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景伟
视野是指眼睛注视一个目标时能观察到的空间区域,视野主要测试的是视网膜不同部位对光的识别能力。视野检查融合了生物学、生理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计算机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此外,还涉及到临床应用的分析和判断。其作为检测视功能的一项重要方法,在临床上对疾病的诊断(尤其对青光眼)、疗效评价、随访及预后有着重要作用。
视野可分为动态视野和静态视野,其中动态视野检查的方法建立在中心视野比周边视野更敏感的基础上。一个较弱的刺激视标在视野的边缘不能被看到,但当它向黄斑中心凹靠近时,便可以被发现,由于视标是运动的,因此称为动态视野检查法。静态阈值检查法则指在视屏的各个选定点上闪烁视标(亮度不一),被检者刚能感受到的亮度即为该点的视网膜敏感度或阈值。动、静态视野测试各有特点,动态视野可以总体显示视野的等视线形状及位置;静态视野用于发现小的、相对的或绝对的暗点。
检测视野的仪器多种多样,可以按视标出现方式分为动态视野计和静态视野计;也可以按使用类型分为手动视野计和自动视野计,按刺激光的放射光芒类型可以分为发光二极管式、光导纤维式和投射式等。
视网膜结构有10层,光线经过眼睛屈光间质进入视网膜,主要路径为:首先通过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接着经过内部链接细胞的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才到达光感受器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由于这些细胞在视网膜中的分布不同,且这些细胞神经链接方式不同,因此在视网膜的不同区域对光的敏感性也不相同。
其中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和颜色的细胞,对弱光和阴暗的感知不如视杆细胞)的密度为14500/mm2,向外至周边10°,视锥细胞的密度减少至10000/mm2,由此继续向外直至周边,视锥细胞的密度基本恒定为8000/mm2。视杆细胞(对弱光起感受作用的细胞)的密度离中心凹鼻侧和颞侧约18°处达到最大值,约为13500/mm2,并逐渐向周边部减少,至颞侧视网膜35°和鼻侧视网膜50°减少为11500/mm2。
如果刺激光点很锐利地聚焦在表面,用散焦的方法使刺激光点逐渐模糊,会发生光点变暗淡及光点的直径变大,这两个效应对刺激结果的影响取决于刺激光落到视网膜的部位,超过35°~40°,用任何大小的视标对视野阈值影响都很小。
瞳孔类似照相机,既可以影响图像的质量,又能控制进入眼中的光线量,使图像亮度增强或降低。光线通过瞳孔后,以斜向的角度投入到视网膜的周边部,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照量与瞳孔所形成的圆形面积成比例,当瞳孔的直径从4.75mm改变至1.5mm,视网膜照度下降约1lux,这一照度足以使明视移至中间视,或使中间视移至暗视适应。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图像质量基本上反映折射和衍射的总和,折射效应由晶状体调节达到光线聚焦,而衍射效应由边缘引起光散射,折射效应可以改善或降低图像质量,而衍射效应始终降低图像质量。降低图像质量的折射效应,如当瞳孔变大时,晶状体的像差效应会变大,影响视网膜的图像质量,故视野检查不可在散瞳后检查。
对于正常眼,当瞳孔直径从最大缩小至2.5mm时,视网膜的图像得到改善,因为小瞳孔减少了晶状体的像差效应,但是瞳孔边缘引起光衍射,瞳孔越小,衍射效应会更明显,所以,检测也不可在使用缩瞳药品后进行。
眼的最佳光学性能是在瞳孔直径处于2.4mm时,如果低于这个值,则会使分辨力降低并伴有视网膜适应状态的变化。
年龄主要会对眼前段屈光性质的透明性及组织弹性变化、视网膜和视路功能产生影响。前一种变化包括眼调节范围(调节幅度)的减小、立体视觉缩小、晶状体混浊度增加,一般这些因素在35岁以下可以忽略,超过此年龄,影响会逐渐增大,至70岁以上达到最大。后一种变化包括适应能力减小,对间歇性光刺激(如闪烁光刺激)反应能力减弱,即对光反应时间延长,这类作用对年轻个体影响不大,但在60岁以上时表现明显,因为老年人的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和神经节细胞数量及神经纤维数量均在减少。
白内障和间质混浊主要有两方面的危害:使测试点的图像散焦、增加正常位置的散射光。即使在眼的聚焦能力正常情况下,眼屈光间质的光散射可能会造成视野暗点,尤其当患者有白内障或玻璃体混浊时,光散射问题较正常人变得更为严重。正常视野的位点受到的散射光有50%来自晶状体,25%各来自角膜和视网膜。白内障将增加晶状体的光散射量。
紧张、忧虑、全身用药及训练都会影响受检者的反应,学习效应对视野测定起重要作用,即让受检者熟悉测试过程,并以放松的状态进行检测。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自动视野计的广泛应用,使检查视野所用的时间越来越少,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但是视野检查仍是一项精细工作,需要认真细致对待,需要被检者和检查者相互协作完成,检查者需要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策略,并进行精细调整和提醒,需要被检者积极配合,放松心态,不要紧张忧虑,了解视野检查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操作技巧等,两者相互协作,才能更好、更细致地做好视野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