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莉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门诊 200040
脑梗死属于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相关研究显示,首次出现脑梗死的患者中75%会出现偏瘫,使病灶支配部位出现运动及感知功能障碍,对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路径化护理是指由多位专业学科的医护工作者共同协作,对某种疾病作出一套针对性的标准化的护理方案〔2〕。有研究证实,对脑梗死患者路径化护理方案,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2-3〕。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进行治疗的11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MRI及头部CT检测,确诊为脑梗死;②患者均为既往脑血管病史;③均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均>15分;④患者均为初次出现脑梗死,且生活自理能力欠缺。排除标准:①心肺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②精神功能障碍的患者;③伴有颅内肿瘤的患者;④患者病情出现急剧恶化。对照组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48~76岁,平均(61.8±1.7)岁;发病时间0.6~5 h,平均(2.8±1.7)h。研究组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47~75岁,平均(61.2±1.4)岁;发病时间0.5~6 h,平均(3.1±1.2)h。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对此研究均知情且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患者入院均先进行常规营养脑细胞、抗凝及改善微循环障碍治疗〔3〕。
1.2.1对照组 进行常规护理。护理内容主要包含基础护理、健康宣教、心理健康护理、病情观察,加强病房巡视力度,完善病房巡视制度,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肢体活动、面色、尿量等〔4〕。保持患者医疗环境的干净整洁,床单、被褥干燥清洁,防止出现因皮肤引起的并发症;病情稳定后,协助患者进行床上肢体训练;加强患者口腔清洁及饮食护理,饮食以半流质为主〔5〕。针对患者出现的焦躁不安、头痛状况,护理人员要及时与主治医师沟通,避免不良事件发生〔6〕。
1.2.2研究组 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路径化护理。路径化护理采取康复医师、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家属共同参与的模式。患者病情的体征稳定后,开始路径护理的第1天,康复医师、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目标,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建立实施表格,实施后在相应的表中进行标记,具体康复计划的落实需在护理人员的督促鼓励下进行〔7〕。训练频率需要每日进行,2次/d,15~30 min/次,每个动作训练5次以上〔8〕。护士向患者家属面对面讲授康复训练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同时,评估患者及家属对训练方法、康复知识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还可将康复训练的方法制成视频,便于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同时由康复治疗师每2 w进行1次康复会诊〔9〕。依据患者不同阶段的病情特点,进行并发症预防、关节被动运动,肢体活动由被动到主动,将训练内容精细化,同时进行基础生活能力的锻炼〔10-12〕。第一阶段使患者肢体摆放至功能位,在护理人员协助下使关节进行屈伸手指、旋转肩关节、屈曲膝关节等被动运动〔13〕。第二阶段将康复运动由被动过渡到主动,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在床上进行适当运动,如日常生活能力、端坐位、床边站立等锻炼,指导协助患者进行洗漱、穿脱衣物等。第三阶段加强患者的移动行走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锻炼,在患者家属的陪同下进行散步,或者在病情允许范围内进行如太极等低消耗运动。
1.3.1神经功能 分别于护理前及护理6个月后采用(NHI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评价。NHISS评分分值0~42分。GCS评分通过肢体运动、语言及眼反应进行,分值0~15分,分数越高患者状态越优。ADL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能力越强。
1.3.2护理效果 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9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减少60%~89%,进步:神经功能缺损减少20%~59%;无变化或恶化: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9%。
1.3.3生活质量 各生活质量指标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优。
1.3.4依从性 从合理膳食、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心态良好、生活能力训练等方面进行评价。每个指标0~3分,分数越高依从性越好。
护理前,两组NHISS评分、GCS评分以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GCS评分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HISS评分、GCS评分以及ADL评分对比(分,
研究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n(%)〕
护理前两组患者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在合理膳食、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心态良好、生活能力训练等方面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评分对比(分,
路径化护理是综合性强的跨学科标准化护理方式,模式将时间设定为横轴,依据各种疾病不同治疗方式及病程,对患者针性性地制定护理计划〔14〕。路径化护理的理念与循证医学、整体护理的理念相通,临床护理应用广泛且效果较好。
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会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发展后期可能有面瘫、吞咽困难、呛咳饮水等症状,严重会有意识障碍、脑疝甚至死亡。虽然现代医疗背景下,患者死亡率有一定程度降低,但患者往往会有意识、语言、运动障碍,降低患者生存质量,路径化护理在对患者病情做到充分了解下进行护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服务是全方位、个体化,保证每项护理工作都得到落实,避免护理散乱、被动等不足的出现,保证患者的护理效果。
路径化护理具备以下优点:①对脑梗死患者的救治流程进行了优化,减少了检查时间及转诊次数,缩短了患者进行手术介入治疗的时间;②护理计划更加完善,保证了围术期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整体性,使护理工作变得主动,对疾病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加强,使护理质量得到提升。③各项检查安排更合理化,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使检查的申请及等待时间缩短;④健康宣教更具科学性和计划性,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及治疗的依从性得到提高,使患者的治疗更加顺利〔15〕。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路径化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有效调整,提高患者治疗及的依从性,利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及时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