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责任”的种子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开展公益实践活动

2023-10-16 18:29张玉珍
今天 2023年21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公益劳动

张玉珍

(白银市平川区乐雅学校 甘肃 白银 730913)

小学是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责任心的关键期。但是,现在的儿童,特别是在发达的都市,他们的物质生活优渥,“小皇帝”的心理越来越强烈,他们很难感受到物质生活的不易。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道德、重自我、轻社会规范、重个人功利轻服务”的价值观情结,缺乏参与社会公益的公民意识,也看不到社会弱势群体的不幸与艰难。因此,提倡小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实践活动,关心社会问题,关心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淡化他们的自私性,增强他们的公益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十分必要。本文就此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尝试着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拓展多样化的公益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参与责任行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学生和他人、集体、社会、文化、自然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小学生公益实践劳动其实就是一个立德树人的过程。

1.小学生公益实践劳动教育的简述

公益劳动是一种无偿协助或支持社会公益的实践活动,它体现了主动的、愿意与他人共享、直接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无偿劳动。 让学生在实践劳动中学会给予,学会爱,树立一种为家庭、为社会、为祖国的发展而给予和付出的使命感。在小学开展公益实践劳动,是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可以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使小学生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价值观。并且在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对社会的认识与关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与他人产生益处,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良好的人格,使他们具备真心诚意发自内心做公益且不求回报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意识。因此,小学生公益劳动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从小学开始实施公益劳动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孩子成为一个追求幸福的人”。具体来说,第一,加强自我心理建设。小学生通过适当的接触和了解社会公益活动,可以提高他们内在的实践需求,提升自我价值感,增强他们对他人的信任。把学生作为公益实践活动的教育对象,通过在公益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提高来实现自我完善。第二,小学生在公益实践活动中,促进其互动社交,拓展了小学生视野,使学生学到课堂之外的有实际价值的经验与知识,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另外,学生们在公共集体环境下,可以根据社会规范要求,借鉴、模仿良好行为,进而转化成自己的好习惯。第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升华。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开阔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视野。经常不断地投入公益,同学们也可以提高思想认知,深化自身的情感,培养优良的道德修养,完善自身的人格。第四,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与社会发展密切地关联,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心。更有意义的是,以前的公益实践劳动,都是学校策划布置,学生完成、教师、学校评价反思,而我们倡导的公益实践劳动将改变学生一直以来的被动参与为自己主动策划、实施、评价、反思公益劳动,更加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同时,要加强学生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合作意识。透过社会公益,使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个人与他人、社会外部世界的真实存在,感受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能更客观地评价自己、国家、社会、选择、责任,并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充分感受到社会责任,并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将责任的种子深深地扎根于幼小的心中。开展公益劳动实践活动以来我们的家长也由排斥逐渐转变为接纳,进而积极参与,直到形成和孩子一起做公益的习惯。家校结合的公益劳动,引领孩子在公益路上健康成长。

2.我国在小学生中开展劳动公益实践活动的现状

2.1 “重智轻德”的传统教育理念

“三好学生”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优秀学生的评价基准,而随着素质的盛行,则提出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直至发展到今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然而,就目前国内的小学而言,仍是较为重视动脑的理论教学,较少有动手活动,就算有,也大多局限于教室,学生实践体验课更是少之又少。在课程方面,将更多的重点聚集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近年来,上级主管教育部门提出来劳动教育课程进课堂的要求以来,从学校领导层面、整体课程布局方面发生了些许变化。但劳动技术等课程还是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基础上只限于每周一节课,老师象征性的授课和讲解,其他重要学科偶尔还会占用劳动课的时间。此外,由于部分小学教育经费及师资力量有限,许多学校对劳动实习基地的建设不重视,使其无法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这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束缚,忽视了实践性教学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改变这种状况。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划归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范畴,赋予了新的教育和教学观念,通过对传统劳动教育的改良与拓展,使之既有充实的内容,又有新的意义,而且迎合了现代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劳动实习是把知识和技能、手和脑、设计和创作结合起来的一种体验式实践教育,通过不断的实践,使学生的手、口、眼、心 、脑、耳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调动,要唤醒学生探索意识,提高参与劳动实践热情,并进一步挖掘其智慧与潜力,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领会能力与实践能力。从我国有关的教育政策中可以看出,劳动实践的主体尽管是学生,更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家庭的支持与共同努力,所以,在学校开展公益实践劳动活动是势在必行、不无裨益的。

2.2 公益劳动教育的缺失与异化表现

组织、引导学生从小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对培养他们关心弱小群体、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事业、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观念和 工作态度,有利于促进其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但是,在实施中,学校的社会公益劳动却成为了一项学生不愿承担的苦差事,其原因与其目标的异化紧密相关:一是应付性,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教育未被充分关注、被边缘化,导致其多样性与可塑性教育遭到严重挑战,曾经削弱了公益劳动教育,使其“成长”成为“敷衍了事”或是“纸上谈兵”。二是转嫁性,一些本应由教师承担的公共服务工作,由学生承担;三是功利性,学生没有按时完成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一些老师 因此而造成的班级考核扣分,或是被学校批评,对学生大发雷霆,但对学生的公益责任心及劳动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不关心。 四是惩罚性,有些教师将公益活动转化成了对违反纪律的学生的一种惩罚,希望以此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避免他们的不良行为,将公益劳动作为压制学生的手段,这样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还无益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甚至产生逆反厌恶抵触心理等不良的体验。如此一来,劳动公益教育就被异化,成为变了味道的“劳动教育”。

3.在小学劳动教育中进行社会公益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3.1 科学地使小学劳动教育与公益实践相结合

要把劳动教育和公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其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与特殊性,即可以通过特定的社会公益 实践活动,实现德育教育教学的目标。在开展公益实践活动时,应明确下列各项教育目的:

首先,充分利用劳动教育课程的社会作用。通过对身边公益的关注,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达到能把所学的知识用 于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使学生热爱公益、爱国家、关心别人的感情一定会得到升华。小学劳动教育每周的课时较少,在封闭的教室,学生很难所学内容加深体悟,而在课外的大量实践中,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公益实践活动在劳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劳动技能的提高、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三观等诸多方面。通过开展公益劳动实践,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发展他们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劳动教育的公益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一切教学都要以学生为本,增强他们的学习效能,全面提升其综合能力为目标。首先要基于学情,对学生的需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践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和要求,要始终遵循生本原则,基于学生的需求来制订并修订教案。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采取开放式的组织形式,以学生亲身实践为主,辅以老师的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规划,主动调查、思考和探究。通过实施社会公益实践,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让他们在亲身实践过程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感受帮助别人后自己的快乐、自豪、满足的心情,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协作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和谐互助”是劳动教育公益实践的核心内容。“和谐互助”就是指学生在协作配合、互帮互助下,适时进行亲身实践、体验、探讨及其分享等活动,在这一良好的氛围中,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尊、自主性、自我潜能以及关注点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

3.2 小学生劳动教育公益实践模式的构建

3.2.1 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实践活动,在劳动教育中体验公益的快乐开展社会公益实践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不是每个社会公益活动都适宜。针对小学生的具体状况,开展一些难度小、易于操作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从小培养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的能力,使学生充分享受劳动教育的意义,使其在劳动教育中体验“公益”的快乐,成为少年公益劳动中一支强有力的主力军。

(1)志愿服务型公益活动

现代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一切由家长全权处理,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也导致了他们的劳动观念淡漠。在大部分的儿童眼中,劳动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这是大人的责任,更不要说用自己的力所能及的力量参与到学校和社区公益事务中来,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更是无从谈起。尽管目前学校及部分父母都意识到劳动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但在家庭、学校等方面,仍缺乏足够的劳动实践教育的机会。为此,家校、社区联合组织义务劳动型公益活动,既可以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孩子们也可以通过公益实践来了解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巧,并体会合作劳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渐渐地,他们潜移默化中也有了主人翁精神与家庭、社会责任感。例如:孩子们渴望走出教室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探求生活的真善美,去感受、去见识和充分体验。社区是小学生认识社会、参与公益实践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教育劳动可拓延到课外社区,开展各类社会公益实践,比如去公园捡垃圾的志愿者活动;做社区的“护花使者”志愿者,参与绿植认养活动,或进行绿化养护除草;陪伴孤寡老人;做城市问路咨询志愿者,以及去养老院演出送爱心,帮助养老院工作人员打扫卫生,去孤儿院送爱心,帮助孤儿辅导功课,给孤儿送去自己的衣物或课外读物等等。这个过程中,他们真诚无私地、热情地、有创造性地给予他人帮助,在同情尊重弱势群体的同时改变了社会环境。这种活动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有利身心的双重锻炼,一箭多雕。在劳动的付出过程中,他们不仅提高其社会责任感,还能感受到劳动成果的喜悦,以及同伴间的帮助与协作,增强友谊,这是他们在封闭教室环境中无法体会的。此外,学校发掘本土教育资源,可以建立一个“开心农场”生态园,由“校园农夫”组成的公开招聘合格的志愿者,负责管理自己的蔬菜,并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学习农业知识,如了解植物生长特性,如何施肥除草,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和实践创造的能力,拓宽实践的机会,还增强孩子们对菜园的责任管理意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粮食蔬菜的来之不易,发自内心地开始珍惜粮食。

(2)情感关爱型公益活动

目前,我国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无原则的宠爱,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孩子普遍存在缺乏 爱心、自私、以中我为中心等的问题。适当地进行一些有感情、有爱心的公益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责任心 ,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情和品格,树立爱心意识,并能体会到关爱别人所带来的愉悦,从而促进其健全的人格塑造。情感关爱型公益活动以情感交流、爱心互动为主要方式。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生活在孤独和贫困之中的人,需要我们用行动去关爱他们,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可以组织孩子们为贫困山区儿童捐书,为驻扎在边境的军人送上祝福,还可以基于班上实际情况,组建“手拉手”帮扶小组,帮助生活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要培养他们的爱心和积极的情感,让他们体会到关爱别人所带来的幸福,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个性,促进其人格品质的完善发展。通过做公益,使小学生深切体会到:只要人人都做公益,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地球会更加炫丽夺目!

总而言之,教育的实质在于使学生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和发展,这是仅凭课堂上的知识教学是难以实现的。为此,教育者要拓展教学途径,开发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劳动教育和公益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自身的能力,还要兼顾安全问题,要设计出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多种形式的公益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拓宽他们的眼界,提高技能,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书本之外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让责任心在他们的心中扎根。通过公益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树立公益意识,参与公益活动,养成做公益的习惯,形成公益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生命的健康、智慧、美丽,促进家庭的和谐幸福,促进美丽的中国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公益劳动
公益活动证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公益
公益
公益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公益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