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10-16 14:34李彬杨冲丁梧秀宋伟志卢文涛武超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2期
关键词:导师应用型学院

李彬 杨冲 丁梧秀 宋伟志 卢文涛 武超

1 洛阳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河南洛阳 471023 2 洛阳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河南洛阳 471023

0 引言

机器人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产业升级,加快智能制造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新工科建设为新兴产业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保障。《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为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协调推进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经研究,决定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2-3]。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以应用型高校为重点,通过整合多元合作主体异质资源,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以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贯彻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的新型办学理念[4]。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现代产业学院瞄准产业转型升级,注重校企合作,采取以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模式[5-6]。因此,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和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洛阳理工学院的机器人产业学院为例,介绍其在建设思路、育人模式和组织管理机制上的探索和实践,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参考。

1 机器人产业学院建设思路

洛阳市是老牌的工业基地,是河南省唯一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机器人产业在洛阳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家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以及机器换人的大背景下,建设中西部地区机器人国家产业学院,对服务区域建设和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依照“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针对地方产业升级需求,洛阳理工学院统筹智能制造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和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建机器人产业学院。该产业学院立足机器人下游产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开发,为企业培养机器人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传统生产线的升级改造,服务产业结构整合,服务565 产业体系需求,加快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机器人产业学院合作单位包括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洛阳市杨森工业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世椿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洛阳美锐克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和洛阳普拉斯自动化科技装备有限公司,探索协同创新模式、联合研发模式、合作办学模式、校中厂模式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筹建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和公共实验室,开展无人驾驶、消防、焊接等方面项目研究。机器人产业学院以“产教全融合”为主线,构建“专业共建、学生共育、师资共培、项目共研、平台共享、质量共评”的六维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上突破现有模式,通过改革创新实现产业学院高效运行,在机器人产业中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2 机器人产业学院育人模式

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为实施“双导师”教学管理体系,在相关学院中选拔专业技术过硬、视野开阔、业务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企业导师。定期开展师风师德主题教育,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技能竞赛,提升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能力;借助产学研平台共享机制,教师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同时将应用案例融入教学,实现教学科研能力同步提升。

在育人方面。产业学院以“产教全融合”为主线,构建“专业共建、学生共育、师资共培、项目共研、平台共享、质量共评”的六维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实行四年一贯制导师制和卓越精英班培养模式。学生和导师采用双向互选,学生入校第一学期即组织导师、学生见面会,导师组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课题介绍个人情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报心仪导师,再由导师自行组织面试,最终确定学生导师关系。采用一对一辅导,即一个导师只能选择一位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院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学校学习3 年、企业学习累计1 年。同时,开展“3+1”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座谈会,邀请企业来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赴企业实习事项。企业人员全面参与学院教学,修订培养方案,教师带领学生研发企业项目,既实现成果转化,又将成果融入课程、重构教学内容。推行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注重考核方式改革,针对培养目标,持续改进。

学院毕业生掌握机器人系统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工业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运动控制设计分析与二次开发能力,可从事工业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系统集成、开发、应用、调试维护,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学院注重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院提出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两大专业方向,制定相关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做到课程目标有效对接企业需求,课程内容敏捷导入技术性知识与经验,课程实施协同推进与过程不断优化,课程评价注重“增值”与质量持续改进,如图1 所示。采用敏捷教学的原则与方法,非线性重组和快速重构、打破传统时序、学习目标交叉并行、教育资源高效协同、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的多轮迭代。

图1 课程体系建设整体规划

在传授理论知识时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分层次、分程度地敏捷导入技术知识与经验,在工程实践中以企业项目为导向制定全新实践教学,由导师团队根据在研项目和学生特长制订选课计划,利用学分置换方式动态选取特定的专业课,同时边学习边做相关项目,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机器人产业学院组织管理机制

为保障产业学院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由企业和学校联合成立产业学院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校长,双方各派一名中层干部为副组长,成员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学院院长组成。该小组全权负责产业学院的建设、整体规划、资金筹措及经费调配,处理和协调建设过程中重大事项和问题,为学院健康运行和目标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学院根据建设内容,成立两个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领导小组成员担任,委员由校企骨干人员组成,全面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在企业学习、评估、教师培养等方面制定完备的企业学习方案,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和师资水平提升机制。

定期开展校企学习交流,共同发掘企业中合适的产学研项目,再由学生团队、在校导师团队和企业导师团队共同完成。学校拨付专项费用,确保学院平稳运行。每位导师的待遇与学校带硕士研究生的课时待遇一致。学院积极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争取从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等方面取得经费支持。同时,教师与企业开展成果转化、委托技术开发,学生参加企业的生产实习、科研项目助研,扩宽资金筹措渠道。

学院作为洛阳市机器人产教联盟理事长单位、洛阳市机器人培训中心,积极组织相关院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交流、开展机器人技术培训工作,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先后分批次对来自省内中职院校、中国一拖、中信重工等企事业单位的6 000 余名学员进行技术培训,完成学生机器人认知培训4 000 余人次。其中针对中国一拖开展的机器人工程师培训,被《洛阳日报》《大河报》等媒体报道。

4 结束语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立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机器人产业学院融合多学科教育资源,与企业深度合作,以“产教全融合”为主线,构建六维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四年一贯制导师制,在教学上采用“3+1”教学模式和敏捷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洛阳理工学院机器人产业学院立足中西部新兴产业集群,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导师应用型学院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初等教育学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V eraW an g
导师榜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学院掠影
爱情导师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