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娟 刘倩影 王帆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450000
心力衰竭的发生同患者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等有着密切关系,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其心肌组织、细胞均会受到持续性损害,该疾病渐近线特点明显,临床针对该疾病主要为阻断病情持续恶化发展,将心肌细胞生存周期延长,增强患者生存能力等〔1〕。但是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与康复工作需要较长时间,部分患者要终生服药治疗,因为医疗花费高等因素影响,多数患者治疗结束后即出院,若想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必须辅助以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2〕。双心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注重对患者生理、心理两个方面进行靶向干预,其目的是缓解患者病情的同时消除患者负性情绪对治疗与护理康复工作带来的影响,提高患者依从性〔3〕。另外相关研究显示,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是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锻炼的主要内容,有氧运动可提高患者摄氧量、心排量,改善心肺功能,抗阻运动则能增强患者肌肉力量与耐力〔4〕。此次研究对接治的部分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双心护理、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联合干预。
300例研究对象全部为2019年度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确诊标准,病情稳定时间>4 w;②NYHA分级,Ⅱ级、Ⅲ级,了解研究内容后自愿加入。排除标准:①严重性静脉血栓、严重性瓣膜心脏病;②90 d内发生过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等;③精神疾病,智力异常,无正常交流能力等。借助统计软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具体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1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护士为营造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进行疾病健康教育,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联系医生,给予康复运动指导。
1.2.2研究组接受双心护理、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联合干预,内容如下。
1.2.2.1双心护理 ①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热情接到,并同情主动交流,详细介绍病房环境、责任医师与护士,病房病友,拉近医患距离,消除患者陌生感、紧张恐惧感等。②医护人员了解并掌握患者基础资料,对其心理状况作出评估,病房中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通过观看视频、阅读书籍等方式将患者注意力转移,减轻去病痛感,舒缓心态。③全面掌握患者各检查项目结果,对比患者病情发展情况要第一时间了解掌握,患者治疗前,向其耐心讲解治疗方法、流程、方式、相关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疾病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面对疾病,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感。④医护人员每天要同患者及亲属交流,了解其基本情况,并负责答疑解惑,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发现问题立即查找问题发生原因,有靶向性解决处理。⑤医护人员将治疗进展、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告知患者亲属,叮嘱患者亲属多给予患者支持与鼓励,提高患者治疗自信。
1.2.2.2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联合干预 ①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前,患者通过慢走、踏步等方式进行热身,热身时间5 min,而后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脚踏车有氧锻炼。每周5次,每次有氧踏车运动20 min。②抗阻运动。开始抗阻运动前同样进行5 min 热身准备,而后医护人员指导患者通过弹力带进行抗阻运动。抗阻运动情况要根据身体实际情况、过往运动习惯及运动量来决定,每周锻炼2~3次,每次锻炼8~16组,锻炼时间与弹力带松紧度要逐渐增加。
1.3.1两组患者对比护理前后心功能情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心功能评价指标包括LVEF(心室射血分数)、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CO(心输出量)、SV(每搏量)。
1.3.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借助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其心理状况作出评价。SAS、SDS量表均将51分作为分界值,<51分代表心理状况正常,无焦虑、抑郁情绪存在,≥51分代表存在焦虑、抑郁情绪,评分越高负性情绪影响越严重。
1.3.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借助生活质量简易评价量表对其生活质量情况作出评价,该量表有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况4方面内容组成,单方评分1~25分,评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情况越理想。
两组患者护理前心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30 d后心功能指标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30 d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4.67%vs.1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心理状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30 d后心理状况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况对比(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情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30 d后生活质量情况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情况对比(分,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为心脏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要求,导致缺乏组织灌注、循环静脉发生淤血,随着患者病情的持续发展,其机体营养状况、日常生活能力、活动能力等均会下降,最为关键的是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5〕。相关研究显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除去积极的治疗外,有靶向性进行护理干预与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质量〔6〕。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进行的同时,还要医护人员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患者情绪平稳,对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率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7〕。此次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心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护理30 d后心功能指标评价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护理30 d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果提示,双心护理、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联合干预,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效果较为理想。分析认为,双心医学模式是指患者躯体在接受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对患者心理状况作出评估,结合评估结果有靶向性进行治疗与护理干预,关注患者生理与心理变化,通过指引使其调整身心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开展,保证护理效果〔8〕。而联合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干预均属于康复运动锻炼内容,联合饮用可有效对患者血浆细胞因子等进行改善,对内皮细胞凋亡进行抑制。经长期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干预,患者肾素系统、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张力均会降低,减少儿茶酚胺分泌量的同时降低交感形象,加强迷走活动,让心率变慢,使心肌耗氧量降低,利于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0-11〕。同刘双英和刘双凤〔9〕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患者护理中应用双心护理模式干预,患者心功能指标、负性情绪均得到较好改善。同此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常规护理内容过于片面,且局限性强,相关护理内容欠缺靶向性,部分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后,其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干预效果并不理想〔12-13〕。此次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心理状况、生活质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护理30 d后心理状况评分低于对照组,而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双心护理、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联合干预,在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效果同样明显。分析认为,双心护理同常规护理比较,前者注重对患者心理进行观察,并有靶向性实施护理干预,最大限度解决患者负性情绪对治疗与护理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14〕。而有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则可对患者左心室重构进行抑制,加强心肌灌注,将血管阻力减少,使骨骼肌线粒体增加的同时充分利用外周氧,从而促进心脏收缩与改善舒张功能。而联合抗阻运动,可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延缓,提高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陈秀琴〔15〕在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中应用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联合干预,患者负性情绪得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双心护理、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联合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平复情绪波动,提高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