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庆 陈淑玲 王树齐 朱信尧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使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是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对蕴含在各知识点背后、隐含在科学理论深处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挖局,形成相应的案例,将其有机融合于课程教学,落实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家精神,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塑造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立志投身兴船报国、建设海洋强国事业。
关键词:课程思政;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思政元素;课程教学;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067-04
Abstract: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s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s the mission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Ship and Ocean 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 is a core course of specialties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 ocea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objectiv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are explored, and corresponding cases are formed. They ar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course teaching and implemented in all aspects of the course teaching, to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scientific spirit, enhance their national pride and feelings, shape their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and encourage them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cause of making China become a ship building and maritime power.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ip and Ocean 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urse teaching;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先后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如何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这是高校专业教师必须思考并切实有效解决的问题。
流体力学是许多工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围绕课程思政教育,近期高校老师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孙一方等[2]从哲学思想角度,对流体力学课程中的思政素材进行了提炼,提出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方案。王辉等[3]针对流体力学知识点,从民族自豪感、唯物辩证科学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和工程伦理教育四个方面进行了思政元素挖掘并将其融入具体案例中,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加以实施。陈蕊等[4]还从传统文化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彭政等[5]以一堂课的课程设计与实践过程为例,介绍了流体力学课程引入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思路以及具体实施案例。唐纯翼[6]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平台和考核机制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并提出了实施过程中应關注的几个方面。刘红敏等[7]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工程精神、工匠精神,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担当三个主要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阐述了能源与动力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思路与实施途径,并对思政实施效果进行了“学”的评价。也有将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引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有效实施思政教育[8-9]。
不同课程的思政教育设计、实施方法可以相互借鉴,但由于各课程,即使同类课程所面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不同、授课对象的不同等,课程思政元素、教学设计及实施方案等会有不同。本文以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为例,探讨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形成相应的案例,将其有机融合于课程教学。
一 课程教学目标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是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船舶静力学,船舶快速性、耐波性、操纵性和海洋工程环境与载荷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专业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流体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描述流体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方程,并对势流理论、波浪理论和边界层理论等内容有较好的掌握和应用;对船舶及海洋工程中一般流动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具备一定的能力;通过实验,掌握压力、速度和流体动力的测量方法;通过习题课等形式,掌握流体力学习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利用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自主学习计算流体力学和实验流体力学的入门知识。
思政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素养、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船魂精神、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和中华文化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立志投身兴船报国、建设海洋强国的事业。
二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作为一门力学类课程,既有一般力学课程所共有的思政元素,也有船舶工程、海洋工程专业所特有的内容。团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与育人始终相结合,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教育方法,为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教学团队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对蕴含在各知识点背后、隐含在科学理论深处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表1)。
三 课程思政融入与实践
(一) 激发学生热爱专业、投身行业、献身事业的热情
课程导论在讲述为何要学习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时,通过“江海河湖任舟行,劈波斩浪向前进(国产航母、大型驱逐舰、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豪华游轮等);蛟龙深潜探海底(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深潜器),飞舟凌波能两栖(翔舟地效翼船、AG600‘鲲龙水上飞机等);海工装备巨无霸(981钻井平台、第7代半潜式钻井平台等),狂风巨浪浑不怕;风浪潮汐无限能(海上风、浪、流、潮汐发电装置),依靠装置电催生”等一系列与船舶水动力学密切相关的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典型装备的实例展示,激发学生对流体力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对专业的热爱,立志兴船报国、向海图强。
(二) 增强民族自豪感、科研自信和家国情怀
讲述流体力学发展史及有关流体力学理论时,自然会讲到中国人的智慧和贡献,如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得蜀地成为天府之国、沃野千里,至今尚在发挥作用的故事;伟大科学家钱学森、郭永怀、周培源在空气动力学特别是湍流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著名学者戴遗山、刘应中、吴有生等在船舶水动力学、水弹性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尤其近20年来,中国学者站在国际水动力学前沿,不断突破,获得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故事和成就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研自信,也因这些中国科学家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报效祖国之情。
(三) 提增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课程学习兴趣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一些诗词名人善于观察流体流动,并诗情画意加以描绘[10],譬如用“抽刀断水水更流”“不尽长江滚滚流”“花自飘零水自流”“曲水流觞”等形容水的易流动性;由“侧岸无牵路,中流有旋涡”“琐窗往来云气旋,双成驾龙出紫烟”“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末生千涡”等记录下奇妙的水和气旋涡现象;用中华成语“跟踪追击”“守株待兔”形容流体运动两种描述方法;“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活脱脱勾画了船体在水流中的稳定性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微风动柳生水波”“长风连日作大浪”等生动描绘了风生波现象;“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将水石激荡、山鸣谷应的流致噪声刻画得荡气回肠;“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确切表达了后浪与前浪传播速度间的关系;等等。蕴含在流体力学中的优美诗词,将学生们带入了力学之美与文化之美珠联璧合的情景之中,提增了其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更加提升了课程学习的兴趣。
(四) 培养科学素养,弘扬科学家精神
流体力学发展史上,涌现了一批著名科学家,如牛顿、阿基米德、欧拉、拉格朗日、伯努利、开尔文、冯卡门、普朗特、库塔和茹科夫斯基及国内的钱学森、郭永怀、周培源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当讲到某个理论、定理、运动方程和计算公式等时,有机穿插其背后的故事和相关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从这些伟大科学家身上学习有关科学素养和品质,如不畏艰辛、刻苦努力、孜孜不倦、百折不挠,淡泊名利及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析微察异、溯流穷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追求真理和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另辟蹊径,勇立潮头、源头创新,志在超越和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学生既受到教育激励,同时又对这些故事所涉及的课程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五) 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流体力学属于宏观的力学,其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譬如流体共性与个性所包含的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哲学关系;从引入连续介质假设合理性及意义、拉格朗日和欧拉法描述流体运动两种方法不同却殊途同归、N-S方程简化求解、相似理论实际工程中无法做到全相似只能局部相似等內容,让学生接受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教育,逐步掌握从抓住主要矛盾的哲学思想出发科学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
(六) 培养工程师意识,加强工程师素质
流体力学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讲述与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密切相关的国之重器、重大装备等研制、实际工程中一些案例,尤其借助一些重大事故为例,教育学生成为一个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的意识和素养。通过讲述在船舶与海工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杰出校友的事迹,传授船魂精神以及江苏科技大学的学生具有“吃得了苦、扎得下根、聚得齐心、干得成事”的特质。
(七) 言传身教,处处育人时时育人
教师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示范效应十分重要。教师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知识渊博和学术严谨,学生为本、关爱学生,这是对学生最好的示范教育。因此教学团队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即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答疑到考核,从课前、课中到课后,从线下到线上,从教室到任何场所,只要与学生交流,老师都要有意识首先做到身正示范,教育学生为学要热爱专业、勤奋严谨、力学笃行及投身事业,为人要诚信友善、团结协作、温良恭俭及忠信孝悌,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遇到的困惑、困难,主动给予关心帮助,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
二 结束语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实践证明,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不仅能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成人成才。课程思政要做到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三言两语、不留迹痕,言传身教、金针度人,潜移默化、春风风人。思政素材要与时俱进,日日新苟日新,应景应时,突出“专业味”、追求“真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 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孙一方,严谨,陈志明,等.高校流体力学课程与思政建设相融合的教学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20-122.
[3] 王辉,鞠洪玲,申祖国.流体动力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大学,2022,558(12):111-115.
[4] 陈蕊,乔自强,刘娟.应用型本科院校流体力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设计与实施[J].高等教育,2021,745(24):120-121.
[5] 彭政,潘江陵,吴迪.力学课程中的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流体力学初步”为例[J].大学物理,2022,41(4):39-43.
[6] 唐纯翼.土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思政实施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21,7(24):43-45.
[7] 刘红敏,田镇,章学来,等.“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J].航海教育研究,2022,39(2):87-92.
[8] 付静,徐加放,李爱华,等.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60-61.
[9] 李兴华,孙也.“OBE理念+课程思政”融入“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1381(3):55-57.
[10] 王振东.诗韵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基金項目:2019年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船舶与海洋工程”(教高厅函2019(46号));2020年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E-TMJZSLHY20202124)
第一作者简介:朱仁庆(1965-),男,汉族,江苏江阴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船舶流体力学教学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