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育才
(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池沟学校 甘肃 临夏 731404)
新课程改革的推出使得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需求,对于学生多元发展不利,显露出越来越多弊端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还应结合学生实况与新课程具体要求,优化创新教学方式。问题情境教学现今受到广泛重视,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优势在于能通过问题引导、情境创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数学情境中能够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有序思维,有助于促进知识的交流与互动,引导学生捕捉数学关键信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1]。数学这门学科有着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一味的只背诵概念、公式,还需要灵活结合问题情境,应用各种理论知识。通过展开数学情境创设,能够将抽象的数学计算知识、几何知识具象化,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能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倡导除了知识教育外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思考能力。而问题情境教学法是当前小学数学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方法的广泛运用与小学数学课程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数学作为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考验较强的学科,有交叉性特点,并且数学内容极为丰富,学生需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好的把握知识点。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更具针对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针对某一问题展开更准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梳理解题思路、加深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发现、分析、解决能力得到有效提升[2]。除此之外,有效创设问题情境还能真正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挖掘其中趣味性元素,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这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一致,可以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在现代数学教学中通过采用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也能带给学生更为丰富的体验感,改善班级氛围,让学生与老师、其他同学之间展开良好互动交流,有利于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在学习过程中受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时遵守层次性原则,通过科学设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情境,帮助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知识,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让班级内的学生都能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有所收获和成长[3]。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阶梯性问题,由易入难增加问题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问题情境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教师要牢牢把握探索性原则,因为该教学方式运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更是要以问题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对数学教材内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搭建起自己的知识框架,逐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具备探索性,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索,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面临一个长久以来的难题,就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常常出现困倦、偷懒等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需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展开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也要注重挖掘其中的趣味元素,以此吸引学生目光,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视频、音频结合起来,让原本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动态知识,由此进入学习情境,产生探索欲望,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现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展开问题情境创设还存在着教师准备不充分的问题,没有将情境中的具体问题用语言表述清晰,而小学生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相对较差,无法充分理解教师使用的语言,导致问题情境教学效果不佳。这种情况的出现与问题情境教学目的相背离,教师无法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使得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此外,教师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没能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学生喜爱的方式作为切入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习难度,也会降低数学教学有效性。
数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生活中随处能够见到数学元素。教师在展开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也要融入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相应场景中。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存在教学与生活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教师在展开问题情境创设前,没有对学生的需求有全面的了解,导致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低。学生的代入感不强,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4]。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内容,才能提高学习效果。而学生如果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创设的情境自身不理解,便无法进入相应情境当中,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实现,甚至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导致教学模式僵化,逐渐沦为形式化内容。
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讲解,并且创设相应的场景,让学生进入到问题情境当中,梳理解题思路,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采用该方法时,只是对问题进行了非常浅显的讲解,学生在此过程中没有产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从而影响自身能力的提升。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论知识时,仅仅是反复背诵知识点或者是反复练习,不能对问题中涉及的内容展开分析和思考,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全面发展相背离,所以问题情境创设效果不佳,学生在此过程中没有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教师问题情境创设流于表面,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知识,也没有获得能力的提升,使得整体效果不理想。
在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这是很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但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在一开始抓住学生的目光,提高注意力度,使小学生能够跟随数学老师的思路展开学习。这种方式如果应用的好,取得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5]。尤其是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变更应该有效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导入产生思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是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从小学阶段便重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更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而且这种更具新鲜感的问题情境创设,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了解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
例如,在学习“分数和小数”这一知识点时,在课堂一开始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导入一小段视频,视频是由小方格组成的正方形,有颜色的部分表示分数和小数,在视频中通过动态的形式显示出不同的比例。例如1/2、1/4、1/6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视频的变化提出问题“图形中的分数是多少?”由此引入今天的知识点,将分数与小数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结合课堂导入中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与计算的方式得到相应的答案。这种课堂导入的优势在于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在问题分析过程中感受到分数、小数和整数之间的差别,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在他们算出答案以后教师给予相应的鼓励。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建立起问题意识。这样在今后学习新的知识点时,也能充分调动问题意识,挖掘分析问题,产生思考,提高解决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在展开问题情境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融入学生喜爱的因素,像是游戏类情景会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他们参与积极性。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跟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创设问题内容,通过利用趣味性的问题、有趣的游戏情节、生动的故事安排,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到问题情境当中,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6]。在游戏中学生更能充分调动注意力,有极强的参与积极性,问题情境融入游戏元素,在很多时候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讲解“重量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知识的学习。教师将游戏主题命名为“小动物搬家”,有的同学负责扮演小鸡,有的同学负责扮演小马,还有同学扮演大象。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有100g、1kg以及0.01t三种不同重量的包裹需要小动物搬运,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认为这三种重量包裹怎么安排搬运最合适?为什么这样安排?”在该问题情境当中,扮演小鸡的同学角色形象是力量相对弱小,所以在搬重物时应选择较轻的东西,而大象的扮演者人设是力气较大的,所以可以搬动0.01t重量的包裹。在学生进行游戏角色扮演过程中,会自觉带入到相应情境当中,就自己的角色特点展开思考,由此分清不同重量单位,在此过程中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脑海中对于重量单位相关知识点有更清晰的认识,在面对各类习题时,也能联想到游戏情境,这样便能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夯实,只有理论知识到位,才能在面对各种题型时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当学生具备数学意识,在面对各类数学难题时,也能有效发散自己的思维,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还要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立足生活化场景,将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生活案例[7]。这样除了能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以外,更会帮助其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其能够提高对数学的重视程度。
例如,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为学生打造一个立体生动的课堂氛围,同时激发学生探索能力。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
“学校安排植树节活动,二年级学生共植树25棵,三年级学生是二年级学生植树的2倍,四年级学生比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总和多13棵,请问四年级学生共植树多少棵?”这道习题涉及加法、乘法的运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设计教学课件,在课件上通过视频的形式制作出二年级植树25棵的画面,通过创建相应的植树场景,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PPT,自己利用白纸画出思维导图。通过层层推算,计算出四年级学生植树多少棵。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将计算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更能用视频的形式让复杂的知识形象化,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通过科学引导,联合生活实践,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计算准确性,使真正打造高效数学课堂。让小学生在面对数学难题时能够与生活场景联系起来,产生联想与思考,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
数学教学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考验较大,但是小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展开实际教育学过程中,切勿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不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还会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同样如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展开分层教学,这样更能满足新课程教学要求,同时也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8]。鉴于此,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同时展开更加多元的评价,让班级内全体学生都能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获得能力的提升,逐渐积累起数学学习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这一知识点时,该章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为公式推导。基于此,教师要根据班级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安排不同的难度。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公式分别为什么?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公式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③思考如何找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怎样推导公式?这三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是由易到难的过程,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情境创设。对于基础能力较差、学习颇具困难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他们掌握多边形面积的基本公式。而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而言,教学重点在于知识的迁移和巩固,使他们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延伸。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好、有更强探究欲望的学生而言,则是注重其数学思维的培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不同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收获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意识”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关键能力。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积极性。现阶段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创设准备不充分、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忽略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的问题。鉴于此,在今后教学中还应该巧用课堂导入环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情境融入游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情境创设立足生活,了解数学应用价值。问题情境注重层次,满足学生多元需求。通过这些举措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帮助学生扎实数学基础知识,做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