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推拿医家主要著作简介

2023-10-16 01:25李婉玉周运峰陈晓静王翌琼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18期
关键词:鲁氏推拿法正骨

李婉玉 许 辉,2 周运峰* 郭 娟 周 航 王 峥 陈晓静 王翌琼

(1.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推拿科,河南 郑州,450008)

“中原”号称“天下之中”,亦名“中土”“中州”,最早见于先秦文献《诗经·小雅》,春秋时期逐渐成为地域的代名词。在《春秋左传》[1]中记载:“若以君之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此处所说的“中原”即今河南地区。河南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中原”和“河南”都是历史上形成的地域名词,在今天,“中原”已成为“河南”的代称。中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根与魂,是中医药技术的起源地,为中医药的长期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沃土。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均出自中原。在此地,培育了医圣张仲景等一众中医药大师,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特色的中原医学体系。

中原推拿作为中原医学中独有特色的一支,依托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而生,在中国推拿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中原推拿体系始于殷商时期,经历了秦汉、东汉、南北朝几个时期的发展,在明清后进入巅峰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推拿名家,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著作,丰富了推拿学的理论,促进了推拿学的繁荣发展,在中国推拿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中原推拿代表性传承人周运峰教授长期致力于对中原地区的推拿医家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整理,本文根据团队前期研究对中原推拿医家主要著作进行梳理,希望能有助于后学了解其概况,促进中原推拿医家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传承。

1 推拿探源

推拿又称按摩,关于按摩最早的记载可见于安阳出土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之中,有拊、摩、搔等手法名称的出现,已成为当时主要的治疗和保健方法。按摩一词最早明确出现是在《黄帝内经》之中,《灵枢·九针》曰:“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醴药,是谓形。”在《内经》中还明确了推拿的发源地,《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这里的“中央”指的便是中原地区。“按跷”便是推拿,这些都是推拿发源于中原地区的有力证据。《内经》一书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全书中共有29篇,40余条涉及推拿,不仅阐述了推拿治病的机理、详细的手法和按摩工具,还介绍了推拿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对按摩人员的要求。该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推拿理论体系,为推拿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推拿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标志着中原推拿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后经过几个时期的发展,中原推拿逐渐成熟,对推拿学的发展起到了丰富和推进的作用。

2 中原推拿医家主要著作

2.1 小儿推拿

2.1.1 《推拿卫生正宗》(唐系祥著)

唐系祥(1848—1934),字元瑞,号安溪老人,河南南阳人。出身于医学世家,自幼受家族熏陶,因感小儿疾病之复杂,便立志钻研于此,博览群书,临证实践,思考总结,在《推拿广意》《推拿精义》《推拿活婴》《幼科铁镜》《幼幼集成》等数十本著作的基础上,集学术之大成,采诸家之所长,结合己见著成《推拿指南》[3]一书。后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成人推拿,加入白话注释及卫生十段锦法和医案的内容,更名《推拿卫生正宗》[4]。书中自序:“无论男妇老少诸症,俱以手法施治”。不再单用于小儿推拿,将治疗范围扩大至成人。

唐系祥认为手法效用,根于认穴,应于操作,故在《推拿卫生正宗》中总结前人经验,将穴位和手法进行分类,书中将105个穴位按照部位划分为十类,如“穴在头脑者、在面者”等,配以图文定位;共记录总结了16个大手法和60余小手法及这些手法的具体操作和功用。该书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并附有手法歌诀,便于记忆和传用。书中提到了治未病的思想,《推拿卫生正宗》:“推拿之法可谓卫生尽善尽美之道,大病能痊,何况小疾?小疾能愈,何况无恙?由此扩充则弱者可以使之健,健者可以使之益寿。”故创建了卫生十段锦法,自我按摩养生,每日清晨起坐运用一次,可振奋精神,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唐系祥认为,小儿推拿与成人推拿的区别“只在轻重之间”,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将小儿推拿运用于成人的案例,包括疳痨、气臌、膈噎、水肿、痞块、疟疾、疮疡、眼疾等,尤其是眼疾,详细介绍了推拿治疗各类眼疾60余种,为推拿治疗眼科疾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1.2 《保赤推拿法》(夏云集著)

夏云集(1821—1895),字英白,号祥宇,河南息县人。习举业,官至江苏句容县知县。其家族世代行医,精推拿之道,遂于举业之余,兼习医术,擅长小儿推拿。曾在金陵主持育婴堂,开设小儿推拿专科,大展其术。于晚年时期,采摭各代推拿医书之精华与家传经验汇编,著成《保赤推拿法》[5],又名《推拿精要保赤必备》,于1885年刊行。

《保赤推拿法》一书言简意赅,浅显易懂,意在普及,实用价值高,对后世影响深远。全书共1卷,载推拿手法86种,每一法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推拿介质、部位、手法顺序、次数及应用等内容,书中还详细地论述了推拿手法的操作方法、时间及注意事项等。正文首先描述开天门、分推太阴太阳、掐天庭至承浆、揉耳摇头四种手法,夏云集认为此四手法可以作为所有治疗的起始手法,以开关窍,推毕各穴以掐肩井收尾;关于手法治疗的时间,他认为“上半日阳气正盛,在儿关窍推拿,多不能入”,故应以下半日为宜;强调操作时应轻巧稳重,修剪爪甲,以免伤及小儿皮肤。夏云集认为推拿治疗也当辨证论治,每一种手法,都如同中药一样,具有不同的功用。如“大指脾面旋推”味似人参、白术,“重揉手背”仿白芍、川芎等。施用手法时,应辨明寒热虚实,对证施治,方能见效。推拿次数也应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有所区别,病重身强龄大者,次数宜多,病轻体弱年幼者,次数宜少,临证须明辨。《保赤推拿法》实用,有影响力,有指导意义,中指尖推到横门、横门刮到中指尖、指中指甲、掐大指甲、捻五指背皮、刮手背、揉手背等法较有特色。

2.1.3 《推拿抉微》(涂蔚生著)

涂蔚生,字学修,生卒不详,河南信阳人,1916年毕业于豫南师范学校,自小多病,后即弃儒业医,涉猎医药百家之书,深研《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籍,兼习推拿术。曾言小儿除不堪消受重剂药外,未始与大人相异,惟以儿性各殊,常有不耐服药者。故随同乡陶石庵学小儿推拿术,以手代药,每获良效。参证《保赤推拿法》《幼科铁镜》《小儿推拿广意》等书,取之精华,辅以用药诸法,参以己见,于1928年编写完成小儿推拿著作《推拿抉微》[6]。

《推拿抉微》全书共四卷,第一卷介绍认症法,第二卷论述推拿手法,第三、四卷记录了16科多种疾病的药物处方。对前书穴位图,进行纠错,绘制头面穴位图,图精穴确,易于明了。涂蔚生认为脏腑是根本,穴位是枝叶,小儿推拿是通过穴位来调整脏腑,达到治疗目的。书中先陈列各家之言,再结合自身临诊感悟附以个人见解,于风证、惊证有独到见解,提出惊、风不可混为一谈,将风证与惊证分开,并将其分型论治。首次用五行理论阐释舌面脏腑分布的原理,对舌尖主肺做出了解释。《推拿抉微》:“舌虽为心之苗,而他脏亦分配赦其上。脾属土,宜居舌之中间。肝属木,宜居舌之两旁。肾属水,宜居舌之根本。心属火,宜居舌尖。肺属金,虽无所配,而其位居至高,就舌尖以诊寒热,亦可诊肺之寒热矣。”他认为手法可与药物配合使用,相辅相成,书中还列出多种小儿疾病的药物治疗,药量是以六岁为标准,使用须据年龄具体加减。

2.1.4 《增图考释推拿法》(许敬舆著)

许敬舆(1903—1994),字公岩,号育庐主人,河南开封人。自幼酷爱中医,深耕于此,自学成才。曾在洛阳、西安、开封等地行医,得夏云集所著《保赤推拿法》一书 ,但不谙手法,遂师从何子厚学习推拿之术。许敬舆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每学习一手法,便绘制一图,并参考他书,对《保赤推拿法》进行考正、解释及附图,编成《增图考释推拿法》[7],于1933年上海中医书局刊行。

《增图考释推拿法》共两卷,上卷为推拿法,详述了夏云集《保赤推拿法》中86种推拿手法,每法增绘一图,标明穴位位置,并附以《推拿易知》等书异同之按语;下卷为经穴部位考释,详细记载了43个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包括穴位别名、针刺深度、灸法用量、归经、主治病证、动静脉及神经分布等。许敬舆思想开明,乐于学习,主张用科学的道理来揭示中医治疗的原理,虚心学习现代医学知识,不断拓宽思路,故在书中注明穴位所在的动静脉和神经分布,将解剖学与穴位结合起来,这在当时是一大创新。他在书中提出了自己对小儿推拿独特的看法,认为小儿诸证并非均是气血不和所致,故施术之初宜以开窍始,将“开天门”法列为推拿常例之首。

中原小儿推拿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穴位和手法都进行了补充整理纠错,提出独到见解,留下了宝贵的著作,标志着中原推拿小儿推拿体系已经成熟,区别于成人推拿体系独立存在,在儿科中应用广泛,疗效独特,被大众接受和认可,为小儿推拿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

2.2 脏腑推拿

2.2.1 《推拿捷验》(杨光瑶著)

杨光瑶,字玉山,生卒不详,河南洛阳人。因重病百药不验而病危,经天津王善道以推拿治愈后,誓以此术活人。遂拜师河南巩义的薛江海和偃师的李三研习推拿。“凡有病者,以手摩其腹,如秦越人之视疾,洞见五内。水亏则补其水,火旺则泻其火,治一脏而不使余脏受累,补正气而不使邪气乘衅。不用针砭,不假药饵,运掌之间,病者立愈。遐迩之人,无不惊为神奇焉。”于1938年其年近古稀之际,将素日推拿经验,著成《推拿捷验》一书,又名《推拿捷要》。

《推拿捷验》不分卷,主要论述成人内科病证的推拿治疗。病证包括:呕吐、肚疼、痢疾、心口疼、肋把内疼、腰疼、臌胀、气结胸、霍乱、受劳满身疼痛、流鼻血、滑精、膝下腿疼、伤风头疼、吐酸水等。对于疾病的分类较为细致,如肚疼又按部位和病因等分为满肚疼、脐上肚疼、脐左边疼、右边肚疼、左边小肚疼、久泻肚疼、冷雨冷气所激肚疼等。涉及的手法有推、挪、按、摩、揉、掐、提、搓、捏、合法等,尤为重视腹部操作。书中强调推拿触诊的重要性,通过触诊进行脏腑辨证,手摸心会,手到病除。“惟有推拏之法,以手按病人之腹,而脏腑之主次一一现于指掌间,在何脏何腑,为寒为热,或虚或实,宜补宜泻,如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岂有错用药饵之误哉?”书中附有疾病治疗歌诀及16幅推拿操作图,图旁注释有手法操作流程和适应证,以便后人记忆和学习。

2.2.2 《胃病推拿法》《新推拿法》《新推拿十八法详解》《新推拿医案辑要》(陈宇清著)

陈宇清(1881—1962),河南开封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家中祖传针灸,但其感针灸危险性较大,便自学钻研推拿之术,后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从事推拿工作,擅长胃病推拿。他勤于临床,善于创新,思想开明,中西结合,将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结合解剖学知识,编写了《胃病推拿法》[8]《新推拿法》[9]《新推拿十八法详解》[10]《新推拿医案辑要》四部著作,于1955年至1962年先后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胃病推拿法》是推拿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胃病推拿的专著,是陈宇清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全书共5章,分别介绍了胃的生理结构、胃病的分类、推拿手法、注意事项和医案,附有插图49幅,图文并茂,详尽易懂。该书将胃病按照部分、形状、机能等分为9类43种,如胃上口痛、胃底痛等;共总结记录了18种胃病推拿手法,对每一种手法的适用部位、操作顺序、原理、应用都有详细介绍,操作顺序不同,治疗病证也不相同,并配有操作方向图解;强调推拿治疗应当辨证,注意患者是否有呕血、发热、手术史和身体强弱、年龄大小等,因人施治;重视腹诊,通过观察腹部皮肤的颜色、花纹及干燥和松弛程度等进行鉴别诊断,如胃饱痛时皮肤可见黄白色片状的花纹,胃呆则可见外皮红色不匀,而胃扩张可见腹壁弛缓。陈宇清重视中西医结合,《新推拿法》一书用中西医相关医理阐述推拿手法、效用和原理等,强调应根据现代生理学和解剖学知识研究推拿,以推进推拿进一步发展。《新推拿十八法详解》将新推拿法中的18种手法,分列部位、顺序、效用、联系、治疗原理5项,逐条详加解释,并配有插图112幅,一目了然,易懂易学易用。《新推拿医案辑要》中不仅记录了胃病推拿的医案,还有筋骨疼痛等伤科杂病,从病原、病状、诊断、治法、记录五个方面对医案进行整理描述,按日记录,病情或见轻或不见轻,均如实记录。

2.2.3 《鲁氏腹部推拿疗法》(鲁淑娥著)

鲁淑娥,1955年生人,河南洛阳人,鲁氏腹部推拿第四代传人。鲁氏腹部推拿,发源于河南洛阳老城东关新街的鲁家,起始于清代中晚期,创始人为鲁元吉,其于河南洛阳各地行医,用腹部推拿法为患者治病,每获良效,代代相传。鲁淑娥幼读私塾,15岁即跟随第三代传人鲁玉珍学习手法,继承家学,丰富发展,见解独特。王民集教授根据其多年的临床经验与口述,总结汇编《鲁氏腹部推拿疗法》[11]一书。

《鲁氏腹部推拿疗法》共9章,前5章对腹部推拿的理论、解剖及经穴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后4章详述了鲁氏腹部推拿的手法、腹诊法、临床应用、常见病及功法练习等,并附以推拿手法操作图。鲁氏腹部推拿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局部手法,特色为操作者双手协同,在被施术者的腹部以掏、按、扒、晃等特定的技法为主进行治疗;在手法治疗过程中擅长循经取穴,强调少而精,重点突出;强调腹诊的重要性,以触诊为主,结合望诊与叩诊,明确病情,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明确诊断,因证施术。鲁氏腹部推拿疗法有特定的手法治疗程序,经过六代人总结出一套通用手法,可适用于大多数疾病,以时间为度,按操作顺序操作完一整套术式后操作止。鲁氏腹部推拿以治疗脏腑疾病为主,范围涉及内、外、妇、儿科,对于手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术前排清二便,以免掩盖病情等。鲁氏推拿手法以均匀自然、柔和渗透为特点,注重内功修炼,以推气为主,鲁氏内功八法即:推墙甩手,跪坐磕头,三站一抖,并配以独特的鲁氏呼吸方法。

中原脏腑推拿具有以下特点:注重触诊,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手法均匀自然,柔和渗透;中西医结合,师古而创新。中原脏腑推拿作为脏腑推拿中独特的一个分支,根据其自身地域形成特点,注重功法的练习,强调内功修行的重要性,使手法能够渗透。

2.3 伤科推拿

2.3.1 《正骨秘法》(刘闻一著)

刘闻一,字次颜,生卒不详,河南濮阳人。自幼即承家传捏筋骨绝技,为人治疗筋骨之病,屡获奇效,患者络绎不绝。为广济众生,于1921年口授捏筋骨之术,由同乡蒋云瑞记录编辑而成《正骨秘法》[12]一书,又名《捏骨秘法》,1922年印刷出版。作为为数不多的正骨专著,对于伤科的发展影响深远。

《正骨秘法》共计两卷,共12章。上卷论述捏筋骨法,记录各类伤科疾病手法十一类,有“捏头项法”“捏脊骨法”“捏肋骨法”“捏手骨法”“捏产妇交骨法”等,言简意赅、步骤清晰,对于手法的目的、作用部位、操作要点、预后等均有详细的描述。刘闻一认为手法与方药应当配合使用,标本兼治,可事半功倍。下卷记录接骨伤科秘方,手法配合服药、贴药、抹药、热敷的运用,内外同治,包含治疗筋骨折断方、因伤气闭方、因伤血瘀方、因伤胸胀便秘方、因伤中风方、伤口溃烂难收方、骨碎做脓方、产妇骨错方等多种伤科秘方。对于各类方治疗疾病的症状、药物组成剂量、制备等均有详细介绍,如:接骨膏,主治筋骨折断疼痛难忍,组方成分有乳香、没药、当归、红花、地骨皮、五加皮、骨碎补、桂枝、麝香、胡椒,共为细末香油榆皮面和为膏摊布贴患处,或香油融化黄蜡和之亦可。

2.3.2 《正骨学》《郭氏正骨学》《正骨学讲义》(高云峰著)

高云峰(1906—1976),河南洛阳人,平乐正骨第五代传人。平乐正骨始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代代相传,技艺益精,形成了一套独特成熟的体系。因夫患重病,子尚年幼,为不使正骨医术失传,高云峰开始刻苦学习正骨之法,不仅继承了祖传技法,又将平乐正骨继续发展,公开家传秘方,举办正骨学习班,创建平乐正骨学院,将平乐正骨推向全国。平乐正骨学习组根据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整理出《正骨学》《郭氏正骨学》[13]《正骨学讲义》[14]等书。

书中记载了各种骨折、脱位的整复固定方法,软组织损伤及关节强直的治疗方法,公开了祖传秘方展筋丹、接骨丹等的配置方法及用法。高云峰提出了整体辨证、平乐正骨八法、内外用药、筋骨并重等治疗原则,在平乐正骨前人拔伸、推拿、定搓等手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以拔伸为纲的骨折脱位整复八法,即拔伸牵引法、推挤提按法、折顶对位法、嵌入缓解法、回旋拨槎法、摇摆推顶法、倒程逆施法、旋撬复位法,不仅可用于治疗骨折、筋伤、脱位等,还可用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等伤科杂症。高云峰认为骨伤患者的治疗可分为破、和、补三期,破:骨折初期,肢体破损,瘀血新生,瘀不去,新不生,肿不消,骨不长,故应破瘀消肿;和:骨折中期,血脉瘀滞,气机不畅,治宜调和;补:骨折后期,患者长期卧床,其气必虚,故当用补法。她强调应当整体辨证,提出了辨尿液(油尿、血尿、白尿、黄尿、淋沥等)、察指纹(青色、赤色、紫色、白色等)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尿液和指纹的变化,判断气血的盛衰、脏腑的虚实和骨折的愈合,从而遣方用药。平乐正骨强调手法与方药并重,内外合用,高云峰在书中公开了平乐正骨最具特色的祖传秘方展筋丹,展筋丹配合手法按摩可用于治疗除开放性损伤外的所有伤科疾病,疗效显著。

中原伤科推拿特色鲜明,对于脱位和骨折疗效极佳,强调手法与方药并重,标本兼治,留下了许多有奇效的接骨伤科秘方,手法不断创新,开放、包容、吸收,使其影响力不断扩大。

3 小结

中原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厚重,经济发展繁荣,优越的物候、区位条件和长期的中心地位,孕育出了灿烂的中医文化和独特的中原推拿体系,造就了历代名医,留下了众多医学著作。中原推拿对国内外推拿的学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一直受到众多学者关注。如一指禅推拿先驱和传播人便是河南洛阳人李鉴臣,上海一指禅推拿流派也是由此而来[15];刘闻一的《正骨秘法》对津沽伤科推拿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6]。

中原推拿医家的著作都集中在明清之后的时期,这可能与封建社会制度、家传、著作遗失等有关,过去推拿技术多以口述面授的形式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秘不对外,使得许多宝贵的经验没有被整理传承下来,如洛阳平乐正骨始于清嘉庆年间,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代代相传,只传郭姓不带外徒,直到第五代传人高云峰,打破戒律,于1952年对外公布家传秘法,广收学徒,才使得平乐正骨经验广为知晓,经验和学术思想得到充分的整理和保存,在国内外都极具影响力。因此,中原推拿医家著作和学术思想的挖掘、整理,对于该流派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对推拿学的创新发展和中医药事业的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周运峰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原推拿流派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使得优秀的手法和学术思想得以传承发展,在新时代不断完善,进一步发扬光大,推动推拿学的繁荣发展[17-19]。

猜你喜欢
鲁氏推拿法正骨
《天台山道家功夫正骨真传》读评
《丰乳肥臀》中母亲上官鲁氏的形象分析
脑瘫患儿便秘应用护理干预结合推拿法治疗的效果研究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四十九)——小儿眼保健推拿法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中医学研究
平乐正骨手法源流浅述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上官鲁氏和凯蒂的母亲形象比较研究
丰乳肥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