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炜 蒋月娟 陈淋洁
浙江省荣军医院ICU,嘉兴 314000
压力性损伤是指由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所导致的局部组织溃烂缺血性坏死,并以受压部位皮肤红肿、浅表溃疡、疼痛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象,其在我国各大医疗机构的重症科室较为常见〔1-2〕。据统计〔3〕,目前压力性损伤的发病率约11.23%,其中90.00%以上为老年重症患者,因此,对于如何降低压力性损伤形成风险、减少压力性损伤产生已成为我国各大医院重症科室的必要任务。既往研究指出,科学的护理介入是控制压力性损伤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4〕。目前,常规的护理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监护、皮肤清洁、环境优化等领域,但相对缺乏预防性措施〔5〕。基于此,本文作者建议使用预防性压力性损伤护理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指通过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提前预测压力性损伤形成风险,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内容,目前,该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当中〔6〕。本文拟分析不同压力性损伤预防护理对老年重症患者的影响。
选取浙江省荣军医院重症监护室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老年重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向其发放数字编号(1、2、3…80),其中奇数编号为(1、3、5…79)对照组,偶数编号(2、4、6…80)为观察组,本次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审批号:研2023-012)。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60岁〔7〕;②重症监护者;③长期卧床者;④意识清晰者;⑤住院时间>7 d;⑥已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感染或传染性疾病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③研究前存在皮肤破损者;④过敏性皮肤者;⑤研究中途死亡患者;⑥临近3个月内参与过相关临床研究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时间为7 d,具体内容包括:①基础检查:每天对患者进行常规身体检查,检查项目包括皮肤状态、血压、心率等,明确不同患者的实际病情及相关生理指标水平。②健康宣教:借助健康手册,由责任护士通过口头宣教的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知识与治疗措施。③心理干预:对存在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例如通过言语激励、注意力转移等方式,稳定患者的负面情绪状态。④医疗设备管理:由主治医师仔细检查相关医疗仪器设备,每日进行一次,同时对其进行高温灭菌处理,防止患者在看护期间出现感染情况,并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患者个体的规格尺寸的相关医疗器械,减轻患者的不适感。⑤病情监护:每间隔6 h,主治医师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一次综合检测,如血压、心率等,责任护士从旁协助,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凝血情况,若患者存在不良应激反应,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⑥皮肤管理:每间隔4 h进行一次皮肤检查,同时,责任护士需帮助患者进行皮肤清洁,并协助患者完成翻身、手臂抬起等日常活动,对存在手术切口的患者,需每间隔6 h检查切口敷料情况,同时观察手术切口是否出现渗液,并清除切口周围污染物,责任护士每日对患者受压部位进行一次局部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防性压力性损伤护理。干预时间同为7 d。该组除护理流程外,护理人员、地点、具体措施均同于对照组,具体内容为:①制度完善:重新调整该院相关护理管理制度,明确指出各级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及工作程序,同时设立奖罚制度,每周对该组医护人员举行一次器械使用与预防压力性损伤的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床体构造、体位器使用方法、导管压迫的处理方法等相关内容。②风险标识:责任护士需在交接记录上明确标识各个患者的基础情况,例如受压部位、所使用的相关器械、评估时间等,并在患者床头、病房墙壁等位置张贴压力性损伤形成的原因海报,明确标注皮肤检查时间。③优化皮肤管理:在常规皮肤管理的基础上,将水垫置于患者长期受压部位的下方,提升受力部位柔软度与舒适度,同时责任护士需确认所用器械没有直接置于患者身体下方,针对使用约束带患者,每隔2 h放松3~5 min,并检查约束部位皮肤血液循环情况。④质量控制:由责任组长与护士长同时组成护理质量监督小组,不定时开展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知识、皮肤管理操作规范及具体实施方法等相关内容与技能考核。
1.3.1压力性损伤风险 于两组干预前与干预7 d,使用Braden量表〔8〕将两组患者的压力性损伤风险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该评分量由彭美慈等在2003年修订,内容包括感觉、移动、活动能力及皮肤耐受力(潮湿度、营养摄入、摩擦力和剪切力)4项内容,其中除“摩擦力和剪切力”(1~3分)一项外,各条目得分均为1~4分,总分为6~23分,分数越高代表压力性损伤风险越低。本研究中该评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12 6~0.934 5,I-CVI为0.810~0.964,S-CVI为0.974。
1.3.2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参照2019版《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解读〔9〕,由该院护士长将两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压力性损伤情况可分为Ⅰ~Ⅱ期、Ⅲ~Ⅳ期、不可分期、深部组织损伤期,总发生率=(Ⅰ~Ⅱ期+Ⅲ~Ⅳ期+深部组织损伤期+不可分期)例数/总例数×100%。
1.3.3生存质量 于患者干预前与干预14 d时,使用WHOQOL-BREF量表〔10〕,将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综合评定,该量表由中山医科大学1995年翻译的,该量表包括的生理变化(7个条目,共35分)、心理领域(6个条目,共30分)、社会关系(3个条目,共15分)、环境领域(8个条目,共40分)、总体状况(2个条目,共10分)5个领域,共26个条目,各条目分值为1~5分,总分范围26~13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存质量越良好。本研究中该评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557 1~0.932 3,I-CVI为0.825~0.907,S-CVI为0.938。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Braden量表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7 d时,观察组Braden量表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Braden量表评分比较分)
7 d内,观察组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n(%)〕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14 d时,观察组患者的各项WHOQOL-BREF量表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WHOQOL-BREF量表评分对比分)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其中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干预7 d时,观察组Braden量表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这与刘淼〔11〕、刘克凤和刘小燕〔12〕研究结果相吻合,由此可见,预防性压力性损伤护理对降低压力性损伤形成风险效果更为显著。其原因在于,传统护理模式虽能够利用基础的护理管理内容,给予患者基础防护,但其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起到主动预防效果〔13-14〕,与其相比,预防性压力性损伤护理能够利用每日一次的风险评估,提前预测压力性损伤风险,在此基础上结合风险标识、放置水囊、日常护理监督等措施,全面降低压力性损伤风险,进而减少压力性损伤产生。本次研究的第二项结果:7 d内,观察组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能够充分证实上述观点的正确性,且本项结果与郑娜等〔15〕、张淑娟和王娟娟〔16〕研究相一致。而结合何媛媛、王治敏和李宁〔17-18〕研究可再次发现,其关于生存质量方面的效果收益,与本次研究的第三项结果:干预14 d时,观察组患者的各项WHOQOL-BREF量表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极高的相似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年重症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行动不便,而压力性损伤会导致其受压部位产生严重不适感,其在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康复速度,降低生存质量,而在预防性压力性损伤护理实施后,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压力性损伤的形成,提升患者个体舒适感,降低其机体应激反应,进而综合提高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预防性压力性损伤护理对降低老年重症患者的压力性损伤风险等级、减少压力性损伤产生、提升生存质量具有良好效果,但本次研究忽视了各地区等级制度、医疗水平的不同,因此,无法确定该模式是否具备推广价值。为此本文作者建议,该院可通过扩大研究范围、扩大资金投入等方式,强化研究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