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与展望

2023-10-15 13:31:24赖力
唯实 2023年9期
关键词:储能江苏新能源

赖力

近十年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蘇省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以7%的能耗总量支撑了全国10%的国民经济总量和12%的制造业规模,有效助推了新能源产业技术快速迭代化和开发利用平价化。

有效助力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十年来,江苏始终把绿色作为制造强省的鲜明底色,打造出晶硅光伏、风电、新型电力装备等一批优势产业链。江苏光伏产业已成为全球标杆,世界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江苏,在天合、协鑫、阿特斯、尚德等龙头企业带领下,江苏光伏硅片、电池和组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0%—40%,对打破西方技术壁垒、推动降本增效、促进平价上网起到重要作用。江苏海上风电产业推动全产业链资源高效整合,采取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竞争性配置等方式,使近海风电从需要大量补贴到具备平价上网条件。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全球光伏投资成本10年间下降81%,从4731美元/千瓦下降到883美元/千瓦,发电成本从0.381美元/千瓦时下降到0.057美元/千瓦时;全球海上风电投资成本10年间下降41%,从4876美元/千瓦降低到2858美元/千瓦,发电成本从0.188美元/千瓦时下降到0.075美元/千瓦时,江苏贡献良多。江苏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光伏和海上风电产业降本增效的推动者,以江苏制造之名助力全国乃至全球能源低碳转型。

新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全国领先。十年来,江苏以海陆并举、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的思路,积极扩大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江苏既是资源小省也是新能源开发利用大省,单位国土面积新能源装机全国第一,江苏新能源发展历程已成为中国能源绿色转型的窗口和典型。截至2022年底,江苏海上风电装机1183.3万千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累计装机容量超全国四成,以海域水深浅、大陆架平缓的独特优势助力全国海上风电从示范项目快速迈入规模化阶段。光伏发电装机2508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装机1555.2万千瓦,位居全国前列,始终担当分布式光伏开发利用的先行者。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十年来,江苏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80%以上10万千瓦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改造,能效和排放水平全国领先,同步支撑了全省空气质量不断向好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新格局。十年来,江苏积极推动煤电机组压小上大、容量替代,煤电装机中60万千瓦级及以上机组占比2/3,比例全国领先。能耗水平方面,2022年江苏煤电平均发电煤耗292克/千瓦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克/千瓦时左右,以国能泰州二期二次再热机组效率为代表的百万机组,技术指标和煤耗指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碳市场方面,总体机组效率水平和配额盈余度在全国排名前列,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中(2019年和2020年),电力行业配额盈余接近600万吨,领跑全国。

油气开发利用规模全国前列。江苏的天然气消费量处在全国第一方阵,2022年天然气消费量307.9亿立方米,“十三五”期间消费量持续保持全国第一,近两年有所回调。燃气发电能力全国最大,2021年全省燃机装机规模达到1974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规模12.2%,占全国比重约20%。LNG接收能力大,2022年LNG接驳129亿立方,位居全国前列。石油炼化能力达550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炼化能力6%,份额虽低于山东、辽宁、广东和浙江,但炼化一体化、高标准油品、航空燃油、乙烯、芳烃等高端产品规模占比较高。

能源领域技术迭代创新能力强。十年来,江苏能源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技术不断迭代创新,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新能源行业实现从靠补贴到拼技术的蜕变。在光伏领域,江苏助推中国光伏制造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多晶硅环节中能硅业的颗粒硅技术较传统技术能耗降低65%,投资强度下降30%,电池环节TOPon、HJT技术均处于国际先进地位,装备环节苏州迈为的丝网印刷设备、常州捷佳创的刻蚀装备改变了依赖进口的局面。在风电领域,远景科技的载荷仿真和系统集成软件解决了卡脖子难题,南高齿风电齿轮箱连续9年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在特高压和智能电网领域,南瑞是特高压继电保护技术开创者,国电南自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领跑行业。储能领域,世界首个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在金坛投产,宁德时代、LG化学、SKI、中航锂电等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纷纷落地江苏。在煤炭清洁利用领域,徐州的二次再热技术是业内标杆,泰州国能的50万吨亚洲最大CCUS示范工程正式投产。

未来十年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当前,以能源革命为标志的产业技术变革正加速演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更为能源转型提出新的使命和要求,国内外能源供需格局、能源经济关系均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新趋势。未来十年,能源高质量发展将给江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重点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能源保供和能源安全的递进关系。近年来,能源安全问题开始凸显。供给侧来看,受新冠疫情反复、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动荡、全球能源危机蔓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影响,近年来国内外煤炭、天然气供应价格起伏波动剧烈,煤炭长协价覆盖率有限,省内火电企业相当长时间处于亏损状态。需求侧来看,受持续极端高温天气和疫情后复工复产用电高峰叠加影响,2022年江苏电网持续承受考验,最高负荷达到1.31亿千瓦,同比增长6.7%,平均负荷过亿千瓦天数突破43天,是2021年的10倍。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能源保供各项工作有力有序落实,供需两端发力,迎峰度夏期间全省电力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与此同时,当前江苏能源安全已经接近系统临界点,亟待将能源安全工作重点从临时性、应急性战术举措转变为趋势性、系统性、常态化的战略举措,着力解决能源供需不平衡问题,对全省能源供应保障和储备应急体系做出全新升级。

化石能源和新能源的优化组合关系。有序衔接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下降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提高。江苏的火电装机规模大、结构优,这些生产设施无论从效率、安全可靠性,还是污染物减排等方面当前都处在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是非常优质的资产。需积极推动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大力推动全省200多个煤电机组稳妥有序推进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示范燃煤机组和生物质、城市垃圾耦合,燃气机组和生物质气化耦合,探索煤电机组和CCUS耦合。强化源网荷储各环节间协调互动,促进各类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科学配置。同时,加大新型储能建设,开展“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发展,加快多能互补的储能生态建设,提高新能源电力整体消纳水平。未来十年,江苏要统筹做好全力消纳新能源、保值增值火电资产两项任务,推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常规电源的协同优化运行,积极打造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为支撑的新型电力系统。

能源安全、低碳和价格的平衡关系。能源领域“不可能三角”观点认为能源的清洁、稳定和廉价三者难以兼顾。近来,国际能源危机和电力供应短缺现象频发,证明能源低碳转型过程难以一帆风顺、可能充满曲折。欧洲是全球能源转型的先锋,激进去煤去核导致电力供应出现短缺,价格大幅上涨,能源价格引发的贫困、游行等社会问题在全球多地爆发。2021年秋我国也一度出现煤炭库存短缺和电力供应紧张、部分省市有序用电现象。未来十年,经济要稳住和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将进一步提升,长江流域夏季热浪/极端高温天气可能成为常态,全球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能源安全的挑战性越来越大,江苏既要充分发挥长协合同对民生和战略重点领域的托底作用,也要让电价更加合理地反映市场供需和成本变化。

能源技术迭代和能源行业竞争的联动关系。能源行业的低碳化、多元化、智能化趋势加速,全球新能源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大幅提升,风能和太阳能利用实现跃升发展,光伏制造技术快速迭代出现类似半导体行业的摩尔定律。能源分散化、扁平化、去中心化的趋势特征日益明显,大基地大网络逐步向与微电网、智能微网并行转变,能源消费者逐步向产销者转变,新型储能和氢能开始规模化发展并带动能源系统形态变革。能源产业智能化升级进程加快,能源智能调节、供需互动在加速推广综合能源服务和智慧用能模式方面大量涌现。新技术正在催生能源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将给江苏带来巨大机遇。但也要看到,能源行业的竞争也在加剧,隆基、晶科等晶硅光伏新贵蚕食市场份额,钙钛矿、异质结等下一代光伏技术多地正竞争并跑,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都在积极布局海上风电,江苏需下更大力气来巩固和强化现代能源产业竞争力优势。

东西部省份能源供需的协作关系。我国能源资源分布“西富东贫”,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心逆向分布,需要大规模“西电东送”。过去十年,江苏区外来电从2010年的10.5%提升到2022年的19.6%;未来在国家西部大型风光发电基地建设的倡导下,江苏与西部能源结对协作将进一步强化,但安全可控性也需重视。一是区外来电稳定性和持续性受制于人,用能高峰期时可能来电组织难、购电价格过高,输电线路受损、极端灾害天气都可能造成送电不稳定。二是特高压线路从电源开发到通道建设,整体流程长,需防止电源和通道建设进度不匹配、坑口电厂煤炭资源难落实等问题。三是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各地都想多购水电、核电、风光电等新能源,可能出现新能源惜售或争抢现象。因此江苏在能源跨区域协作时,要高度重视自主可控问题,避免区外来电组织难、购买高价电的窘境,需考虑以产业链思维来积极推动资源、电站、购电、输送的一体化布局。

能源开发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耦合关系。一是未来10年内,江苏早期布局的光伏组件、陆上风电、储能电池将迎来集中退役潮,亟待开展风机叶片、光伏组件、电池的高效回收利用。二是受国家补贴政策影响,生物质发电享受核定电价的全生命周期小时数为82500小时,江苏生物质发电厂未来将迎来去补贴的阵痛期,需因地制宜地推动生物质能利用,推动秸秆直燃发电逐步转向生物质成型燃料。三是在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建材行业产能开工不足的新形勢下,需重视电力行业的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副产品资源化利用,提防消纳不畅、缺乏处理渠道等社会性问题。因此江苏在能源开发利用中要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思维,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做优做强能源行业和资源循环行业的耦合共赢。

新形势下江苏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未来十年,受国际能源供需格局深刻演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加剧等多因素叠加影响,我们认为,江苏现有能源供需体系已出现局部不平衡不稳定状态,亟待将能源安全工作重点从临时性、应急性举措,转常态化、系统化举措,统筹做好能源结构优化、疏导能源价格、提振能源行业竞争力、加强能源区域间协作、强化资源循环利用等系列工作,推动实现江苏能源体系的新一轮“提档升级”,以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协同推动能源结构的三大战略转型。一是能源供给绿色转型,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大力推进光伏、风电、生物质、核电等低碳能源发展,推动深远海风电基地建设,探索屋顶分布式光伏可持续开发经营模式,研究包容性、复合式新能源用地用海方式,积极开发园区微电网、大用户新能源直购等新能源应用场景。二是终端电气化转型,持续推动终端用能清洁化替代,以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来支持新能源车、热泵、电窑炉等新型用能方式推广,全面提升公务、公交、环卫、物流、机械作业车辆新能源替代水平,创新氢能在交通物流、农业工业、社区厂区、家庭家居的应用场景。三是能源数字化转型,推动智能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积极开展智慧发电、数字孪生电网、虚拟电厂等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开展园区级智慧微电网示范,搭建省级能源大数据平台。

全面筑牢能源安全的四大支撑。一是强化省级能源组织保障,从龙头国企和职能架构上着手,积极打造江苏的能源安全保障主心骨、能源供应主渠道、能源开发合作主平台、能源产业发展主力军。二是强化资源运储和调节能力建设,建立煤炭生产和储备有机结合的煤炭供应体系,与主要产煤区点对点对接,完善煤炭储备管理的监测预警,强化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提高油气储备和调节能力,统筹推进储备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探索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三是打造坚强韧性电网,持续完善优化电网配置,大力提升电网坚强性、供电可靠率及电网高峰负荷削峰能力,构建形成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反应快速、处置高效的坚强韧性电网体系。四是优化区域间能源合作,提升区外来电的自主可控性,鼓励大型省属企业赴西部积极布局煤炭基地、建设坑口电站;或采取“新能源飞地”模式,与西部结对合作,共同开发新能源电站、运营管理电站、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实现能源自主可控。

壮大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的四个关键点。一是强化柔性智慧电网建设,探索扁平化电网架构,优先推动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有效支撑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消纳,实现绿电物理溯源和碳足迹动态追踪。同时,强化电网间余缺互济,推进微电网布局建设,满足储能、电动汽车等新型能源主体与大电网的能量互换需求。二是推动新型储能大规模应用,电源侧推动火电、核电抽气蓄能以进一步提升运行特征和整体效益,推动风光火储一体化来提升新能源发电消纳利用水平;电网侧主要通过新建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调峰燃气电站来提升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积极利用退役的机组、变电站场址布局新型储能系统;用户侧推动风电场、光伏电站储能系统建设项目及商业街区、工业园区储能配置试点项目,在医院银行、数据中心实施电化学储能电池替代传统UPS电源。三是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强化火电灵活性改造,支持发展“储能+常规火电”等调峰调频联合体,提升火电机组适应出力大幅波动、快速响应各类变化的能力。四是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季节电价、尖峰电价、累进电价、分时计价等市场化资源配置举措,积极推进和完善绿色电力证书自愿认证规则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合理疏导储能成本,让市场配置可再生能源。

攻关能源产业技术的四个关键。一是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端化,一方面实施能源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产业链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加大研究投入,破除产业基础薄弱、对外依存度高等瓶颈;另一方面升级产品层次,打造出高效光伏、大功率深远海风电、高里程动力电池等一系列高端制造基地。二是突破产业“卡脖子”环节技术,针对大功率风电机组轴承、工业控制系统软件等技术瓶颈攻关突破,打造国内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工业系统软件高地,成为全球光伏制造设备、新型电力系统等装备制造高地,争取成为集群控制系统、源网储荷智能管理等高端系统集成服务高地。三是积极培育未来能源产业,合理利用省内专项资金、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将可再生制氢、燃料电池、新型储能技术、新一代生物质成型燃料、微藻能源、混合燃料等未来产业尽早培育壮大,为江苏未来经济发展赢取空间。四是推动前沿能源科技研发。科学有序勘测规划苏中页岩油、干热岩资源,推动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干热岩发电、大型火电机组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研发试验,突破资源发展限制。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碳达峰碳中和纳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理论阐释、关键路径和创新机制研究”(22DA003)研究成果〕

(作者系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自然科学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储能江苏新能源
数读江苏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16
相变储能材料的应用
煤气与热力(2021年6期)2021-07-28 07:21:24
数独江苏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2
数读江苏
华人时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3:48
江苏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05-21 03:30:34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储能真要起飞了?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2:59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直流储能型准Z源光伏并网逆变器
电源技术(2016年2期)2016-02-27 09:05:08
“新能源门”的背后
风能(2015年4期)2015-02-27 10:14:36