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2023-10-15 15:37邱然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8期
关键词:家庭环境亲子关系

邱然

[摘    要]目前在家庭养育研究领域出现一个新兴话题,被学者称为养育倦怠。养育倦怠是由职业倦怠演变而来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父母由于长期承受着角色和养育的压力而引发的一系列负面症状,主要包括情感耗竭、情感疏离,以及角色的低效能感,对家庭养育氛围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考虑到养育倦怠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尽早识别养育倦怠的成因及影响因素,探究缓解养育倦怠的对策,有利于父母逐渐走出养育倦怠的状态,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重塑健康的家庭环境。

[关键词]养育倦怠;养育压力;养育活动;亲子关系;家庭环境

自2022年1月起,我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的立法再一次强调了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关键作用。

父母对子女不仅仅有“养”的义务,更拥有“育”的责任,二者结合形成“养育”是父母最为重要的使命。子女的出生是家庭的重要事情,也是影响父母人生的重要节点,会给他们的生活增添活力并赋予新的意义。因而,对父母来说养育的时光是伴随着温暖和幸福的,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不同的角色和人生价值。然而,养育并不一直都是轻松愉悦的。相反,它恰恰是一种伴随着极大压力的活动,内容极其烦琐复杂。一方面需要父母在兼顾工作和生活的同时履行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在养育过程中与子女的情感互动,这会使得父母身心俱疲。Rosakm联合多名学者在42个国家开展了一项有关“国际父母养育倦怠”情况的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下,父母养育倦怠的情况存在差异,文化对于养育倦怠具有重要的影响;长期体验倦怠的父母,其心理和生理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症状。目前,养育倦怠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新兴的研究内容。中国父母养育倦怠的情况如何?养育倦怠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面对这种养育倦怠应该如何解决?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和分析。基于此,本研究注重良好家庭氛围的形成,聚焦于家庭内多数父母需要解决的养育倦怠,从探讨养育倦怠的内涵出发,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缓解养育倦怠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为家庭内正面临养育倦怠、亲子关系等问题陷入困境的父母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养育倦怠的内涵

养育倦怠(Parental Burnout)是由职业倦怠演变而来,但又区别于职业倦怠的一个概念,近年来受到研究者们的热切关注,也是家庭教养领域研究的新视角。这一概念早在1983年就由Procaccini和Kiefaver提出,他们认为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会出现过度投入、过度热心、极力想扮演好养育角色的情况,使得父母会逐渐出现情感耗竭、极度疲累的症状,这种典型表现可以称为养育倦怠。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家庭内部儿童的发展权利逐渐提高,父母所要承担的责任逐渐增大,使得养育子女变成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事,养育倦怠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有研究者对养育倦怠的文献进行统计发现,大部分文献发表在2010-2018年,其中超过半数的文献发表自2017-2018年。此外,2019-2021年间发表的相关英文文献达到55篇。由此可见,养育倦怠是近些年受到研究者们关注的研究内容。

虽然近些年养育倦怠的相关研究快速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大部分研究者还是参照职业倦怠的概念从研究的视角对其进行界定。早期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养育倦怠的测量方面。研究者们借用职业倦怠的概念对养育倦怠进行定义和测量,认为养育倦怠是一种长期承受养育压力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症状,但这一类的研究仍旧无法很好地诠释职业倦怠与养育倦怠的区别。因此,Roskam等學者进一步探究养育倦怠的独特内涵,他们发现养育倦怠是一种类似于职业倦怠且长期暴露于家庭养育压力下的一种慢性累积型反应。他们二者会使长期暴露于压力之下的对象产生逃避的想法,并付诸于行动。但区别在于职业倦怠的“去人格化”维度并不适用于养育倦怠的概念。长期遭受职业倦怠的个体可以通过将工作对象刻化为没有感情的“物品”,不过多的情感投入来缓解职业倦怠。然而,家庭内的父母即使承受着压力,在极度的疲累之下仍旧无法将子女进行“物化”、将其视作为没有感情的物体。他们能做的只有逃离,逃离带给他们消极情绪的环境;这种逃离更多地是精神上的,而非身体上的;因而,养育倦怠会给父母带来更多情绪情感上的困扰。

由此,Roskam等人得出了区别于职业倦怠的特有概念:养育倦怠是一种长期处于养育压力情境下的一种情感失调,是由情感耗竭、情感疏离及父母角色低效能感三个方面构成的负面综合征。情感耗竭是父母由于在养育的过程中投入过多,养育热情明显下降,认为自己已经处于极度耗竭的状态,典型表现为与子女的相处不再体验愉悦,而是极度的疲倦,无法再承受这种情境;情感疏离是父母开始有意的与子女保持情感上的疏远,采用冷漠、疏离的态度处理亲子关系,典型表现为不再与子女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只提供基本的养育照顾,减少情感方面的付出;父母角色低效能感是体会到身为父母角色的无力感,对养育子女不再抱有信心,消极地进行自我评价,不能很好地进行养育活动。

二、养育倦怠的成因及后果

(一)养育倦怠形成的理论探析

为人父母通常会熟悉这样一种悖论即养育子女是最为消耗能量的活动之一,但同时也是最能给予能量的活动。它一方面向你索取,另一方面又补充你的情感资源,消耗着你但也滋养着你。因而,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养育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可以很好地弥补甚至超过压力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种资源补充和养育需求之间是积极的、平衡的。但是,当这种平衡被打破,长期倾向于消极影响的一边时,会发生什么呢?这正是父母面临养育倦怠风险的时候。

因此,为了更好地分析养育倦怠情况之间的差异,探究养育倦怠形成的根源性因素,Mikolajczak和Roskam提出风险-资源平衡理论(BR2)进行解释。该模型提出:养育倦怠的形成源于父母本人对于养育角色的期望与满足这种期望的资源不匹配所造成的。简单来说就是目前满足父母的养育资源不足以支持他们较高的养育要求,从而形成了养育倦怠。其中逐渐增加的养育要求是影响养育倦怠的风险性因素,而不断支持父母的养育资源则是缓解养育倦怠的保护性因素。这种逐渐增加压力的风险性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本人的完美主义特质、缺少来自家庭内部(祖父母等)和家庭外部环境(社会资源等)的支持、较低的情绪智力和较差的养育习惯等。相对地减轻压力的保护性因素则主要包括父母较高的情商和同情心、较强的外部环境支持(家庭内、外部)、积极的养育能力以及充足的休闲时间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能够减轻压力的保护性因素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风险。比如:你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负担起育儿的花销;你在育儿时没有感觉到压力,并不意味着你的亲子关系是高质量的;你的伴侣和家人没有否认你育儿的贡献,并不意味着他们会珍惜你的付出和努力。

Mikolajczak和Roskam(2018)进一步的开发了一个能够反映养育要求与资源平衡的双极项目量表。该量表共包括39个项目,其中14个项目为非养育指向性,25个为养育指向性。每个项目的左极为风险性因素(例如:我的伴侣诋毁我作为一个好的父亲/母亲),右极即为保护性因素(例如:我的伴侣认可我作为一个好的父亲/母亲)。后续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该量表可以很好地预测和解释养育倦怠。风险-资源平衡理论和其量表表明,养育倦怠会威胁在没有足够补偿资源下积累过多风险的父母。对于父母来说,他们都拥有自己独有的风险和资源,但风险和资源之间的不平衡对于极其疲惫的父母来说似乎是共同的特征。该理论除了便于研究者进行科学研究之外,也可以帮助父母准确地理解养育倦怠的形成。

(二)影响养育倦怠形成的因素

1.个体特征

(1)父母特征

父母性别。目前有实证研究发现,在家庭内部母亲所体验到的养育倦怠会更多,通常所产生的情感耗竭率是父亲的4倍。尽管目前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家庭结构的调整,社会对父亲养育角色的要求和期待不断增加,但是在家庭内仍是由母亲承担着大部分的养育角色。由于母亲的天性,她们会不自觉地成为子女的护卫者,抵御一切可能会产生的威胁。相比于其他人的帮助,她们更愿意自己来完成养育工作,甚至会限制伴侣在养育活动中的行为,逐渐地独自承担起大部分的养育工作。因而,母亲在子女的养育过程中投入的情感和精力更多,感受到养育压力也会更多,那么也会比父亲更容易出现养育倦怠的情况。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指人的行为能够表现出持续性、稳定性的心理结构,它是人格构成的基本因素。为了探讨父母养育倦怠形成过程中的人格特质差异,LeVigouroux等人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五大人格特质中的高神经质、低责任心和低宜人性是导致养育倦怠的危险性因素。高神经质的父母对养育事件反应会更加的强烈,这种强烈的反应会增加父母对于自我养育行为的否定,增加其与子女消极情绪互动的比例,阻碍其对于子女的信号做出正确的积极反应;低责任心的父母通常会报告出更多地消极情绪,尤其是内疚感,不能严格的遵守育儿规范;低宜人性的父母通常会表现出冷漠和疏离的态度,他们不能及时地对子女的行为表现给予反馈,不能很好地识别和回應他们的需求,拥有这三种特质的父母出现养育倦怠的风险相对地会更高。此外,父母个人的完美主义倾向也是影响养育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养育活动中的完美主义倾向不仅是对于子女的约束,也是父母自我束缚的一个枷锁。父母的完美主义倾向越高,其对于养育质量的要求就越高,当结果无法达到预期时就会产生落差,从而不断提高养育子女的标准增加自我的精神损耗,必然会陷入养育倦怠的情况。

(2)子女特征

作为养育活动互动的另一主体,子女的基本特征是影响父母养育倦怠情况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子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养育需求,对父母的要求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减。年龄较小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的孩童,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父母的依赖性更强,需要父母更多地支持和帮助。这个时候父母的投入和回报通常是不成正比的,养育压力更大,容易体验到明显的耗竭感。而随着子女的年龄逐渐增长,进入叛逆期,亲子之间的互动逐渐减少,情感上开始保持疏离使父母陷入养育的自我怀疑,开始厌倦参与养育活动。另一方面,家庭内子女的数量同样会给父母带来养育负担。相比于独生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的父母所面临的挑战更大。为了保证养育的质量,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也会体验到更多的养育压力。此外,子女的特殊性也是影响父母养育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关于养育倦怠的研究都是针对患病儿童的父母进行的,这些研究认为相较于普通儿童的父母,患病儿童的父母出现养育倦怠的概率更高。因为,在养育的过程中他们会投入更多的金钱和时间,但所收获的回报却往往不能成正比,不断地消耗着积极的能量。近些年来,随着研究者的不断探索,发现除了患有疾病和残疾的儿童外,拥有行为、情绪障碍等问题的儿童也会加重父母的养育倦怠。

2.家庭功能

养育活动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的重要事件,探讨养育倦怠的产生,就不能忽视家庭的功能。家庭内部的积极运作主要来自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友好互动,而家庭内部的两个重要成员关系就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二者都是影响养育倦怠的重要因素。夫妻二人对于伴侣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养育倦怠的形成,其婚姻的满意度既可以成为风险性因素也可以成为保护性因素。当夫妻二人双方有着足够的信任,在养育活动中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及时的填补对方的空缺,那么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可以缓冲由于养育压力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相反,如果夫妻二人极度排斥对方的存在,在养育活动中出现分歧,极大可能会加重养育倦怠的情况。此外,亲子关系也是影响养育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亲子关系是家庭内部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关系的好坏指向父母和子女两方。一方面取决于父母个人的素质和养育手段,另一方面则与子女的个人特质相关。当父母与子女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时,二者之间的相处是和谐且愉快的,父母愿意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养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父母焦虑的情绪;而当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是冷漠的、回避的,则会加重父母情绪的应激反应,产生养育倦怠。

3.家庭——工作冲突

养育倦怠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体内部的养育压力与外部环境支持的不平衡所导致的一种症状,当家庭内部本身面临巨大的养育压力时,外部环境不但不能给予支持,反而成为加重父母养育压力的一个重锤,使得养育的负面情绪不断提升,最终形成养育倦怠,而这种消极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冲突。对于当代父母,尤其是年轻父母来说,如何合理分配家庭和工作的时间,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向来是一个矛盾冲突点。当个体来回于家庭和工作之间时,通常需要个体能够快速地进行角色转换,顺利地进入状态。当两个角色之间的过渡出现困难,工作领域和家庭领域对于个体的要求不一致时,就会导致某一角色受到威胁甚至逐渐地丧失主体地位,从而出现角色冲突。因而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冲突也可以说是一种角色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对于父母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对于承担着大部分养育角色的母亲来说,她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衡量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角色之间的冲突加重了父母的养育压力,使得养育倦怠成为可能。

(三)养育倦怠的后果

由于长期积压的养育压力而形成的养育倦怠,其持续的消极表现会给个体、子女乃至整个家庭都带来极大的影响。

1.父母:个体健康和婚姻关系面临双重挑战

养育倦怠最先影响的就是父母本身。长期体验养育倦怠的父母会深受其累,不仅身体出现明显的症状,精神方面也会逐渐出现问题。一项有关父母养育倦怠的研究发现,大部分的父母当认识到自己出现养育倦怠时,会产生巨大的愧疚感,不断地否定和怀疑自我,开始出现明显的抑郁和焦虑症状,甚至产生睡眠障碍、药物依赖、自杀等严重的精神反应。同时,他们也会格外苛责伴侣在养育活动中的表现,不断抱怨自己的努力付出和伴侣的逃避冷漠,用消极的视角看待家庭事件,造成夫妻之间明显的情感疏离,使得夫妻之间冲突增多,婚姻关系开始冷漠甚至出现裂痕。

2.子女:个体发展和亲子关系面临双重威胁

子女作为养育活动互动过程中的另一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养育倦怠带来的消极影响。陷入职业倦怠的个体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逃避工作,躲避可能会出现的工作压力。同样,陷入养育倦怠的父母会逃避带来养育压力的主体,也就是子女。当一些最基本的养育活动无法逃避时,他们会选择减少养育活动过程中的互动频率,采用消极的、否定的教养方式。然而,已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消极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关键因素。长期的消极教养会使得儿童过早的出现身体、情绪以及智力障碍,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的拒绝和忽视会让儿童出现典型的反社会行为,具有典型的逆反表现。同时,通过采访发现养育倦怠给子女带来的不仅仅是父母的忽视和冷漠,甚至还会带来暴力和虐待。这些父母由于极度的疲累不自觉地产生厌烦的情绪,使用言语来攻击子女,甚至出现暴力行为。尽管这种暴力行为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潜在的危害仍值得担忧。

三、应对养育倦怠的策略

(一)明确内涵,正确看待养育倦怠

明确养育倦怠的内涵尤为重要,只有清楚了解养育倦怠的概念,才能在之后的养育活动中及时识别并进行调整,这是一切应对养育倦怠的前提,也是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养育倦怠的研究仍处在一个相对匮乏的阶段,进一步的探索才有利于更好地普及和推广,帮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养育倦怠。此外,对养育倦怠的理解同样重要。养育倦怠,它是可能出现在家庭养育活动中的一种负面症状,是当代父母心理健康问题的典型表现形式。当体验到养育倦怠时,说明父母当前的养育状态已经出现了问题,家庭和谐的天平已经被打破,它需要父母及时地调整并走出困境。父母应该意识到养育倦怠不是一个“不光彩”和“不可言说”的关键词,它是存在于家庭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就像每个生病的人需要吃药一样简单。正确的理解,理智地看待,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寻找出口。

(二)及时察觉,主动调整养育状态

养育状态的变化,消极情绪的增加是養育倦怠出现的预兆,父母应当及时地察觉自己在养育活动中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尽快进行调节。如若出现严重的负面症状,应当寻求权威心理专家的帮助,避免出现更坏的结果。养育倦怠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父母当前的养育压力环境以及对于养育压力的认知,若想缓解这种症状,必须尽快调整压力认知。调整压力认知,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父母应当寻找到影响养育状态的关键压力事件,跳出压力环境,借助他人的视角再次审视此压力事件,尝试改变此事件的意义,重塑事件的影响。其次,父母在养育活动中应当保持一定的“钝感力”,将敏感情绪放到最低,不去过度追求完美,并及时给予自我肯定的评价,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养育活动中的压力。最后,父母应化被动为主动,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养育是赋予父母的使命,可以帮助父母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成长,一味地逃避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勇于面对,才是应对养育倦怠的良策。此外,父母还应当主动地重建家庭内部环境,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考虑到子女是养育倦怠的主要受害者,父母状态的变化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伤害,而良好的家庭氛围又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积极的家庭环境也可以作为支持父母养育需求的重要资源,缓解养育压力带来的影响。因此,父母应当及时调整家庭内部环境、重建亲子关系,积极的亲子互动也是缓解父母养育倦怠的关键。(三)提供支持,减少家庭养育压力基于风险——资源平衡理论的视角,养育倦怠由养育压力和资源之间的不平衡所导致,资源主要指的就是能够缓解养育活动消极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一方面指向的是养育活动中的主体,也就是父母。父母本人养育子女的信心、良好的自我评价以及性格能力特点等都是独特的个体资源,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缓解养育压力带来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则主要来自外部环境,也就是社会。有研究证明,社会支持是应对倦怠的重要资源。社会支持主要包括家人朋友的鼓励、社区的养育帮助、国家政策的宣传以及媒体的社会舆论导向等等,这些支持共同构成了优质的社会资源,帮助父母缓解养育压力所带来的负担。因而,不管是家庭内部还是社会外部都应该给予父母最基本的尊重和理解,充分地意识到养育的困难和不容易,尽可能地给予情感和物质上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帮助父母形成养育平衡,缓解压力走出养育倦怠的困境。

参考文献:

[1]Roskam I, Aguiar J, Akgun E, et al. Parental burnout around the globe: A 42-country study[J]. Affective Science, 2021, 2(1): 58-79.

[2]程华斌,刘霞,李艺敏,等.养育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吗?——养育倦怠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01):146-152.

[3] Sánchez-Rodríguez R, Perier S, Callahan S, et al. Revue de la littérature relative au burnout parental[J]. Canadian Psychology/Psychologie Canadienne, 2019, 60(2): 77.

[4] Roskam I, Mikolajczak M. Le burn-out parental: Comprendre et prendre en charge[M]. De Boeck Supérieur, 2018.

[5] Lindahl Norberg A, Mellgren K, Winiarski J,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blems related to child late effects and parent burnout after pediatr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J]. Pediatric transplantation, 2014, 18(3): 302-309.

[6] Roskam I, Raes M E, Mikolajczak M. Exhausted parents: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the parental burnout inventory[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7, 8: 163.

[7]张金荣,邹瑶雯,沈王艳,等.父母养育倦怠——家庭教养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9,229(07):91-96.

[8]俞国良.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倦怠”:心理健康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06):21-28.

[9]陈晶,吴均林.医护人员工作倦怠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2007,110(12):6-7.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家庭环境亲子关系
论家庭对职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学前儿童社会化不足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