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华
(张掖市山丹县城关小学 甘肃 张掖 734100)
情境模式下的教学,主要指教学中,教师需立足于教育学原理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引入或者创设些生动具体、有情绪色彩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促使学生有效理解与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在情境中,实现其智力与学习能力的发展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需选择与学生实际相贴近的,合理处理抽象和直观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位于具体、生动的情境当中,学习与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同时,数学教师需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情境,指导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多种方式,理解与掌握相关思想与方法,并获取到基础性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注重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位于愉快、轻松的情境中,学习与掌握相关知识,促进其学习能力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情境模式也是如此。部分教师运用情境模式时,已经认识到其在教学中的价值,但仍存有情境模式运用过度的问题,即教师会将大量精力都运用于情境创设,缺乏目的性,甚至会出现情境和具体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最终影响到教学生动性。同时,许多情境的设计会使小学生注意力被情境吸引,这就会弱化掉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注重度,最终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1]。因此,为了使情境模式运用于小学数学的效果得到有效发挥,就需注重适度性原则,准确把控情境模式的开展分寸,并把握好情境创设的时机,以实现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小学生而言,激发其学习兴趣通常是调动小学生内驱力的高效方式,并充分凸显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捷克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指出:“一切认知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而情境模式下,则是按照情感和认知相互影响的观念,经过创设给学生引发其情感共鸣的一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主动性。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意识,且具有较强好奇心,其注意力常常会被自己感兴趣内容吸引,因此,在数学教学当中,创设的情境需遵循趣味性,以促使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并提高教学效率。
依据数学的发展史,其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是有着紧密关系的,这就充分呈现出数学学科具备的工具性及其价值。《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充分反映出社会需要及学科特点,而且还需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相符合。所以,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密切结合,以便于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体验、理解以及思考学习内容[2]。同时,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也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这既能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形象、直观,又便于学生有效理解其学习的内容。鉴于此,数学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模式时,需注重生活性原则,以缩短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距离,并在生活情境中,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情境模式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在动力,而且还能经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以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活力,并促进学生的思维张力,从而使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形成相应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时,需遵循开放性原则,以提供给学生更广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创造性思维。
课程导入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在具体教学前,需对教学内容进行仔细分析,立足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通过疑问设置,让学生对教材中讲解的内容形成学习与探究兴趣,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开展问题情境模式中,教师需立足于衔接性原则,遵循相应的逻辑性,逐步增加难度,可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前提,架构出复杂、新的、难度大的学习任务,以此引发学生们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3]。
例如,在对“可能性”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导入环节,即抽奖环节、摸球环节,这都是在实际生活当中时常且真实发生的事,当仅有一个一等奖的时候,人们就会争先恐后的抽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可设计“看谁摸到的红球次数多”的摸球环节,以此决定谁先抽奖,以此驱动学生对摸球活动当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进行研究,并体会到随机事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接着,教师可将三袋球作为导入,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你们想要选择哪个袋子里的摸球进行输赢确定?”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并在判断过程检测出学生对于可能、不可能、一定的理解。经过该教学过程,不仅能使学生获取到各种各样的操作工具,而且还能增长学生自身的见识,并提高其学习能力。
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小学数学的教学总目标就是经过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让学生获取到适应实际生活的基础性知识、既能、思想以及活动经验,以增强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通常来说,数学和生活是存有密切关联的,数学发展则是人民群众在生产以及生活实践过程不断发现、积累、总结与应用中得到的,因此,数学也逐渐成了人们实现良好生活的重要工具[4]。鉴于此,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缩短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对“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相关内容开展教学时,当学生已经掌握了与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相应的运算法则后,可在整理和复习的教学环节,按照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通过其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以促使学生形成发现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立足于教学内容,教师可创设“六一儿童节一日游”的生活化情境,在六月一日的当天,学校要组织某班级的54名学生去动物园参观,在当天的上午进行集体游览,中午则是在动物园中的餐厅吃饭,下午返回。接着,提出相应的问题:(1)到动物园中,首先要租车,有14座的车,每天的费用是450元,19座的车,每天费用是550元,27座的车,每天费用是800元,请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制定最优的租车方案。(2)动物园的餐厅中,中餐的费用是每人20元,西餐的费用是每人30元,班级中有20人吃西餐,请问要花费多少钱?剩余的学生吃中餐,需要花费多少钱?(3)请问,一日游中,最多花费是多少钱?最少花费多少钱?联系实际生活情境,创设相应的问题,不仅能够使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能形成节约意识以及理财意识,从而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习数学是学生积极参与、具有个性化、形成活泼生动的一个过程,除去接受性学习,教师还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合作交流或动手实践,并在学习过程,经过观察、猜测、实验、计算与验证等各种形式,获取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使学生的认识与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5]。因此,数学教师在运用情境模式开展教学时,小时可设置给学生一些可实践操作的情境,这既能避免学生由于被动听讲而生成枯燥感,又能使学生经过实践操作,深刻理解到相关学习内容。
例如,在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相关内容开展教学时,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在学生参与到调查活动中,历经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全过程;了解到通过“调查”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并经过简单统计表,展示数据整理的结果;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调查活动,并感受到调查数据在问题说明中具备的意义。此时,数学教师可创设相应的操作情境,具体为:班级要组织开展联欢会,想要使联欢会的互动更加丰富,决定购买些水果,此时,教师则让学生列出其最喜欢的水果,并让其将学习内容作为基础,制作“最喜欢吃的水果调查表”以及“最喜欢吃的水果统计表”,并通过小组的形式实施调查与填表。当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数学教师可将当前水果的市场价提供给学生,并立足于此,让各个小组制作出省钱且合理的购买水果的方案。通过操作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要自主统计数据,而且还要自主分析数据,能够运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合作学习过程,找出最佳的购买方案。经过操作情境模式的运用,可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并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力以及逻辑推理力,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良好发展。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游戏情境模式,大多数教师认为其开展的关键就是导入,在课堂初始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就能确保后期的教学效率。而教学实践显示,单纯的情境导入,更多是在教学初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但传统教学方法的开展,即教师教学,学生被动听讲的方式,又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专注力[6]。因此,在创设情境后,教师需紧紧抓住小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态度,以此引导学生进入到课程知识的探究中。同时,趣味化的游戏情境模式开展,不仅能保持学生的学习专注力,而且还能指导学生依据设计的问题积极探索,经过猜测、批判、推理、计算以及验证多种方法,找出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
例如,在对“平行、旋转与轴对称”的相关内容开展教学时,在课堂教学的初期,教师已经融入了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依据学习的内容,对轴对称图形进行判断,以充分掌握到轴对称图形的具体画法。这个时候,数学教师可将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结合,将多媒体作为辅助,创设相应的游戏情境,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中的画图工具,自主勾勒出相应的图形,并对画出的图形实施调整与旋转,并与其他同学共同做游戏,即判断出自己画的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哪些不是轴对称?接着,让其他同学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在课程结束之前,教师可选择几个合作的小组到讲台上,通过大屏幕展示其游戏过程的画图与解题思路,并找出合作最优的方案。经过游戏情境的开展,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而且还能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切实提高。
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发现的一个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大胆设想或者猜想,这对学生自身的直观想象力培养是有显著帮助的。鉴于此,数学教师需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并促进其思维灵活性提高。想要实现该目标,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就需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消除其内心顾虑,并勇于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同时,教师需注重自身角色转变,在教学过程,要勇于放手,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使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7]。最后,教师需注重自身素质提高,善于通过课堂氛围,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将其单一思维转化成多项思维,经过该教学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展示,从而使其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例如,在“乘法运算律”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商店里的可口可乐3元1瓶,大薯条1元1袋,班级里共有学生36名,现在班里要开联欢晚会,每个小朋友配2袋大薯条,1瓶可口可乐,则一共需要多少钱?由于学生的人数一定,所有可以先将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钱数算出来,然后在乘以学生人数即可。随后,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这样既能够深化学生对乘法运算律的理解,也能够发散学生思维。
通过研究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可以发现,他们对听或讲故事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因此,教师可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入手,逐步将问题代入到模拟的故事情境当中。与此同时,注意简化故事并确保其不仅要具有严谨的思维逻辑性,还要具备一定幽默性,让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而实现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目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教师注意以教学情绪为带动,在给学生讲故事的同时感染学生,不要让学生忽略问题本身而只关注某一个点。教师可以某一故事为问题的开始,在教师讲话的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全部集中到教师身上,此时再用教师情绪来带动学生情绪,生动形象地给学生讲述故事并以相应语气为点缀,从而逐步将学生带入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打开问题本身的同时,抛出问题来激发学生好奇心,促使学生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问题的思考,通过这种方式来有效促进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个生日庆典的故事:在小明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给小明一个大大的蛋糕,小明在吹灭蛋糕上的蜡烛后,和爸爸、妈妈以及小朋友一起分享蛋糕。这时,一个小朋友随机问道:“在分生日蛋糕的时候,不论有几个人,每个人都能够分到一块,那么,怎么才能知道分到的这一块是多少呢?”其他小朋友表示,可以将蛋糕看作整体“1”,然后有几个小朋友就分几块,假如有4个小朋友,每个人得到的一块蛋糕就是原蛋糕的1/4,假如有5个小朋友,每个人得到的一块蛋糕就是原蛋糕的1/5。这样,通过故事的形式,更有利于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真实含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情境模式,既与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相符合,有能经过丰富灵活的情境创设,让学生产生直观、形象的学习感受,以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因此,在数学课堂的具体教学当中,教师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其核心素养,让学生运用其学习与掌握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并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形成相应的数学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