始有了染发和烫发的倾向。在社会主流的审美观和年轻人的审美观之间,必然会有不同的看法。此时,艺术教学的渗透,才能让学生对“年龄之美”有一个真切的认识。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学校、老师也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标准,让他们意识到,高中阶段,他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做一些与学校规定和自己的身份相一致的事情。
生活给了艺术教学以启发和材料,艺术教学又反过来给生活以方便和服务。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与体验,是扩大艺术教育领域的可能性,也是推动艺术教育发展的动力。此外,艺术教学还可以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新鲜的感觉,从而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艺术教学能使学生改变自己的美学观,运用所学知识来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除此之外,美术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从而找到美术教学的魅力。
中学艺术教育还存在着评价标准单一的问题。在中学美术教育中,一方面,中学美术教育缺少一套科学的规范,有些中学没有规范的规范;那样的话,美术老师就会缺少工作的动力。另一个原因则是过去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水平的弊端。对于一些想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艺术生来说,他们首先要掩饰住自己的性格,再按照高考的成绩进行学习和创新,从而扭曲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甚至将其埋没,这是单一和片面的评估标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学科知识的教学必须以教材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对教材中的生活要素进行分析,既可以充实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以更具体的形式将专业美术知识展现出来。贴近现实生活,丰富美术教学材料,在具体的教学中,把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美术元素与教科书中的美术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使教材中的美术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探索兴趣[5]。它不仅能使艺术教学变得简单,而且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吸收艺术知识。所以,在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一套生动的教学计划。在准备课程的时候,要把课本中生涩、难以理解的美术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美术元素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周围的生活中寻找到美术课本中的原型,从而提高对美术知识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进行深入探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比如学习《淳朴之情——民间美术》这一内容教学时,便可以把我们国家的民间艺术与教学中的知识结合起来,如民间艺术的发展。因为民俗艺术起源于农业文明,它的身体是在乡村社会中,所以在当地的环境中,材料比较容易获得,种类也很多,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目的和用途,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品。既有观赏类的造型,也有实用类的手工艺等,这些都是民间美术的一部分。总体来说,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可以分为祭祀类、器用类、起居装饰类、穿戴类和游艺类等等。而在具体讲解美术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将民间美术与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民俗相结合,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6]。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并对民间美术的保存与传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春联、窗花等民间美术,都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有联系。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窗花和剪纸设计,并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窗花剪纸的制作。而把剪窗花、写对联等民间美术加入到班级中,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的感受到艺术。它既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又能不断地充实教学内容,增强艺术课堂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相对于单纯地教授书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动手,亲身体验民俗艺术往往更具魅力。
此外,将高中生熟悉的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民间艺术的认识,它还能够丰富美术教学的素材,推动对高中美术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
情境教学属于新课改教学变革中重要教学方式,通过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进或创造有一定情感色彩,以形象为主要内容的生动、具体的情景。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既能感受到情景,又能感受到情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而在美术教学课堂当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辅助发现生活当中的美学,使得学生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对美术学习的知识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形成一定的差异性认识,能够有针对性地促进高中个性化差异发展。让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生活中的美,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高中美术课堂的实际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展他们的思维想象空间。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将美术抽象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并了解生活中的艺术,体会到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对环境中的生活艺术的充分体验,让艺术与单一生活划上等号,为拓展高中学生的想象力空间,创造出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比如《图像之美——绘画艺术》中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布置与之相对应的生活化情境,从而让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比如中国的传统绘画,大部分都是以山川为主题,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溪山行旅图”的图片,并让学生对该画作的第一感觉进行描述。从远处看去,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但是,如果仅仅是把这些美术作品简单地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往往不会对其感兴趣。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将专业美术知识的讲解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为学生展示所拍摄的我国山水风景的真实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到动态的大好河山,感受到生活中的自然艺术。
老师们在播放拍摄视频的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们进行适时的互动。比如,问问学生们,他们更喜欢哪一段视频,又或者是对某一段视频进行分析。将我国的大好河山风景图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美术鉴赏的兴趣,让学生对我国的山水风景充满期待和向往。同时,在创设生动环境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就特制的山水照片以及范宽《溪山行旅图》中所涉及到的有关美术问题进行探讨。这样,就能对这幅画的艺术表现形式、绘画特征等进行剖析,并通过将传统绘画与山水画进行比较,体会到中国传统绘画中以线为形、传神写意、俯仰自在、虚实相间的意境。这对于学生在对传统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欣赏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艺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美术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化实践活动,通过接近自然,感受自然,在实践中找到生活中的美,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并把握艺术,加深对艺术的认识,使他们把艺术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艺术教学回到生活中去。而这一教学方式,在对教学形式进行优化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生活的感悟得到加强,在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同时,还能确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又可以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课堂教学题目。让学生通过对美术画面的想象,在利用手中的画笔将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这种优质、高效的授课方式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而当所有学生都面临同样的学习任务时,学生之间便可以进行良性竞争,从而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让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的美术创作水平。另外,在组织学生开展户外美术实践活动的时候,也可以鼓励学生将所看到、所感、所闻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具象化的事物进行抽象的表达,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突破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隔阂,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艺术美有了更深的认识。
比如在《无声之韵——建筑艺术》的第二个主题,就是“人作”与“自然之作”的艺术美感,这是一门名为“造物主”的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就拿“扬州何园”这个例子来说,让学生们去欣赏一下古代的园林,体会一下“清末第一园”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这里,怪石嶙峋,假山连绵,亭台楼阁,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蜿蜒曲折,是扬州民宅园林的代表,也是一种“人作”的自然之美。而在参观园林艺术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用画笔勾勒出他们所观察到的园林艺术的一个角落,从而将现实生活中的园林艺术用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外,在勾勒描绘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融入自己的巧妙设计,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创意设计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结来说,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下,美育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在艺术课堂上继续改革,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拓宽想象力的空间,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体验艺术的乐趣,充实生活的教学内容,丰富生活的教学材料,优化生活的作业,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能把现实生活与艺术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艺术教学回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