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欣 何珍
【摘要】本文围绕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展开实践研究,通过调研对广西农村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情况、不同职称三个方面对教师职业倦怠因素展开具体分析,寻找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提出有针对性教师职业倦怠缓解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情感衰竭 个人成就感 去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2-0026-04
职业倦怠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马斯拉奇在倦怠三维度理论中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情感衰竭、去人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情感衰竭是指个体情绪和情感都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完全丧失工作热情;去人性化是指个体对待工作抱着消极、否定或盲目的心态;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自我评价时的一种特定的价值倾向。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不良心理反应,是教师长期处于高强度压力下产生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体验的衰竭。教师长期从事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疲惫、厌烦等情绪问题,这种情绪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缓解,就会产生身心俱疲的状态,即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教学质量,而且会对学生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和负面影响。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不仅面临着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压力,还肩负着乡村教育振兴的重任。因此,关心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厘清影响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探索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是我们近段时间重点研究的问题。我们通过对广西300余名农村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职业倦怠缓解对策,希望能够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一、广西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们采取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等人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以广西农村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4份,收回304份,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删除无效问卷后,共有29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96.38%。为了解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情况、不同职称的教师在职业倦怠三维度上的差异情况,我们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0.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广西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问卷的信度为0.864,情绪衰竭维度的信度为0.905,个人成就感维度的信度为0.891,去人性化维度的信度为0.848;教师职业倦怠量表KMO值为0.918,总问卷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程度均达到可接受范围。下面,我们对广西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呈上升趋势
为了解目前广西农村小学不同年龄阶段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情况,我们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0.0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在五个年龄段教师中,职业倦怠程度依次为41岁以上>31—35岁>36—40岁>26—30岁>20—25岁。由于41岁以上年龄段教师的均值是最高的,表明该年龄段教师的倦怠感最强,即41岁以上教师出现压力感及倦怠感比其他年龄段教师都强。因为F值为0.048,表示有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教师进行倦怠三维度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教师在个人成就感、去人性化维度存在差异。为了减小误差,增大数据的自由度和精准度,需要对P<0.05的维度进行多重比较,进一步对不同年龄段教师在个人成就感、去人性化维度上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26—30岁与31—35岁、41岁以上年龄段教师存在显著差异,26—30岁与36—40岁年龄段教师存在边缘显著差异;在去人性化维度上,20—25岁与26—30岁年龄段教师存在边缘显著差异,20—25岁与41岁以上年龄段教师存在极显著差异。
我们结合以上数据对农村小学不同年龄段教师职业倦怠进行分析。20—25岁年龄段教师一般为刚入职的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热情,但是农村小学教育环境较差、工作量大、工资待遇不高的现实,使刚入职的教师面临经济不能顺畅自足的问题,需要同时承担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难以保持较好的情绪,从而出现职业倦怠。26—30岁年龄段教师的教龄一般为3—5年,教师在工资待遇以及公积金等方面还比较低,又是结婚生育的黄金期,需要承担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教师难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导致其成就感较低,产生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而41岁以上年龄段教师的教龄较长,教师长时间处于循环性强、任务量大的高压工作环境中,加上家庭带来的压力,导致此年龄段教师工作热情丧失,容易产生情绪衰竭现象。
(二)收入情况差异,导致农村小学教师消极心态的产生有所不同
为了解广西农村小学教师不同收入情况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我们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0.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收入的教师在去人性化维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对不同收入的教师去人性化维度进行同质性方差检验,结果如下:在去人性化维度上,月收入2 500—3 000元的教师与月收入4 000元以上的教师存在极显著差异,与月收入3 001—4 000元的教师存在显著差异。我们从月收入情况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以下情况:月收入在2 500—3 000元的是刚入职的教师,由于工作环境及工作量带给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且教师的劳动与收入不成正比,因此产生矛盾心理,进而产生职业倦怠;月收入在3 001—4 000元的教师,受职称、绩效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师的收入不能达到理想状态,从而对工作产生“厌恶”感,导致职业倦怠;月收入在4 000元以上的教師,既有可能正处于职业上升期,对自己的工作要求较高,有明确的目标,怀着高涨的热情投入工作,却少有回报,也有可能正处于职业下滑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身体素质的下降,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开始下降,晋升空间减少,从而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出现去人性化现象。
(三)无职称的农村小学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为了解广西农村小学不同职称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情况,我们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0.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职称的教师在个人成就感存在差异、去人性化维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对P<0.05的两个维度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在个人成就感上,二、三级教师与一级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在去人性化上,无职称教师与二、三级教师及一级教师存在极显著差异,与高级教师存在显著差异。
无职称教师正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由于各方面经验不足,在与领导、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时可能有较大困难,会出现挫败感,加上农村小学工作难度较大、工资待遇相对较低,教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低个人成就感及去人性化现象,导致出现职业倦怠。部分二、三级教师认为,一些一级教师在教育教学、学术创新能力方面与自己的差距并不大,而自己在职称方面却要低于一些教龄较大却各方面能力都要低于自己的教师,由此产生心理不平衡,导致其在个人成就感维度出现显著差异。一级教师可能由于长时间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或合理的评价,工作热情和动力有所降低。
二、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教师出现消极心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各个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呈递进关系。生理需求是人基本的生存需求,人需要逐渐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最终实现自我实现需求。近年来,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津贴及物质奖励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城镇教师或公务员的工资待遇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且在知识的获取、公共设施的享受等方面远不能与城市教师相比,导致农村教师容易产生消极心态和厌倦心理。调查广西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可以知道,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各不相同。教龄较长、职称较高的教师工作经验丰富,但长时間处于重复性、复杂性的工作状态下,很少继续致力于教学创新、突破自我,容易出现严重的倦怠感。教龄较短、无职称的教师工作经验较少,虽然工作积极性较高、有活力,但是农村小学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的工作任务繁重,自我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因此,教师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压力得不到释放,消极的职业心态就会不断出现,最后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二)社会支持不足,导致教师个人成就感较低
教师个人成就感降低常常表现为教师对自身产生消极的评价,将工作中的挫折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职业动机和热情下降以及工作投入减少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农村小学在教育资金投入、教学资源配置及教师福利待遇方面与城镇小学存在较大差距。社会支持不足,导致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指数降低,教师个人成就感也会随之降低。加上工作和家庭压力大,农村小学教师逐渐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失去工作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管理模式落后,导致教师职业倦怠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
农村小学师资缺乏、人事配备不科学,教师管理容易出现混乱、无秩序、不合理的现象。管理模式的落后导致教师不良情绪频繁发生,从而出现职业倦怠。相关研究发现,管理者的支持以及有效的应对措施有利于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目前,一些农村小学管理模式僵化,管理体制封闭,课程改革措施不够完善,激励制度与评价机制缺乏。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会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影响教师工作热情,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农村小学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对教师出现不良心理现象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就会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
三、缓解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积极职业心态建设,提高教师的心理韧性
加强教师积极职业心态建设是缓解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许多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无法有效进行自我调适,从而威胁心理健康,导致在工作中出现压力感和倦怠感。在心理学视域中,积极情感有助于转变习惯化的认知,激发心理韧性。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积极职业心态建设,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使命感和效能感,是建立教师积极情感的基础,有利于教师调整消极情绪,提高心理韧性,从根本上防止职业倦怠的出现。
相关机构和部门应鼓励农村小学教师尝试打破常规思维方式,乐观面对生活和工作,形成良性循环,从认知、情感、意志方面预防职业倦怠的产生。第一,教师要学会交流沟通。农村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角色多变,教师在不同的角色中频繁转换导致身心疲惫。教师要学会与家人、同事、领导交流沟通,寻求理解,合理宣泄,尽快走出心理困惑。第二,教师要正确认识自我。教师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加强个人修养,增强自制力,增强自信心,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和健康、平衡的心态,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达到心理平衡,从而减轻职业压力。第三,教师要学会与时俱进。农村小学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接受新的知识、理念,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满足对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构建稳定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个人成就感
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政府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构建稳定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聚焦正向资源,有利于农村教师提升个人成就感,对抗消极情绪,是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第一,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形成优质的社会支持环境。社会支持可以改善教师的自我意识、他人认知、社会理解,帮助教师重新认识和理解压力源,从而提高心理素质。第二,社会各界应该对教师抱有一个正确的期望值。教师作为一名社会人,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都应转变对教师不合理的认知和期望。创造良性社会支持体系和优质教育环境,有利于教师提升工作积极性,提高个人成就感,减少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第三,社会要肯定农村小学教师的价值及重要性,尊重教师的人格。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教师才会感到光荣和自豪,才能以健康而积极的心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教师自身要学会正向自我关注,学会强化积极情感体验,学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帮助自己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个人成就感。
(三)构建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构建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营造愉悦舒畅的工作氛围,可以有效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相关部门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树立以人为本、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营造和谐友好的教育环境的同时,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适合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小学教师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获得更多的自主权,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构建教师职业倦怠预防机制,以人性管理为基点,构建多方面协同管理共同体,提升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完善农村小学教师服务体系,积极培养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增加教师个人成就感。例如,积极宣传农村小学教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有组织、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和职业威望。第二,农村小学要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既可以从形式上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校领导综合评价等来评价教师,又可以从内容上通过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教育科研等方面来考查教師的专业素质。农村小学要注重实施公平合理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在评先选优、评职晋级和年度考核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第三,农村小学应该建立必要的支持体系,让教师有困难时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例如,为了帮助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缓解生活方面的压力,学校可以适当给予教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激励,使教师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群体性职业心理问题,必须通过教师自我努力与全社会多渠道综合治理才能逐步缓解。教师需要加强自我认识,提高面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将职业压力转化为实际行动力和创新力。教育部门应该多措并举,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尽全力保障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李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责任感、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李丽.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
[3]刘曼.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建议: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20(1):78-80.
[4]林莘.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5]金梓函.秦皇岛市西港镇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20.
[6]杨秀玉.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与破解之道:教师韧性的视角[J].中国教师,2022(8):19-23.
[7]杨海燕,姚中源.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研究:基于双因素理论对HGY学区的案例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2):42-68.
[8]邓长莉.农村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8.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项目“桂北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GSJJW202002)和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疫情背景下积极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2022RWB05)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文欣(2000— ),广西平南人,本科在读;何珍(1986— ),广西恭城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韦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