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洁
绘画、音乐、戏剧、建筑、舞蹈等艺术门类历史悠久,自远古时期便伴随人类一同发展,而诞生于1895 年的影视艺术作为典型的现代艺术,和摄影一并被排除在传统艺术的领域外。然而,对于中国影视来说,其诞生和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紧密地绑定在一起。1905 年,京剧名角谭鑫培在一台木壳制手摇摄影机前表演了《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段,被记录下来的影像成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尽管这部电影最终没有留存下来,但中国第一部电影本能地选择了以外来的艺术媒介去承载传统文化,让中国电影在诞生之际就带有鲜明的民族基因。
其后,中国电影发展史先后经历了影戏传统、以古装片为主的第一波商业片高潮、历史片、中国戏曲电影以及当下的“国潮”IP电影等时期,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伴随并参与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而从微观层面看,我国著名导演及作品,几乎都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美学追求及丰富题材的浸润,比如吴永刚作品中所表达出的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中国美学追求;费穆电影中儒雅中正的文人电影气质;胡金铨电影中受儒、释、道三家影响而形成的侠义世界;张艺谋电影中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仪式化展示构成了世界电影发展史中的一张中国名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美学依据及数不尽的创作素材,它是中国电影、中国故事的创作源泉,也是在中国电影中所表现出的国人精神和民族气质的支点。
艺术的层次主要包括艺术语言、内容及意蕴三个方面,电影艺术也不例外。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有助于突显中国电影的民族性,形成独特的中国电影美学体系。具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在电影创作中的艺术语言运用、题材选取与主题表达以及意蕴生成等层面发挥重要影响。
艺术作品最外显的层面即艺术语言,影视艺术的艺术语言则被称作视听语言,主要包括构图、景别、角度、运动镜头、焦距、景深、布光、色彩、声音、剪辑以及场面调度等方面。视听语言构成了电影艺术的形式,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视听语言运用为中国影视赋予了独特的形式风格。
以构图为例,影视构图多承袭绘画构图传统,西方电影构图多使用对称构图、三分法、黄金分割等构图方式,旨在追求画面的和谐及视觉的趣味中心的形成。相对于西方构图体系,中国电影在构图上明显受中国传统绘画中构图理念的影响,比如对“经营位置”“留白”“虚实相生”等观念加以吸收与运用,使中国电影具有含蕴悠远、情景融合的审美特点。如,费穆在其电影《小城之春》中充分吸纳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以破败的庭院、荒凉的城墙、处在画面边缘的人物以及墙内与墙外的不同空间营造出一种幽幽诗意之美。
影视中的色彩运用,不仅仅是对现实物质世界的复原,同时因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使其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表意手段。中国传统文化也为中国电影中的色彩表达赋予了独特内涵。以红色为例,在西方影视中红色的运用往往传达出热情、激烈、甚至危险等含义,然而在中国影视中红色结合我们的文化传统却传达出节庆、喜庆等内涵,如《红高粱》《大鱼海棠》等优秀影视作品便将一抹抹“中国红”传递给世界影坛。此外,中国传统绘画中对色彩的独特理解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影视中色彩的运用。如,色彩大师张艺谋近年来的影视创作一改往昔明艳绚烂的视觉风格,转而以黑、白两色构建其电影的视觉空间,无论是《悬崖之上》的黑、《狙击手》中的白还是《影》中典型的水墨绘画风格,很明显地显现出张艺谋借助中国传统绘画中“计白当黑”“墨分五彩”等理念运用于创作中,使其作品中的中国特色愈发强烈。
作为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设计往往能够增强影视作品的真实性、氛围感及情感性,通过和视觉部分的结合营造出影视独有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影视音乐的运用,对于影片人物塑造、主题升华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中国影视音乐对传统音乐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传统乐器、传统民歌、传统戏曲等几个方面。如,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琵琶、二胡、唢呐等,因其独特的音声品质往往使相应的影视场景画面不自觉地染上一份中国气质;再如,在影视中运用民歌、民谣等音乐形式,容易激发观众的民族认同感和故乡情怀;另外,戏曲元素和影视在中国素来是天作之合,无论是《霸王别姬》中的京剧选段还是近期《满江红》中的河南梆子,都令观众印象深刻。在中国传统音乐加持下的影视声音设计,使中国影视散发出强烈的“中国风味”。此外,中国传统卷轴对横移镜头使用的影响、借景抒情理念对远景(大远景)运用的影响、中国传统戏曲舞台形式对场面调度的影响等,都使中国影视独具民族特色的形式与风格。
艺术作品的内容层由题材和主题组成。尤其是题材的选取对艺术作品至关重要,它决定了艺术作品所呈现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题材的选取与组织也会直接影响艺术作品最终主题的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发展历程中创造并积累了大量优秀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文学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影视发展一百多年来,除了现实主义题材、革命题材之外,传统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取材领域。历史中的英雄史诗、民间传奇、才子佳人、文化典故都先后被搬上银幕(荧幕),比如《西游记》《封神榜》《赤壁之战》《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题材。由于这些传统文化题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特质与性格,也在代代相传中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财产,所以对于这些题材的影视化转换往往能够激起受众的共鸣,观看此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有助于强化民族集体记忆,加强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
从影视类型的角度来看,我国广泛而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库使得我国影视也形成了一些独有的类型,比如武侠片、戏曲片、神话片等。武侠片作为中国特有电影类型,其发展历史悠久且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其最初的形态为武侠志怪片,1927 年由第一代导演张石川所拍摄的《火烧红莲寺》是这一类型作品的开山之作,后来该类题材电影在香港发展形成武侠片。武侠片中的创作核心之一——“武”来自中华传统武术,它既是技击运动又包含道家思想;另一个创作核心——“侠”则是源自我国历史上的侠义精神,在《史记》中的《游侠列传》记录了大量事迹,“侠”的精神在于“义”,“舍身取义”正是儒家思想的典型显现。此外,我国先民充满创造力的想象形成了大量的神话题材,如《山海经》《封神榜》《西游记》等,这些题材在影视转化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魔幻片”的东方“神话片”,这些奇观的背后正是本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的体现。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来看,影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耦合能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对于电影来说,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塑”能够打开当代中国影视新格局。上文中提到,采用中华传统文化题材能够唤起受众的集体记忆与共同情感,这首先为影视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受众基础,在对传统文化形象“解构”和“重塑”的过程中应有效把握其与当代观众的链接,比如近年来影视大IP“齐天大圣”“哪吒”等形象的多次出现在银幕上就有效契合了青少年观众群体的审美与英雄想象。再者,亟待振兴的传统戏曲借助影视媒介创新与视听语言也焕发了生机,2019 年上映的《白蛇传·情》是我国第一部4K 全景声粤剧电影,它以近2000 万元的票房向我们证明了通过影视搭建的桥梁链接当代观众与戏曲艺术是行之有效的。此外,丰富的传统文化题材通过创新性的叙事方式与结构,不仅让受众更乐于接受,跨界与融合也丰富了影视的叙事内容。以张艺谋的《满江红》为例,该片将历史题材和“剧本杀”叙事做了融合,创造性且充满趣味性地带领观众重温“岳飞精神”,唤起家国情怀。
黑格尔认为艺术品应该具有意蕴,他指出“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如果用形和神的关系来探讨艺术,那么可以将艺术语言和艺术的题材理解为构成了艺术的形,而艺术的意蕴则构成了艺术的神韵。所谓艺术的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内在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于中国影视来说,其不同于别国影视的地方在于我们受中国传统美学追求影响而形成的视听语言体系,在于我们丰富而独特的本土题材,更重要的是在于中国影视中所展示出的神韵和意境。在当代影视创作中融入中华传统艺术之精神,对于在全球文化趋同化背景下发展的中国影视来说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艺术的意蕴层多以意境的形式表现,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这一范畴的出现源自我国道家思想,并在后期由魏晋玄学和禅宗思想进一步推进,最终成为聚集中国传统思想理念及审美意识于一身的美学范畴。叶朗认为,“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的范畴涉及情景交融。虽说影视不似诗歌长于抒情,也不似绘画长于画景,但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同时兼具叙事艺术、空间艺术、表情艺术的特性,这使得影视能够全方位综合性营造情景融合的意境。“情景交融”中的“情”来自影视的叙事,影视中情的表达一方面源自剧中人物的感受,另一方面依赖叙事者(导演)的传达,由于影视逼真的声画特性很容易刺激观众将自我“代入”剧中人物,体会相应情感,此外,影视的视听语法也能有效将观众的视线“缝合”于叙事者的讲述中,通过抒情蒙太奇、空镜头、视点镜头、画外音等手段,能有效让观众沉浸于故事的发展中,体认叙述者传达的情感。“情景交融”中的“景”的呈现有赖于影视的空间艺术特性,不同于诗歌、戏曲中对景物的虚拟化呈现,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中对景物的写意化呈现,影视的光学特性使其能够逼真再现景物的形象、线条、色彩、光线及氛围,再通过构图、角度、景深等视听语言手段使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加艺术性。不论是《小城之春》中的废墟老宅、《卧虎藏龙》中的竹海、瀑布,还是《影》中的水中孤舟与宫中垂幔,这些景物都因为剧中的情而染上了特定的色彩,也因为这些特定的景物空间,使得影片的叙事抒情也传达得格外意蕴悠远。在特定的影视空间中上演着的人生情境,使得情和景交相呼应,形成了如克莱夫·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
另外,不同于中国传统的诗歌与绘画的单一形式,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因其具备声音手段,如音乐烘托、声画关系等,使得在“情景交融”的营造中,能够将景物和情感衔接得更加牢固且自然,以声、画、情三者的融合为观众打造一个视听逼真、涵韵丰富的意境世界。
影视艺术因其生动直观的视听形式、广泛传播的媒介特性成为传统文化的最佳传播载体。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影视来说,应该重视并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其无论从艺术语言、内容还是意蕴层面均给予中国影视发展富饶的滋养,让中国影视能够在以西方影视美学体系为主的国际影坛中以鲜明的民族身份,扎实的中华影视美学立场讲好每一个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