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洁
(张家港市文昌小学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趣理课堂”这种新型课程教学研究模式,不仅在实践中深刻的改变了我们过去以往单纯传授知识、传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还强调引导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实践学习,有效、全面、完整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完美融合。但与此同时,在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困扰学生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的组织过程经常会往往会看到教师走形式过多,学生的学习组织安排次序杂乱无章……从学生进行的一些实际活动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学生集体讨论,还是汇报课堂数据,亦或是进行小组间合作交流,都缺乏了严谨和高效的学习的课堂氛围,一节课下来,师生们会越来越感觉到疲劳不堪,而且感到学习中收获不大。从学生整体来看,课堂成了个人表现的舞台,更多的学生不愿意举手发言,少数同学还会你争我抢互不相让。“趣理课堂”这样的创新教学模式不仅需要教师让所有学生一起动手去参与,还应该让所有学生的思维模式参与。如何能使科学课程探究的活动形式更加合理有效?如何用好课堂中的教学计策?怎么和小朋友斗智斗勇?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不停地去研究,不停地去摸索。“三十六计”或“三十六策”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是兵家谋略的宝贵遗产,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在我们的科学教学里面,实际上也是一样适用的。事实上,只要方法妥当,任何学生都是优秀的,只要用心,总能找到最优的教学方法。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刻意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想办法,用某种障眼法,使对方迷惑蒙蔽,使对方放松所有的戒备,进而出其不意,以讹传讹,真正达到以“诈取胜”的目的。那么在“趣理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可以使用哪些“手段”来提高科学活动的有效性呢?
由于增加平时的教学课务量,不少年轻老师喜欢在上课时一遇到情况就开门见山,这不就不会“隐瞒”了吗?还有部分老师上课时直接就告诉了学生,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是什么,以及后面要进行怎样的研究,甚至上课时还有些老师鼓励学生回家后进行相关领域的科学学习和相关预习……这样做在某一方面确实更能对其所学的知识快速和熟练地掌握,或许还能考个好的分数。然而,这种学习行为仅能起到短暂程度的帮助,培养学生对书面文字知识系统的整体概况与了解。可是确不能做到让广大学生能够拥有一个灵活生动的学习头脑风暴和科学缜密严谨的学习思维。
曾有幸听过一位老师讲授《纸的抵抗弯曲能力》这课,上课一开始,老师便在知识导入的环节提出,要测试纸板的抗弯曲能力,并反复询问孩子们:“想研究吗”?孩子们异口同声都说好。这里就存在一个大疑问,真的是全体学生都愿意亲身参与这其中吗?还是由于学生都知道老师是希望他们这样回答,才在课上配合老师呢?我在一次课堂讨论中老师们还曾经提出,如果现在我们增加了纸板的使用厚度,纸板本身的抵抗弯曲变形能力又会不会发生变化呢?学生举手回答说会增加。老师紧接学生追问:“让我们用实验、用数据来证明我们的观点”。接下来就是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个别学生没有按部就班,也会很快就被小组成员和教师标准教学所左右、所引导,就像旁逸斜出的枝条很快就被园丁修剪掉了。他们在配合老师完成了这样一次经典的“探究”。我想,在无数个熟练和虚假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实验。每一个探究都有固定的问题、假设、设计、记录、结论,即使是错误也错的极为相同,这无疑与“趣理课堂”背道而驰。
这种看似虚假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只是教师象征性的要求个别学生做了一些实验,并没有真正地激发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和主体地位。因为这种虚假的实验或要求实际上抑制了部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意识和人文科学素养的真正养成。因此“不要让孩子过早知道真实的教学意图”,可以说是“不要让孩子过早知道真实的知识目标”。教师要能带领孩子们在科学的课堂探究中,真正做到悟性中寻求生趣,趣味中发现真理;注重全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变化规律的亲身感受,在课堂知识中发现未知的东西;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要让学生感到上课的乐趣;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去理解探究的乐趣,往未知的方面发展。
所谓以逸待劳,本意是在暗指士兵们在第一次进攻和作战行动开始进行时,一定要立即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到敌军都感到极度疲劳或乏力疲劳时再轻行出击以伺机图取胜。在任何课堂战场上我们都不需要亲自指挥出击,学生们本就不是我们的潜在的敌人,我们不需要去和他们一起作战。但是现在我们学校却只需要学生养精蓄锐,让所有学生能动手。课堂学习的最终主体仍是我们的学生,只有使学习生动活跃起来,学生头脑的思维就活得起来,学生们的课堂行为也在老师思维层面上的指挥下有序起来,课堂工作的学习效益自然才会高。然而在我们现实课堂中,很多观察问题和科学实验活动的原始材料都因为材料准备工作不及时进行,而渐渐流于形式,演变成了教师视频讲实验、视频直播放实验,学生逐渐成为了科学实践探究时的观众和看客。不少学校由于科学课开设的时间较短,配套的探究设施并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科学实验材料。科学活动中的实物材料准备,可以多让学生参与,利用学生准备现成的材料。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提前体验探究的过程,不失趣味并增加了责任感,也让学生更愿意去探究下去。教师如果把学生这头的资源利用好,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就容易多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学生参与到科学实验材料的准备的过程中呢?
如学习《识虫》一课,能让学生在学校周边、学校花坛、小区绿化等处进行捉虫、观虫等活动;再如《观叶》一课,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到校园或安排到郊野上采收各色各样的树叶;再比如《油菜花开了》这一课,通常那一段时间也是油菜花开的时候,但住在城里的孩子们不一定有幸看到满山的油菜花,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买点花在菜场里换着看;在观察花蕊、雌蕊构造时,布置学生幼儿到花店购买一株百合进行观察,以期使学生观察的更清晰,课堂更生动有趣。学生在寻找替代对象的过程中,也在观察身边的世界,寻找熟悉环境中的陌生信息,寻找熟悉环境中的独特风景。
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准备各种各样的实验活动资料,既能使教师的实际工作负担进一步减轻,又能使每个学生在实践中的参与度大大提高。由于教师准备材料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己尝试科学实验探究问题的一个实践过程,所以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搜集的实验材料进行各种实验,这样可以使实验过程更加鲜活、丰富,而且具体,生动,更有生活气息。
所谓欲擒故纵,本意是暗指设法将控制他的人放走,使他先放松心理戒备,充分暴露自己,然后伺机一举将其擒获。心理学家认为,怀疑最容易造成反射性的探究,于是产生了思考。
在课堂学习上,当多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兴趣学习还在未真正被激发起来之前,老师就要善于根据教学指导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一个有趣活泼的小问题情境、巧构思设小疑点、留下小小的悬念,这样课堂才能进一步引发起学生旺盛的自主求知探索欲望。悬念教学法的设置很好地的突出了“趣理课堂”的思想内涵,教师平时在课堂活动上就是应该有意识的地去给每位学生都设置了一些科学学习障碍,通过设法解决这些学习障碍也能够积极有效地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样自然就能更加水到渠成的地来激发每位学生们的求知欲。在课堂布置上,老师给学生设置好的学习障碍必须要有一些挑战性,不能让学生面对的这个问题障碍毫无一点悬念,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课堂上的学习十分有意思,就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去投入到突破这种学习障碍的过程中去。
比如,在讲授《电磁铁》一课时,老师先向学生展示材料:一节电池,几根导线,一根铁钉,并兴致勃勃地提问:“谁能把箱子里的大头针拿出来?可以利用老师这里的材料?”其实在此之前,学生的前概念已经了解了磁铁的基本性质,了解磁铁能吸引铁制品。虽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电磁体,但是依据这些已有的信息,加上老师提供的材料,只要做一个磁铁就能吸引铁钉。那么如何才能制作磁铁就成了学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做不仅大大满足了学生们的求知好奇心,又从他们原有学习科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适合于他们心理、生理、机能发展过程的内在需要,还可以更好地亲身感受大自然和亲身体验科学,为我们的“趣理课堂”锦上添花。
隔岸观火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九计,原意为隔着河看失火。比喻置身事外,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救助,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当然,隔岸观火之计,不等于站在旁边看热闹,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改“坐观”为“出击”,以取胜得利为目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也是如此,小组讨论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的交流互动,老师“隔岸观火”,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分析质疑、团队协作、整合信息,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最后老师再主动“出击”,引导学生积极的交流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就是“趣理课堂”的内在要求。当然,既然是小组合作,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一定的参与程度等问题,为了更好的进行合作,老师提出的问题就要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趣理课堂”的本质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讨论。那么,老师设计的问题就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中发现,只要是能让学生“眼睛一亮”“有话可说”的话题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而且是小组合作,每个组之间都存在着“竞争”关系,小学阶段的学生表现和竞争意识比较强烈,能在小组中拥有“话语权”,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满足。如教学《土壤》一课中,在进行对比实验雨水对土壤的腐蚀实验后,原设想的问题是“植被有什么功能?”如果这个问题文下去,那么一部分分析能力稍差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无从下手,只能在一边当听众。如果把原问题换一个提问方式,改成“你们在做对比实验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有植被覆盖和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有什么不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通过这样的改变,层层递进,不仅改变了问题的难度,也让孩子可以“有话可说”,更是明确了活动目的,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小组讨论的时候也能更好的继续交流。与此同时,这样的方式,无形中也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收集有用的信息,间接实践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如,还是教学《士壤》第二课时,对于土壤的研究要进行户外探究活动,活动之前,我先是让小组讨论“在户外进行观察时,要注意什么?”,让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老师则“隔岸观火”置身事外,让每个小组交流发表意见,最后再有老师进行总结。这个时候再出示收集的学生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让其他的小组讨论“这个小组的户外观察活动时,存在哪些错误?你又会怎么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小组讨论不再无话可说,不再流于形式。
“趣理课堂”是一种适用于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和发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首先,通过引入趣味性的故事、游戏或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讲述有趣的动物故事,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依存;在课堂上,可以进行简单的力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受力的情况。这样的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其次,提供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重要途径。通过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索,让学生亲自动手,从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发现反应的奇妙。这样的实践经历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增加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投入程度。第三,引导思考与讨论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并鼓励他们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或全班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这样的讨论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还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学习。第四,小组合作与交流是“趣理课堂”中的重要环节。设计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通过互动和合作,学生能够相互促进、互相学习,并从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第五,学生展示与评价是“趣理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组织科学展示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展示他们的成果和发现。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认可,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科学学习。通过展示和评价,学生能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最后,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现“趣理课堂”的关键。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独立学习和自主探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给予个别指导。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例如,在地球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提供地图、地球仪等工具,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特征,了解不同地形的形成原因,并与班级分享他们的发现。通过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反馈会议,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和遇到的困难,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互相帮助。这样的个别指导和反馈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理、恰当地运用以上教学策略,我们可以切实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当学生在“趣理课堂”中度过每一分每一秒时,他们将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乐趣。这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