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金华 惠文君
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小儿输液室 271126
高热惊厥为儿科常见急症之一,是指在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遗传、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基础上,体温>38°后出现的皮肤发绀、高热、呼吸节律不齐、口角抽动及四肢僵直/屈曲等症状〔1〕。该症以6个月至6岁儿童最为多见,经及时的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若惊厥时间过长或反复发作将会导致患儿大脑缺氧损害脑细胞,殃及患儿生命,且还会遗留因缺氧性脑损伤所致的相关后遗症,累及其身心健康〔2〕。因此如何完善急救流程,提高临床救治速度,降低救护期间潜在风险尤为重要。传统急诊流程常因分诊、候诊等因素延续救治时间,且伴有分工不明确、职责分配不合理以及团队协作配合度低下等现象,增加病情延误、病情加重或恶化风险,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与预后〔3〕。全程绿色通道是以缩短诊疗环节时间、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为目标所建立的特殊医疗救治通道,全程绿色通道路径化管理旨在通过制定前瞻性急救流程,优化整合护理资源,充分发挥个体特长,以团队协作形式排除并解决治疗期间多种隐患和问题,来保障救治效率〔4〕。本研究旨在探讨全程绿色通道路径化管理对急诊高热惊厥患儿急救效率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急诊高热惊厥患儿18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6)》中高热惊厥诊断标准〔5〕;②年龄≤6岁;③体温≥38.5℃;④均为首次发病,询问家属患儿均无先天性病史;⑤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儿童脑性疾病,合并脑部创伤,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肾等内脏功能障碍,中途退出或患儿不配合。将2019年3月至2020年 6月92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93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50例,女42例;年龄5个月~5岁,平均(3.55±0.22)岁;入院平均体温(39.75±1.24)℃;惊厥发作时持续时间平均(30.41±3.12)s。观察组男49例,女44例;年龄5个月~5岁,平均(3.71±0.49)岁;入院平均体温(39.48±1.13)℃;惊厥发作时持续时间平均(31.07±3.84)s。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护理等方面,即急诊人员接到电话后随救护车接诊,对症处理后返院送至急诊室;急诊室人员遵医嘱准备急救医疗药品与器械,配合医生完成基础处理(降温、止惊、病情诊断),并做好相关记录;病情稳定后送至对应科室完成院内转运交接工作。观察组实行全程绿色通道路径化管理。
1.2.1前期准备策略的制定 ①急救物资管理〔6〕:小组成员通过综合性分析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流程、所需物品基数、种类,在遵循“快速、高效、安全、简便”原则上,建立小儿高热惊厥急救箱与急救物资包,并开展集中性专业培训,使护士充分掌握急救箱内所需药品以及物资包内设备摆放顺序,以利于缩短出诊准备时间与抢救时间。见表1。②三色预警标准:小组成员在查阅相关文献、翻看病历资料等基础上,对小儿高热惊厥表现、症状、并发症、基础体征及诱发性体征进行统计记录,并制定前瞻性风险预警评估细则〔7〕,从患儿体温、皮肤颜色、活动状况、呼吸状况、脱水情况、其他症状、评估频率等方面对患儿开展风险评估并通过颜色标识,以利于缩短分诊时间、保障后续治疗的针对性和高效性。见表2。③标准化抢救流程:完善高热惊厥患儿临床管理体系,依据传统护理缺陷及相关因素,由科室内医生与高年资护士以万方、知网等数据库为基础,查阅文献,寻找循证支持后,对小儿高热惊厥治疗指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安全管理等相关资料进行深入探讨,结合经验及案例制定标准化抢救流程表〔8〕(见表3),为急救流程与环节提供连贯性保障。
表1 急救箱与急救物资包清单
表2 三色预警评估标准
表3 标准化抢救流程
1.2.2全程绿色通道路径护理的开展 成立绿色急救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急救医生1名、护士长1名、高资质急救护士3名组成,且经统一培训后使其具备较高的小儿高热惊厥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水平,并充分理解全程绿色通道路径护理的意义与流程、三色预警标准细则、标准化抢救流程内容。小组成员接到120调度后根据常规出诊流程带好急救箱和物资包实施出诊,抵达现场后完成对症处理后立即返院,路上通知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准备接诊,并申请开展先检查、先治疗后付费的全绿色通道。入院后由分诊护士依据三色预警系统完成首次病情判断并进行颜色标识,其次由医生进行诊断评估后安排救护团队协同辅助,各项检查与资料采集工作并行开展,其中检验科与影像科护士依据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安排检查顺序;绿色标识患儿:要求医护者在5 min内完成降温、解痉、镇静、静脉开放等对症处理措施;黄橙色标识患儿:根据标准化抢救流程完成相关急救工作,抢救过程、用药时间、特殊急救措施的提醒等内容由分诊护士详细记录,病情稳定后向医生汇报抢救情况,并做好科室人员协调、检查、住院等事项的安排。
①统计比较两组患儿急救效率与患儿氧合指标数值,急救效率包含急救时间、退热时间、惊厥持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各指标时间越少表明急救效率越好。氧合指标数值涵盖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PaO2/FiO2)等,各数值越趋于正常表明急救效果越好。②调查统计两组患儿抢救室滞留(急救6 h内患儿未行专科治疗或未转入急诊留观室)、抢救处置行为合理(抢救过程中的处置行为均合理即为1例次)、医嘱执行延迟(抢救医嘱的具体执行时间延迟>30 min)、不良事件(患儿信息未及时登记、检查结果未交由家长等)发生率,以评定抢救质量〔9〕。③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及入户访视形式追踪6个月内两组患儿相关后遗症发生率,包含脑性瘫痪、癫痫、智力障碍、复发等指标,以评定短期预后,总发生率越低则预示短期预后良好。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急救效率与急救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表5。
表4 两组急救效率比较
表5 两组急救效果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抢救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抢救质量比较〔n(%)〕
干预后观察组脑性瘫痪、癫痫、智力障碍等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7。
表7 两组短期预后情况比较〔n(%)〕
小儿高热惊厥为婴幼儿及学龄期儿童常见急症,主要因小儿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发热后导致神经细胞代谢障碍,丘脑强烈放电所引发骨骼集群短暂性不随意收缩运动、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群〔10〕。及时给予迅速的解惊与降温措施是治疗和控制小儿高热惊厥的关键。然而,在实际临床急救工作中,由于急救人员职责不明、分工不合理及抢救仪器准备不当,导致急救慌、忙、乱现象频发,一定程度上影响救治效率与质量〔11〕。因此,如何完善急救流程,在短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护理,提高临床救治速度,降低救护期间潜在风险,使急救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性与预见性尤为重要。全程绿色通道路径化管理是以保障抢救流程的无缝链接以及救治工作的有条不紊为原则,通过制定多种前瞻性急救准备措施和计划,减少护理差错和规范护理流程,可帮助护士明确护理目标,对患者实施更加精准、高效且预见性的护理措施〔12〕。多项研究表明,该模式对多种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后期治疗和预后均具有积极临床价值〔13〕。
小儿高热惊厥病因复杂、起病急、病情迅速,随着医学发展和患者康复要求的提高,在救治过程中提高救治效率与强度,为患者降低致残率和并发症率成为临床共同目标。本研究实施全程绿色通道路径化管理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急救效率与急救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相关研究表明,急救期间护士分诊和物品准备时间为院前急救效率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和环节,本研究通过遵循快速、高效、安全、简便原则上,建立小儿高热惊厥急救箱与急救物资包,对急救所需物资完成集束化管理,且通过专业性培训帮助护士掌握急救物资内容和摆放原则,不仅可显著缩短出诊时间,还有利于缩短抢救期间物品取用时间,最大程度节约和优化抢救时间的消耗〔14〕。其次,采用集体讨论等形式优化救护流程,明确护理责任,合理分配救护工作,实现多项目、多部位检查的同时进行,有效规避传统救护流程中就诊时间长、杂乱无章且衔接不到位等问题,进而显著缩短患儿治疗时间,提高整体救治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抢救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该模式对小儿高热惊厥急救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该结果与多项研究相似〔15-16〕。分析其原因:本研究依据患儿体温、皮肤颜色、活动状况、呼吸状况、脱水情况、其他症状、评估频率等方面制定前瞻性风险预警评估细则,并予以颜色标识,可有效减少分诊评估等延误时间,为后续救治工作的有序性和连贯性提供保障。同时该流程的制定还可利于提高护士急救期间的责任意识与护理执行力,提高各人员一体化合作效率,有利于对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评估,实现无缝隙护理与诊治目标,保障整体抢救质量。此外,本研究发现,该模式的应用还可有利于降低患儿脑性瘫痪、癫痫、智力障碍等总发生率,改善其短期预后情况,其原因可能与该模式通过上述预见性计划的制定与开展,能使抢救时间最小化,抢救过程最优化,进而最大程度降低患儿脑组织的损害,提升患儿救治体验与效果,促进疾病预后。
综上所述,小儿高热惊厥属预后良好性急症,有效、准确且连贯的急救措施对降低患儿脑损伤程度,减轻并发症与后遗症遗留率均具有重要意义。全程绿色通道路径化管理的应用能弥补以往护理工作存在的盲从性和随机性等缺陷,对提高急诊救治效率与救治效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