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秀娟
(丰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江苏 徐州 221700)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为临床常见泌尿系统疾病,其多发于既往有难产史 、生育过多、年老体弱的女性群体,病发后会在患者大笑、咳嗽、打喷嚏、跳跃、跑步等腹内压升高状态不自主流出尿液,严重影响患者机体健康与生活品质[1]。现阶段临床针对轻中度SUI 的治疗主要为非手术方案,常见治疗措施包含药物治疗、生活指导、盆底肌锻炼、仿生物电刺激等。其中,以盆底肌训练、药物(如雌激素、度洛西汀等)为主的康复治疗方案效果较好,但在患者训练停止后有较高的复发概率,因而在实际治疗中仍有待进一步优化[2]。生物电刺激反馈为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项物理治疗技术,其可通过生物电刺激将因受压而失去传导功能的神经细胞唤醒,从而提升逼尿肌兴奋性稳定,纠正患者排尿反射调节机制[3]。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将该疗法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中具有较为理想的作用。本次研究以丰县妇幼保健院67 例SUI 患者为例,分析予以早期康复训练+生物电刺激反馈治疗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采集丰县妇幼保健院2021 年5 月至2023 年2 月收治的67 例SUI 患者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3 例,观察组34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4~45 岁,平均年龄(37.25±4.12)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9.5~28.5 kg/m2,平均BMI (23.02±2.21)kg/m2;产次0~4 次,平均产次(2.33±0.45)次;病情严重程度为轻度、中度分别19 例、14 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4~48岁,平均年龄(37.37±4.22)岁;BMI 20.3~28.2 kg/m2,平均BMI (23.10±2.19)kg/m2;产次0~5 次,平均产次(2.37±0.48)次;病情严重程度为轻度、中度分别19例、1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参与患者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丰县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会审批。纳入标准:①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4]中SUI 相关标准一致;②1 h 尿垫试验>1 g;③病情严重程度(参考上述指南评估)为轻度:咳嗽、打喷嚏时出现尿失禁症状,每周发生2 次以上;中度:快步行走时出现尿失禁;重度:站立位时即出现尿失禁症状。排除标准:①并盆腔感染、阴道炎;②伴有严重心、肺、脑等重要组织器官疾病;③盆底肌肉完全去神经化;④半年内有盆底手术史;⑤伴有其他下尿路疾病;⑥盆底疼痛严重,难以耐受早期康复训练或生物电刺激。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①Kegel 训练:训练前叮嘱患者排空膀胱,调整体位为侧卧位。具体训练方式如下。Ⅰ型肌肉训练:以最大力量收缩会阴部、肛门部、尿道处肌肉,保持5~10 s 后放松,放松时间5~10 s,训练、放松时间比为1∶1。Ⅱ型肌肉训练:以最大力量收缩肛门部、会阴部、尿道处肌肉后即刻放松,连续3~5 次后放松10 s。每次进行两种锻炼各10 min,每天训练3~4 次,6 d/周,连续训练8 周。在训练中需要注意,若患者难以正确发力收缩盆底肌,可帮助其将毛巾放在盆底部,并由训练师在患者盆底部轻贴手掌,从而让患者感受发力;同时还需避免收缩盆底肌时,以腿部、腹部肌肉过度用力代偿。②腹式呼吸:取仰卧位进行训练,由治疗师在患者上腹部轻放手掌,叮嘱患者缓慢吸气,吸气末保持2 s 左右的时间屏住呼吸,而后缓缓呼气,此时治疗师可将手上力度适当加大,以增加阻力。在锻炼中,需保持吸气、呼气时间比为3∶2 或2∶1,10 min/次,每天锻炼2 次,6 d/周,持续8 周。③核心肌群:指导患者调整体位为仰卧位下屈髋屈膝,调整两脚间距较肩宽略宽,双手放在身体外侧,借助臀部向上的力将臀部顶起,尽可能使臀、背部支撑点与膝盖处于同一直线。保持5 s 后有控制地将臀部缓慢放下,每次锻炼15 min,1 次/d,6 d/周,持续8 周。④阴道肌力训练(该训练方法仅适用于有性生活史者):使用阴道哑铃辅助训练。指导患者保持平躺,将双腿打开,取适当润滑液涂在阴道哑铃圆头端,将其置入患者阴道内2.5 cm,若置入受阻,可指导患者适当抬高臀部,然后取站立位,进行肛门与阴道收缩放松锻炼,首次置入控制在10 min 左右,而后结合患者耐受情况增加到30 min/次,3 次/d,6 d/周,持续8 周。
观察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生物电刺激反馈治疗:早期康复训练方法与对照组一致。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应用生物刺激反馈仪(加拿大Thought 公司,型号:MyoTrac Basic);治疗中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在其阴道内置入电极探头,结合肌电图、压力曲线反馈信号,调节电击频率20~80 Hz,电流0~70 mA,脉宽20~700 μs,结合患者实际机体耐受性进行调节,20~30 min/次,2 次/周,持续8 周。
1.3 观察指标①治疗效果[5]:结合患者症状表现评价,以治疗后出现咳嗽等腹内压增高时无漏尿为治愈;以尿失禁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每周<2 次为好转;以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计算公式为治愈率、好转率之和。②盆底肌恢复情况[6]:以盆底康复治疗仪(法国杉山,型号:PHENIX USB 4)进行检测,共分6 级。Ⅰ类肌纤维:阴道肌肉收缩高度达到黄色模块的40%,持续0、1、2、3、4、≥5 s,对应肌力为0 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Ⅱ类肌纤维:阴道肌肉收缩曲线高达到黄色模块的70%~90%,持续0、1、2、3、4、5 次,对应肌力为0 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以Ⅳ~Ⅴ级为正常范围。③尿动力学指标[7]:以尿流动力学检测分析仪(荷兰MMS,型号:Solar BlueModule)测定如下指标:膀胱顺应性(BC)、负压漏尿点压力(ALPP)、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测定时间为治疗前后。④生活质量评分[8]:尿失禁生活质量(I-QOL)问卷评估(评估时间分别为治疗前、治疗后),总计22 个条目,涉及3 方面:行为限制(40 分)、心理影响(45 分)、社会障碍(25 分),采用Likert 5 分赋分法,评分越高生活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治疗效果、盆底肌恢复情况用[例(%)]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尿动力学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用(±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例(%)]
2.2两组患者盆底肌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盆底肌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盆底肌恢复情况对比[例(%)]
2.3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ALPP、BC、MUC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对比(±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ALPP:负压漏尿点压力;BC:膀胱顺应性;MUCP:最大尿道闭合压。1 cmH2O=0.098 kPa。
?
2.4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I-QOL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I-QOL 评分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s)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
?
现代医学尚未对SUI 发生机制进行完全阐明,认为其与绝经、孕产史、分娩、肥胖、年龄等多方面因素有关[9]。SUI 发生后可导致患者尿液常常不自主地从尿道流出,可严重干扰患者正常生活与身心健康。现阶段临床针对轻中度SUI 的治疗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其中药物、盆底康复治疗、行为干预、生活指导等均为常见的SUI 治疗手段[10]。早期康复训练即为常见SUI 治疗手段,其可通过盆底康复锻炼、腹式呼吸、Kegel 训练等锻炼,强化患者盆底肌张力,改善其盆底肌功能,改善排尿控制情况。但受到患者自身操作规范性、医嘱执行率、体质虚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单纯依靠早期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而临床针对SUI 患者多采取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其他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生物电刺激反馈疗法则是当前临床常见的物理治疗手段,将其用于SUI 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中可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生物电刺激,提升神经肌肉兴奋性,唤醒受压后暂时无功能的神经细胞,抑制副交感神经通路、膀胱收缩功能,使逼尿肌代谢水平下降,提升膀胱容量,强化患者储尿能力;同时还可促进尿道外括约肌收缩,强化机体控尿能力[11]。结合本次研究可见,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生物电刺激反馈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同时,观察组患者盆底肌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尿动力学指标(ALPP、BC、MUCP)、I-QOL 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将生物电刺激反馈联合早期康复训练用于SUI 治疗中可发挥积极疗效,改善预后,提升患者生活品质。分析可见,生物电刺激疗法属于生物反馈疗法,其可同时对膀胱与尿道产生刺激,借助不同频率电流刺激,使盆底肌恢复节律性收缩,改善盆底肌损伤程度,防范盆底肌萎缩,提升尿道闭合能力,减少漏尿发生。故联合使用生物电刺激+早期康复训练治疗SUI 可发挥积极作用,能够借助电刺激对神经肌肉产生刺激、早期康复训练的盆底肌修复作用,促进患者膀胱、尿道肌群稳定性提升,并使肌肉收缩、舒张频率得以协调,提升患者排尿控制能力。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训练结合生物电刺激反馈治疗SUI 效果显著,患者盆底肌功能、尿道功能及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预后良好,可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